岑延远
摘 要:基于“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法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理念,对提高《实验心理学》课堂教学质量起着实质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贯彻四个原则,即系统知识传授与自主解决问题相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鼓励个体积极性与提倡协作学习相结合,问题的深刻性、全面性与通俗性、生动性相结合。同时要做到及早全面的布置,结合学生的需求提出问题,鼓励质疑和创新,成绩评价多样化。
关键词:PBL教学法;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3-0124-03
Abstract: The PBL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problem centered" embodies the idea of constructivism,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teaching. The four principles are implemented in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namely, combining consideration of system knowledge and solving problems independently, student-centered condition and teacher leading condition, individual initiative encouraged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moted, profund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popularity, vividness of the problems. We should do early and comprehensive arrangement, encourage questioning and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in a variety of ways.
Keywords: teaching methods of PBL;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reform of teaching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是其教学的出发点。以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种资源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问题背后的知识,训练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自从上世纪末引入国内以来,PBL对国内的教学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大潮下,地方院校要与综合重点院校差异化发展,向应用型、技术型方向转型升级,更多地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其中有效的教学改革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不二选择。《实验心理学》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影响到学生基本专业素养的高低。笔者在《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PBL教学法的应用进行实践探索,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PBL教学法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的基本理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已经成为教育变革的“主流理论”,其基本原理构成了当今学习理论的基础,影响着国内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当学习者面对问题情境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自己新的假设并验证假设,最终自主获得新知识。设计支持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能否有效自主建构新知识的关键。该理论强调用真实、复杂的情境来呈现问题,以便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知识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技能。[2]甚至有学者提出:“建构学习中心课堂应该成为我国当今课堂教学转型的基本取向。”[3]PBL教学法可以说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導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讨论以取代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思考和被动接受知识,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灵活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上体现出较大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PBL教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是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PBL要求教师设置现实性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学生容易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力。同时也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学生经常困惑的问题,就是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能做什么、我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学习者能感受到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建构主义提倡教学应当成为师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架构的过程。PBL教学要求学生必需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去,不仅要自己学习,还要帮助其他成员获得新知识。这样的学习形式促进了每个学习者的人际沟通与协调等方面的能力。
其次,PBL教学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主动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般都是把学生划分为小组,向每个小组呈现实际问题,让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启发下围绕该问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在小组中自主学习整合获得的新知识,最终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或是解决方案。这既是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经验互生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认为学习是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的活动。学生进入学校学习时并非空无一物的容器,而是具备一定认知结构的生命体。在获取知识时,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理解。
最后,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固定的、唯一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个体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依赖于个体的经验背景,取决于具体的情境。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价值取向不同,知识的意义建构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师不能拿预设好的知识教给学生,通过灌输、传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建构不出意义的。在PBL教学中,教师会减少知识的灌输,也不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可以通过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激活原来的知识体系,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联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识。
二、地方院校《实验心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問题
心理学是一门实证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三大工具性课程之一,对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基础研究和实践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关键环节。但是,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院校中,实验心理学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不少的问题,迫切需要进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只有做到理论、实验与应用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合格心理学人才。
