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玲 张姝 王希庆
[摘要]“新工科”建设是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必然要求。新工科专业的内涵要求专业名称新,专业要求新;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应体现在培养应用型、城市型、地方性所需的人才;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落实学校办学定位,积极探索“新工科”建设,在学院的名称、学院和专业建设内涵发展方面积极研究、探索和实践,依托行业、拓展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围绕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了积极探索。
[关键词]城市型大学;应用型大学;新工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 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310(2018)020001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citybased,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ew engineering major requires new professional titles and new professional requirements. Citybased,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hould cultivate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o meet urban and local needs. The Smart City Colleg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ctively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choolrunning orientation. Researches, explorations and practices have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name as well as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Relying on the industry, expanding resources, taking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teaching as the center, and focusing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the Smart City College has been actively exploring its running and management.
Keywords: Citybased university;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互联网等新技术改变了世界,也改变了工程教育所面对的局面。习近平指出:“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1]“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强烈。”[2]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等重要论断。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及新经济发展,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推进新工科建设》(国办发﹝2017﹞95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教高司函﹝2017﹞6号)提出新工科研究和实践应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开展。
1“新工科”的内涵
“新工科”是面向传统工科而言的,新工科的内涵包括“新”的工科专业和工科的“新”要求。高等教育做好内涵式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相对于传统工科而言,新工科旨在打造高等工程教育的新的思想、新的机制、新的模式,包括办学理念由学科导向向产业需求导向转变、专业的分割向跨界交叉融合转变、适应服务向支撑引领转变。
11新的工科专业
目前,工科学科专业调整相对滞后,新兴专业设置较慢,多数专业名称没有时代特色,多少年一贯制。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现代经济体系,对工程教育提出面向未来布局新兴工科专业的要求,专业名称首先要紧跟时代。
12工科的新要求
传统工科专业之间关联性不强,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教师与实验室等条件资源与人才培养要求不相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化对工程科技人员提出应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高等学校要培养政治过硬、技术精湛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工科院校要应对未来战略竞争也对工科建设提出了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特色、促进公平的新要求。
2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使命
应用型大学是“依托学科、注重专业、突出应用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院校”,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分类中的5A2[3]。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是教育服务功能主要面向城市的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主要面向区域的应用型大学而言的。
北京联合大学在科学谋划学校“十三五”规划时,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以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北京人民生活需求为使命,综合历史基础、办学优势、现实条件、未来发展等多方面因素,提出并阐释了“建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4]。这是对学校办学定位的精准化,其中包括了对服务北京城市核心功能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理论总结与实践探索。
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使命与责任,主要在于持续关注所在城市,立足城市,研究城市,服务城市和国家发展,为所在城市输送符合需要的合格人才,培养优秀公民、社会中坚力量。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应用型、城市型、地方性三个方面[5]。
3“新工科”视域下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工科学院专业建设的路径思考与实践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
是以服务北京为主的应用型大学,智慧城市学院是北京联合大学的二级工科学院之一,在“新工科”建设和改革中不断思考和探索。
31新名称:面向地方和产业需求更名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市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表现,也是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上,由信息化、数字化向网络化和智慧化发展的趋势[6]。随着北京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作为北京市属城市型、应用型大学,为北京培养合格的智慧城市建设的急需人才,责任重大。根据北京市发展对智慧人才的需要,北京联合大学在原信息学院强大的学科专业的基础上,调整建立了智慧城市学院。
智慧城市学院紧密结合“城市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面向“智慧城市”领域转型,与住建部城市科學研究会紧密合作,聘请相关产业带头人为学院的名誉院长,依托产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推进学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向着产业需要的计算机、通信、信息安全、大数据及物联网等专业方向不断调整和改革。
32满足新时代产业需求,促改革
321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积极探索城市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
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坚持服务北京,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注重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努力提升毕业生的各方面能力与水平,以符合北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采用模块化分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取分类培养、分层教学方式,因材施教;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设计多层次和多类型的模块化课程。
322依托外部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
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与达内集团、牡丹集团、安恒集团、千锋集团、大唐电气、赛佰特集团、软通动力、甲骨文、中视典、金桥、东软等多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与城市科学研究会和相关企业合作,定期组织智慧城市论坛,依托行业、企业的优质资源,开拓师生的专业视野;与国外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培养项目,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并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国外合作大学做访问学者,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323以就业为导向,毕业生职业发展预期明确
面对国内各类高校的竞争,充分调研本领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了培养北京信息类人才的办学定位,充分利用信息行业持续旺盛的人才需求,扬长避短,深入挖掘学生潜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调研数据表明,
