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打造强军文化

2018-09-10 04:13胡耀武
文化软实力 2018年3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

[提要]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军队的魂魄。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必须打造与之相匹配的强军文化。这既包括悠久灿烂的武德文化,又包括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更包括蓬勃向上的军事文化。唯此,才能为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 强军文化;武德文化;红色文化;军事文化

[作者简介] 胡耀武:蓝天出版社副社长、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作战。

“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习近平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1).习主席主持军委工作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提出实现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同时,又明确提出“打造强军文化”的战略思想。特别要求“打造强军文化,培养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二)[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5:122.。中央军委《关于新形势下军队政治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打造具有我军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支撑打赢制胜的强军文化,塑造中国心、民族魂、强军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着力打造支撑强军伟业的强军文化,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梳理强军文化的构成与脉络,我们不难看出,中华博大精深的武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党我军在长期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孕育形成的红色文化、军事文化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它们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强军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肌体当中,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如此,强军文化承载着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蕴含着民族发展的文化元素,高度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建军方略,彰显了新时代赋予人民军队的使命担当,更加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的信念。

一武德文化是强军文化之“源”:植根传统、赓续基因

“武德”一词最早出自先秦时期典籍,开始作为军人德行的专用术语。武德文化作为军人从武、用武、尚武精神成果的总和,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理想和人文精神,千百年来塑造着一代代中国军人的精神品格,激励着他们在保家卫国、抵抗侵略中舍生忘死、前赴后继,也成就了一大批彪炳史册的军人名字。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传承武德文化必须植根传统、赓续基因。

(一)中华文明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武德文化

悠悠历史长河,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武德文化。中国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传承,未曾中断,文化兴邦,千年不衰。武德文化源于氏族兼并与融合的原始战争,它由战争所决定并为战争服务。武德文化以“仁”为核心,集中表现在对外“义战”关系和对内“人和”关系的处理方式上。

1春秋战国时期:由源起成势到繁荣鼎盛。炎黄氏族在原始兼并战争中走向联合,孕育了最初的武德文化。这一时期,一大批军事家、思想家开始在战争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系统地阐述和总结武德的内容体系,从理性的层面上阐释各种武德现象及其武德冲突问题,形成了武德文化的基本框架。战国时代,随着战争规模和影响的扩大,对战争目的和意义的探讨成为论战的核心。兵家、法家、儒家、墨家战争理念虽有所差异,但“义战”与“人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武德人格标准呈现出百家学说纷立,态势隆盛之势。以《孙子兵法》中的“五德”修养学说为核心,《司马法》《六韬》又对其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2秦汉至三国时期:由百家争鸣到融合统一。这一时期,是武德文化在融合中走向统一发展的时期。《吕氏春秋》是一部取先秦诸子百家之长融为一体的巨著。在武德问题上,它通过融汇、整合百家,形成了一种新的武德文化结构模式。其主导倾向明显地趋于兵家和儒家,颇有“大一统”的气势。秦统一六国后,“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得到了充分巩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日趋统一,这是武德文化走向统一的现实基础。“独尊儒术”大大加快了兵家伦理与儒家伦理的融合,给武德文化的统一和发展创造了契机。即使后来三国大分裂,这种武德文化发展定势也丝毫未变,且在曹操、诸葛亮等军事家的武德实践中还得到了强化。

3唐宋元时期:由日渐式微到沉迷衰败。这一时期,中华武德文化经历“衰微—复兴—衰微”的发展过程。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朝的动荡,唐帝国稳定的社会格局滋生了重文轻武的意识,士大夫阶层“讳言兵事”,世人认为兵事为“粗鄙之事”。此时,武德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至宋代,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又把文臣武士的尚武精神窒息在了“杯酒”之中。北宋亡于金兵的金戈铁马之后,南宋王朝在逃避金兵南侵中建立,特别是南宋军民抗金救国的历史使命与岳飞的武德风范,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朝,成吉思汗的铁蹄踏过辽阔的土地,呈现出尚武的风气和所向披靡的态势,但这一时期对兵法的总结等十分有限,武德文化再次式微。

