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剧表演创新

2018-09-10 04:23孟寒
剧作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声腔花旦行当

孟寒

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一种发明创造。创造性和创新性是艺术创作活动和艺术作品的重要本质,是决定艺术作品成败优劣的先决条件,是原创性、经典性艺术作品诞生的必备条件,是艺术繁荣与发展的原动力。艺术创作最忌陈词滥调、千人一面,注重对社会生活的独特发现与表现。优秀的艺术作品要在思想意蕴、艺术形象、艺术意境、情节结构、艺术语言乃至总体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包括其表演艺术,像其他艺术一样必须创新,在面临时代挑战的今天尤其需要创新。

京剧原本就是创新的产物。它是四大徽班进京演出期间,逐渐融“百戏之祖”昆曲,以及吹腔、罗罗腔、梆子腔等声腔于一体,形成“文武昆乱不挡”的演出格局。后来在发展期间经过不断规范而逐步定型,最终形成了以“西皮” “二黄”为主体,兼收其他声腔长处的“皮黄腔”,又称“皮黄剧”。后来被《申报》称为京剧。

京剧唱腔音乐是创新的产物。独树一帜的京剧音乐“皮黄腔”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皮黄腔”是新创的“板腔体”唱腔,与古代戏曲的“联曲体”迥然有别。其曲体与唱词较之昆曲等古代戏曲完全不同。京剧唱词分上下句,一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节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京剧唱腔特色鲜明,动人心魄。“二黄”苍凉深邃、沉稳凝重,适于抒发悲愤抑郁的情调;“西皮”刚劲奔放、灵动活泼,宜于表现激昂欢快之情致。京剧唱腔广泛吸收“南梆子” “四平调” “高拨子”“吹腔”等声腔,从而弥补了“西皮”与“二黄”高亢有余而婉约不足的缺陷,使京剧的情感表现更加丰富与细腻。

京剧表演程式是创新的产物。京剧诞生以后,形成了以“四功五法”为基础的一整套高度规范的行当化表演程式。生旦净丑各行当都有严格的表演程式。历代京剧艺术家们,一方面苦练“四功五法”基本功,严格遵循特定程式规则进行表演。另一方面他们往往根据自身先天条件与艺术修养,以及不同的剧目和角色,創造性地灵活运用程式,有的甚至独创新程式,在程式规范与艺术创造之间,进行“有规则的自由运动”。

京剧演唱也是不断创新的。京剧以唱为主,演唱创新是首要的。如杨小楼“武戏文唱”就是演唱创新的典型。又如著名京剧旦角演员云燕铭在1954年演出的《猎虎记》中饰演顾大嫂,她从刻画人物性格出发,大胆突破行当界限,用大嗓唱和念。京剧演唱创新,更主要的在于演唱韵味与风格的创新。如梅派端庄华贵,程派幽咽刚烈,荀派活泼妩媚,尚派刚健婀娜,余派精巧醇酽,言派灵俏婉约,高派激越高亢,马派飘逸洒脱,麒派老练苍劲,谭派朴实大方,杨派含蓄深沉,奚派隽永清新。

京剧行当也有创新。京剧的行当分生旦净丑,每一行当又有具体的行当区分。如旦行就分为正旦(青衣)、花旦、老旦、刀马旦等;花旦又分为闺门旦、玩笑旦、泼辣旦等等。京剧的行当区分严格考究,但有的京剧艺术家突破行当界限创立新的行当。如京剧前辈大师王瑶卿,一改青衣专重唱功、花旦重念白与做功、刀马旦重靠把和腰腿功夫的行当表演习惯,根据具体人物性格跨行当表演。众所周知,梅兰芳大师融青衣、花旦、刀马旦等行当于一体,独创了适合自己的“花衫”行当。

京剧的念白也是创新发展的。比如,王瑶卿曾经以“京白”来改革旦角的念白。李少春认为“昆曲的没落,是和语言脱离实际分不开的”,他大胆改革京剧的湖广音、中州韵,倡导在“保持原有的曲调、韵味和感情”的前提下,“用北京语音来掌握唱腔和韵白”。他在《野猪林》中用京韵念白,被观众认可。

综上所述,京剧表演原本是在创新中诞生的,也因为不断创新而辉煌地发展。今天,要想使京剧走出低谷长足发展,使京剧表演艺术更上一层楼,就必须继承京剧表演的创新传统,立足现实,与时俱进,锐意创新。

责任编辑 李蕊

猜你喜欢
声腔花旦行当
花旦
花旦
花旦
花旦
论《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之声腔划分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苏剧音乐的曲调与声腔研究
浅析梆子声腔的当代发展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
琼剧老生漫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