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毕业生工作态度端正,有较强的团队交流与合作能力,职位和收入稳步提升,能够胜任与信息类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工作,毕业后经过5年的实际工作基本都可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均制定了适合专业发展的各项毕业要求,所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要求和专业学习成果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相适应。各专业积极调整课程设置,使培养目标更好地与产业需求匹配。
324确定“全时空育人”的战略,加强校内部门间合作
加强与基础课、外语部、社科部、体育部以及学生宿管中心(建立书苑)的密切联系,确定相应的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实现教导、指导、建议、熏陶、影响、督促、帮助、友情联络等各种形式的育人模式,实现“育人无时不在,育人无处不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促进教学相长;提倡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325以教学为中心,完善学生指导制度
基于工科学院生源结构、学生特点以及城市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形成了学专融合的学业指导工作理念,成立了学生事务服务中心,负责学生发展辅导与学业辅导。
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设立了学生发展与学业辅导室,由专业教师、辅导员负责,有组织、有计划地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达到学习成果要求,制定了学业帮扶管理办法。定期排查学生情况,建立帮扶学生档案,重点掌握学生课堂出勤、日常学习和课程考试等状况;为帮扶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的学业和发展辅导等活动;建立了学业沟通反馈制度,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思想状况、生活学习情况;成立学生学业帮扶会商小组,针对学业问题,不定期会商相关事宜。充分利用学生党团组织的整体优势,开展经验交流、互帮互助等活动,成立了奋进社,为在学业上需要帮助的学生搭建交流平台。组织专业社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开发学生潜能。注重对后15%学生的引导、帮助;发挥前15%学生的积极作用,在教师的参与下,组成1+1+1共同前进小组,帮助后15%学生很好地完成大学的学习过程。
33面向学生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
331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
由每一堂课、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支撑课程教学目标,进而由课程教学目标支撑专业培养目标,确保每一堂课的教学皆是围绕着培养目标的实现和达成。从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上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
332建立了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机制、持续跟踪学业表现的评估方法
在北京联合大学教育教学督导工作条例、领导干部听课查课制度执行的前提下,智慧城市学院每学年组织专家进行目标达成度评价,重点对各专业毕业能力要求所对应的主干课程进行达成度评价,评价学生的期末成绩、平时测试成绩、毕业论文质量,检查学生是否满足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毕业要求。学院制定了辅导员、班导师等工作管理办法,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学院组织班导师开展学业辅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并提交学生学业基本情况、问题分析、改进措施等的调研报告。
333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
通过新生研讨课、前沿技术讲座等,使学生及时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引导教师吸收本科生进入科研团队、面向本科生开放科研实验室、成立专业社团,鼓励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学院要求将工程案例引入教学授课中,建立学院级的工程案例教学实践平台,全院教师能分享库里的案例,快速提升案例教学在整个专业课教学中的比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对项目的每一个部分单独作为一个模块开发,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进行需求分析,从而了解各个功能模块的要素和设计方法,以及各个功能模块开发的难点,并以案例的模式展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触类旁通,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围绕各个模块所需的知识点,根据“知识迁移”的要求,进行操作示范。
34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紧跟时代要求
341发展思路与学院自身发展定位相适应
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以“崇德尚能,智慧精英”为使命,通过开展“大学生启蒙教育”“新生入学教育”专项,成立“德技实”书院等举措,帮助大一学生在一年级就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建立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大学生活习惯,保证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获得很好成长和提升。
342加强思想政治课和课程思政的紧密结合
紧密结合北京联合大学城市型、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均制定了适合专业发展的各项毕业要求,所培养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专业积极调整课程设置,使培养目标更好地與产业需求相匹配。同时,开展思政课程的问题导入式教学改革,并在所有的课程大纲中都设计了思想教育环节,将思想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法通过专业课教师加以补充,以满足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并要求专业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注意加强引导学生学习,希望以此促进解决学生“为什么而学”的困惑,提升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343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的教育
学院着力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科技创新创业能力、校园文化建设、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建设特色工作平台来打造第二课堂的育人体系,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工作体系,夯实实践育人工作实效。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育人平台,注重弘扬时代主题,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打造专业学科竞赛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充分调动教师力量,通过创办、开展计算机创新比赛,扩大学生参与面,旨在努力提高学生科研兴趣,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育人平台,通过一系列有重点、有层次、有水平的文化类活动,在学习之余让同学们发挥特长,展现自我风采;打造社会适应能力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学院注重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寻求社会支持、整合校企资源,将社会经验引进课堂,将第一课堂的知识带出校园,从而搭建起与社会沟通的桥梁,在每年暑假都会要求学生到单位实习,锻炼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
4结束语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新工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既要从制度层面加强对不同层次高校的分类指导,又要鼓励高校从自身定位、特色出发主动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应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确立科技、工程、人文于一体的大工程观,立足大行业、大产业构建专业集群,适应产业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服务产业升级转型,多方联动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7]。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紧密贴近北京市建设智慧城市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迫切要求,逐步完成智慧城市人才培养的专业群设计,结合北京联合大学综合学科的特点,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为抓手,切实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及专业交叉融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彰显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学科专业建设成效,为“新工科”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习近平关于教育的最新思考[EB/OL]. (2017-01-04)[2018-02-28]. http://www.china.com.cn/education/2017-01/04/content_40035398.htm.
[3]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韩宪洲.城市型、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7,31(1):1-5.
[5]张宝秀,张景秋,刘聪聪.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服务大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7,31(2):5-11.
[6]金忠明,肖鑫.智慧城市建设视野下的智慧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23):19-24.
[7]李志鸿,邹复民.“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学科建设路径探析——以福建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为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7,15(5):486-490.
(责任编辑李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