4明清民国时期:由觉醒复兴到蜕变转化。这一时期,明代北部边陲和东南沿海的屢遭侵犯,不断刺激并激发了民众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高尚武德人格在诸多名将身上全方位体现,武德文化的复兴又被推向了高峰。鸦片战争使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国起义,“平均地权”的方针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武德文化开始进行革命性的转变,以反帝反封建为核心的武德新文化在洋枪洋炮的淫威下,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下逐步生成。至孙中山,这种武德新文化完成了根本性变革和转型,正式形成了以反帝反封建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武德文化新体系。

胡耀武:追根溯源:打造强军文化《文化软实力》2018年第3期(二)把握特征鲜明的武德文化要义

武德文化是以德治伦理为本、以“仁”为核心的博大文化体系,凸显出民族文化的普遍品格,有着极其深厚的民族根基、鲜明的大众特色、丰厚的文明底蕴。通过理性梳理,发现“忠、勇、严”三德合一的中华军人武德,有着极其鲜明的职业性特点,始终浸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香火绵延的高贵品质,坚韧而善于包容,古老而自新。

1“忠”德。“忠”是贵于生命的最高荣誉:“忠为百世荣,义使令名彰”。为赢得“百世荣”,历代志士仁人、忠烈将士都能做到“烈士不忘死,所死在忠贞”。“忠”德主要含义有二:(1)忠于国家。《左传》中说“临患不忘国,忠也”。诸葛亮在《将苑》中提出的“不恃强,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一意而已”,是对军人之“忠”的最好概括。历代精忠报国之举,是对“忠”德的最好诠释。(2)忠于职守。《孙子兵法》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所谓“辅周”,就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对军人忠于职守作了比较全面的解读。

2“勇”德。“勇”是最鲜明的武德特性。《墨子·修身》认为,“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勇”的价值就在于取得胜利,故谓之“勇胜”。从不同层面划分,“勇”有诸多类型。《荀子·荣辱》分“勇”为四类,即有狗彘之勇,有贾盗之勇,有小人之勇,有士君子之勇。武德文化提倡的“勇”,主要有两种类型:(1)仁勇。仁勇与小人之勇相对立。《左传·文公二年》说,“死面不义,非勇也。共用之谓勇”。即只有“以死共国家之用”,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勇。但是,勇而不立,則是小人之勇。(2)智勇。智勇与愚勇、鲁勇、悍勇相对立。孙中山认为,军人之勇是“有主义、有目的、有知识之大勇”。只有“大智”“大仁”之“勇”,才是军人应当具备的武德之勇。

3“严”德。“严”是治军带兵须臾不可离的法则,为克敌制胜之关键。武德文化倡导的“严”,以仁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武德之严的含义有四:(1)人格威严。即指挥官必须严格用法,树立人格威信。《吴子·战威》指出,“不从令者诛,三军服威,士卒用命,则战无强敌,攻无坚阵矣”。(2)治军善严。即指挥官要严格教练、法纪严明,做到师出以律,军令如山。故《孙子兵法》强调指出:“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3)严位守职。《司马法》专设《严位》篇,主要讲军人在战阵中的严格定位和恪尽职守的要求。(4)严于律己。治军带兵不仅靠严格峻法,还要靠将帅人格的力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三)传承武德文化的基本路径

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是因为人类利用文化这个“社会遗传密码”。武德文化凝聚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归宿感,承载着中国历代军人不懈追求崇高价值的人生理想,清晰地展现了军人所奋斗的价值目标、价值实现途径和价值评价标准。要充分汲取武德文化精髓思想,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利用,让武德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1坚定拳拳报国的忠贞信念。古往今来,军人都是国家的柱石。武德文化处处折射出那种舍身报国的军人情怀、为国为民效命沙场的担当精神。历史上的岳家军、戚家军之所以闻名天下,让敌人闻风丧胆,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以身许国的凌云壮志、碧血丹心。从“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武臣卫国,死于疆场,幸也”,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穿越历史的回响,使武德文化绽放异彩,为新时代中华儿女树立信仰追求、端正价值取向、确立人生目标提供了内在动力。我们必须着眼这些思想文化精髓,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实践养成等途径,将其内化为官兵的精神追求,锻造出随时为党为国为民而献身的文化人格。