与其它综合性重点院校一样,地方院校的《实验心理学》教学面临着共同性的问题。主要包括:教材内容体系庞杂,讲授的理论比较老旧,学生感觉脱离社会现实,内容枯燥。虽然有的教材增加了一些新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但是没有形成体系,内在联系不强。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讲解多,学生实践操作少。在实践操作上也是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多,设计性、探索性实验少。在教学评价上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特别是学习态度和实践性环节重视不够。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与机械重复的验证实验给学生理解和接受带来困难,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产生畏难和厌烦心理,学习信心不足、学习兴趣不高。
地方院校在《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存在其特殊性。一是师资力量的劣势,地方院校教师一般都负责几门专业课的教学,而重点院校是几名教师负责《实验心理学》的不同内容教学,还有专门的实验操作教师指导。二是适合地方院校的相关教材建设严重滞后,教师需要花大量时间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三是实验室建设水平低,不能满足学生实践操作的要求。四是地方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转型上困难重重,既有社会观念的影响,也有各方面利益上的考量。以至教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实际需要出发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的动力不足。
综上所述,教师有必要改进实验心理学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以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力所能及的教改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并加以宣传推广。PBL的教学实践正是教改探索的初衷之一。根据PBL的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研究方案、对可行性进行质疑、分析讨论中引出知识、获得技能。
三、PBL在《实验心理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PBL禀承建构主义“以问题为中心”的主动建构的教学理念,只是当代教学策略之一,不可能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全部。这种教学方法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突出体现在占用教学时间较多、知识的系统性不够、受学生的自学能力影响大。要想整体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相互取长补短。其中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显得尤其重要。
(一)系统知识传授与自主解决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PBL教学法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期间所花费的时间要比教师直接讲授多得多。一门课程是不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所有知识点的,即使时间允许,学生的基础知识也会制约。部分知识特别是主要知识点的掌握还是需要教师的讲解。讲授法中的许多不足并不是该方法自身的缺陷,而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和知识水平造成的。教师要把握《实验心理学》的整体架构,关键知识点,处理好教材内容的繁简关系,用比之前更少的时间突出重点地把核心知识讲解清楚,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解决实际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时间分配过程,必须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原则
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是为了让所获得的知识更生动、更牢固。由于学生在中小学教学环境中以应试教育为主,缺乏自主探索实践方面的训练,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学生,他们的主动探索精神并不强,被动接受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所以教师的主导和推动是非常必要的。教师的主导集中体现在学习小组的组成、所探讨问题的选择、问题解决的可行性以及通过评价性反馈让学生在参与行为上有所改善。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尊重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三)鼓励个体积极性与提倡协作学习相结合原则
如前所述,目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在课程上听教师的讲授,虽然对这些方式存在许多的不满意,但他们所期望的只是教师要讲得更生动、更浅显易懂、更富有吸引力而已。对于部分学生希望积极主动的自主探索,教师应当给予鼓励并引导他们带领其他同学共同参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涉及到心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问题,其中如何处理、协调关系就是其内容之一,特别是面对同学的质疑和意见分歧严重时。小组协作完成任务既是PBL教学过程的要求,更是契合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的要求。
(四)问题情境的深刻性、全面性与通俗性、生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所提出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或查阅资料提出的问题具有生动性、通俗性的一面,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比较高,但是往往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学不到本质性的、基础性的知识。教师需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教师自己也要准备问题,把经典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让学生去准备。经过几次反复,看看学生在小组中的准备程度再决定是否带到全班进行讨论分析。
四、《实验心理学》教学中运用PBL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总体安排,全面布置。学生要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思考酝酿、查找资料是关键因素。教师需要及早布置、统一安排,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提出要求,把细节步骤说清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虽说及早准备,但是总结讨论可以放在下半学期,因为教师需要把实验变量、实验设计、实验的信度效度等基础知识讲解清楚,为问题的深入讨论创造条件。
二是开放主题,全面请教。《实验心理学》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其具体的研究对象涉及心理学的多个领域,所以,对学生希望研究的内容可以不加以限制,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教师甚至可以选择目前尚有争论的一些研究领域或研究范式让学生去求证,也可以作为反例去证实心理学实验的科学性。由于问题研究涉及心理学的多个分支,授课教师对问题的分析可能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应该鼓励学生多找机会向相关领域的教师请教,这样就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之处。
三是结合需求,推动实践。内在的需求是个体行动的强大动力。如果认识到研究的问题与今后的学习息息相关,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提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参与课外实践项目作选题准备,如大学生挑战杯课外活动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技攀登项目等,甚至引导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经过小组、全班以及教师的讨论,对所选择问题的考虑会更加全面,也让他们对参加课外实践项目更有信心和动力。
四是鼓励创新,评价多样。PBL教学法作为新趋向的教学理念得到肯定,即是对传统教学即讲授法的反叛。其中的特点是倡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创新。教师在主持课堂讨论时要时刻关注学生发言的亮点,及时给予肯定。在成绩评定中不仅加大问题学习环节比重,而且细化问题讨论时学生的不同行为表现,让平时成绩成为学生积极发言的助推器。成绩评定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平衡,而不仅仅是问题的对错。既要考虑小组协作中不同角色贡献的大小,也要考虑小组讨论发言的积极程度,既要考虑问题提出的质量,也要考虑质疑和批评中的闪光点。
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改革探索,《实验心理学》课堂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现明显的提升,与教师进行交流的积极性显著提高,特别是对学习《实验心理学》的畏难情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通过一个个具体实验案例的剖析,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实验的变量与过程、实验设计的可行性、额外变量的控制、实验信效度的分析等课程的基本知识,更主要是在讨论分析中形成了科学的实证态度、科学的探索精神。当然,在课程知识点多、内容繁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PBL教学法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要想达到更理想的效果,需要教师进行更长时间的探索,特别是在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因材施教方面。
参考文献:
[1]杨运强.“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6,6:1-4.
[2]傅亚强.实验心理学研究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2,2:151-155.
[3]陳佑清.建构学习中心课堂: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探析[J].教育研究,2014,3:96-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