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歆
罗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年6月8日生于德国萨克森州的茨维考小镇,是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伟大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出身于富商家庭,因为家庭的偏见,从小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由于他执着的追求,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钢琴家。舒曼因为错误的练琴方法导致手指受伤,在无法继续完成演奏家的梦想的情况下,他致力于音乐创作与音乐评论事业。舒曼在音乐创作方面反对腐朽、保守、庸俗的音乐风气,提倡“新音乐”,促进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他在莱比锡创办了《新音乐杂志》,因此成为浪漫主义时期典型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这一领域的先驱者。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和声乐作品居多,器乐曲中有三首小提琴奏鸣曲,其中最常被演奏的是《a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作品105号)。全曲共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热情的快板,a小调奏鸣曲式。小提琴与钢琴直接进入主题,在钢琴层峦起伏的伴奏音型上,小提琴奏出深情绵长的乐句,明确地表达出作曲家内心不安的情绪,像是一股暗流在水下攒动,表现了压抑而痛苦的哀叹。钢琴与小提琴以对话的形式交替奏出主题,时而憧憬,时而回归现实。结尾处达到全曲的最高潮,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岩,在沸腾、激情澎湃中体现出坚韧不屈的斗争精神。第二乐章,F大调的小快板,回旋曲形式,浪漫曲风格。该乐章采用德国民歌的旋律为主题,旋律优美舒畅,给人以温馨恬静的田园感觉,可以想象这可能是舒曼在描绘恋人克拉拉的动人形象。第三乐章,a小调有光彩的快板,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是托卡塔风格,整个乐章由纷繁复杂的十六分音符贯串,不断与钢琴呼应、交错,制造出紧张的气氛,感觉让人无法呼吸,有一种向一切鄙俗势力宣战的气势。
当第一次听到舒曼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奏鸣曲》时,我相信所有人立刻会被难以置信的音潮所感染,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曲家在创作这首作品时要表达的心境。作品就像是在描写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是如此的热情、真挚,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温柔恬靜。1851年,41岁的舒曼与爱人——他的钢琴老师维克的女儿克拉拉已经结婚十一年了,他们养育了七个孩子,生活幸福而美满,他深爱着他的妻子克拉拉,他们的爱情一直被人们传为佳话。这是他创作灵感的源泉。从他同时期创作的声乐套曲《女人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等均可以看出,这些都是描写他们爱情生活与内心感情世界的最真实的写照。正如舒曼所主张的,“音乐是人的情感的表达”,这种“情感论”也成为欧洲19世纪音乐美学流派中最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潮。
1854年,舒曼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投河自杀,而后被救,1856年卒于精神病院。对于舒曼的三首小提琴奏鸣曲,当时很多人都批评说是一个心灵扭曲的人的作品,或是“情绪分裂”者的作品。因为他的内向性格和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使得他的作品经常在诗意化和情绪化中交错,让人摸不到头脑。但正是这种多变的手法造就了舒曼独特的创作风格。当时的人根本看不清舒曼音乐的本质,他是一个真正的“心灵旅行者”,他是在用灵魂与世界、与上帝、与死神对话,把内心最隐秘的部分用音乐来表达,细腻地描绘甚至是连阳光都照不到的最阴暗的角落。它也可以直接流淌到心底,触动最后一丝神经,让人情不自禁地激动、感动,难以忘怀。舒曼的浪漫主义情怀既来自于他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也是与现实世界的斗争,他用音乐在理想的世界中自由地狂欢。他所有宝贵的音乐遗产,将会跨越时空继续点燃人们心中的爱,燃烧激情,指引人们追寻音乐的真谛。
责任编辑 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