2锻造不畏强敌的血性气概。何谓血性,《词源》上说:血性“谓刚强正直的性格”。清代李玉《清忠谱》中说:“淋漓血性,颇知忠勇三分”。武德文化就是一部血性文化史,霍去病“千里奔袭歼匈奴”,关天培“浴血虎门抗击英国侵略者”,邓世昌“驾致远号勇撞日舰”,都透出那种“勇士赴敌,视死如归”的军人血性。血性是军人献身使命的精神“底火”。没有血性的人不配做军人。一支葆有血性的军队,才能始终具备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血性气概和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果敢意志。要用传统血性文化来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让血性基因深植官兵血脉,激励新时代革命军人勇敢践行新的历史使命。

3强化练兵备战的忧患意识。充分做好战争准备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关键,同时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唐太宗文武并重,开创“贞观之治”,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之后歌舞升平,兵制废弛,虽有“开元盛世”之余晖,但至“安史之乱”后,强盛一时的大唐王朝终一蹶不振。清朝开国之际,八旗兵所向无敌,然而入主中原后,这群昔日的骁勇之士逐渐蜕变成为一群毫无战斗力的乌合之众,最终酿成有国无防、外敌入侵的悲剧。传统武德文化是兵民一体的统一,有着其他任何职业道德所无法比拟的极其广泛的人民性、社会性。尤其是武德文化中所蕴含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强烈忧患意识,哺育了历代忠贞为国的铮铮将士。“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古训直到今天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

二红色文化是强军文化之“本”:不忘初心、忠贞不移

“红色文化”一词在21世纪初提出,并得到广泛运用。它是我党领导亿万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是凝聚着我党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植根于武德文化,又成为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直接来源。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弘扬红色文化必须不忘初心、忠贞不移。

(一)革命斗争催生了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华儿女的革命斗争史。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形成了一部反对不公、反抗侵略、追求富强民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革命斗争史。长期革命斗争催生了熠熠生辉的红色文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题,是极具中国革命特色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我党和人民群众共同革命斗争实践的文化结晶,彰显了人类优秀的精神、理念和情怀。

1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期:发端形成。这一时期,发生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其最大的贡献在于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使思想界和文化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学说得以广泛传播,为红色文化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阶级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使红色文化得以产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在理论形态上主要凸显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别是孕育产生了伟大的红船精神,物质形态上主要是建党过程中会议会址的形成。

2苏区时期:渐次展开。这一时期从1927年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建立红军、开辟“红区”开始。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始第一次歷史性飞跃,红色文化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快速发展,在这一时期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等具有鲜明特征的精神文化。土地革命时期我党我军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红色政权。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作,提出了建立红色政权的思想,红色文化在苏区得到了蓬勃发展。在苏区,我党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红色文化在民众教育、文学艺术、文化娱乐、新闻出版、革命精神与革命理想信念等方面,形成了不同于传统文化的风格、气质和气象。

3延安时期:全面呈现。在延安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阐述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和正确途径。与其相一致,中国红色文化的各种物质形态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得到全方位的展现,形成了具有集大成意义的延安文化。从精神场面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的各种特质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得到全方位的展现,形成了具有集大成意义的延安精神。

4西柏坡时期:胜利发展。这一时期,中共中央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这一时期,中国革命力量摧枯拉朽,气势磅礴,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红色文化迅速由区域性化成为全国社会的主导文化。这一时期形成的红色文化主要形态是以西柏坡精神为主要内涵的西柏坡红色文化。从精神层面来看,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等革命精神是西柏坡精神在不同地域的共同表现。西柏坡精神的内涵包括“两个务必”“两个敢于”和“两个善于”,其中“两个务必”是其核心特征。

(二)拓展思想深邃的红色文化的基本形态

红色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外延也很广泛。就其存在而言,主要包括红色器物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或者说三个层面各有侧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难以分割,构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的红色遗产,成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红色器物文化。它是红色文化主体参与革命实践活动的外在显性部分,是对红色文化精神的阐释,构成了精神的客观载体。具体地说是指我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历经沧桑、饱经风雨的革命文献、革命战争遗址、革命纪念地等一些红色文化的物质产品,它们详细地记录了我党与亿万人民共同抗争和奋斗的历史经历,内在的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缘起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些器物总是时时刻刻回响着历史的回声和现实的号角。不可否认的是,凝聚着红色文化精神纯粹的器物已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红色精神文化。它是对红色文化深层结构中的内容的精神的高度凝练,集中体现为红色文化的物态、制度和经典所承载的主体精神。红色精神文化是我党我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创造出的精神产品,包括政治理论、文学、艺术、戏剧、歌曲和乐曲等。它颂扬中国共产党和领袖人物的历史功绩、讴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丰功伟绩,赞美党群关系和军民关系、赞美美好的生活、倡导和谐社会和人际关系,造就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形成了红色文化引领和主导文化发展的现实功能,它挥发出的正能量植根于中国几代人的精神生活。

3红色制度文化。它是红色文化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在红色精神文化和物态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是指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一系列规范体系和行为模式,包括创建、推行、保护物质形态红色文化和精神层面红色文化的各种规章制度、政策法规等规范。红色文化制度经过实践运行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并自觉遵守,最终升华形成了红色制度文化。红色制度文化的实质就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力量传承、引导、教化、发展红色文化的理想、信念的精神。具体而言,在中国红色文化的范畴内,红色制度文化的具体存在形式多种多样。

(三)弘扬红色文化的主要做法

红色文化是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是传承信仰的精神高地,是献身使命的精神旗帜。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人民军队生命力的旺盛血脉、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凝聚力战斗力的深厚根基。进入新时代,人民军队需要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学习政治智慧、保持政治定力、注入前进力量。

1深化革命史学习教育。革命历史是一部“教科书”,它是一种传承共产党人优秀“红色基因”的正能量。要坚持把革命史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部队主题教育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列出必读书目,安排专题讲座,切实加大革命史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教学力度。要着力抓好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特有革命精神的学习教育,使官兵对优良传统的历史脉络清楚、丰富内涵清楚、实践要求清楚。营造浓厚学习氛围,扎实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通过组织开展读红色经典、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等形式,教育引导官兵强化红色记忆、厚实传统底色。要加强体验式教学,通过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革命旧址,从中感悟党指挥枪的精髓内涵,深刻认识我党的奋斗历程。

2注重有效载体的建设利用。我党创造和积累的丰厚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红色文件传承最直接、最生动、最有力的教材。立足现有资源,构建新时代军史馆(荣誉室)体系,深刻反映我党的光辉历史,打造官兵接受传统熏陶的红色殿堂。加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创作扶持力度,开展系列文艺创演,推出一批红色底蕴的文学、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等文化精品,策划推出革命历史题材优秀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物。加强军营政治环境建设,始终围绕“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这个主题展开,让官兵时时处处接受红色文化熏陶。加强红色网络文化建设,在强军网、中国军网等开设红色基因专题网页,办好红色书吧、红色影院、红色论坛等,创作出一批反映新时代官兵“红色气质”的网络作品,构筑网上红色阵地。

3规范常态化宣传纪念活动。重视宣传纪念、缅怀追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的思想工作方法,也是部队进行传统教育、激發斗志热情的重要形式。深入做好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捍卫英烈形象工作,持续进行革命英烈光辉事迹专题宣传,大力批驳歪曲历史、抹黑先烈、诋毁英雄等错误思潮。注重运用先进典型感召激励,大力宣扬作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英模,激励官兵传承红色血脉、当好红色传人。各部队在组建成立日开展纪念活动,重温领袖题词训词训令,回顾光荣历史,传承红色血脉,激发奋发力量。每逢建党、建国、建军重大节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已故党和国家领导人诞辰纪念日,以及长征胜利、抗战胜利等时机,开展主题纪念活动,强化历史记忆、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精神洗礼。

三军事文化是强军文化之“魂”:顺应时代、勇立潮头

“军事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研究刊物上,此后军委文件作了明确规范。它是党领导人民军队在长期奋斗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体现我军性质宗旨、职能任务、历史传统的文化形态,是提高我军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和滋养官兵的精神沃土。它不仅为我军发展壮大、克敌制胜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和重要力量源泉,而且对全民族产生了巨大精神影响。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建设军事文化必须顺应时代、勇立潮头。

(一)人民军队创造了蓬勃向上的军事文化

优秀的文化成就伟大的民族,先进的文化造就伟大的军队。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自创建以来就十分重视先进文化的创造、传播与传承工作,并注重用先进文化武装官兵。伴随着人民军队前进的步伐,我军的军事文化建设同向推进、深度参与,为服务军事实践、现代化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自身建设也积累了丰富经验。

1初创时期:萌芽生长。这一时期,我军的军事文化随着大大小小两百多次起义逐步展开。特别是如何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一方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官兵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另一方面要创造新文化把官兵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正因如此,毛泽东在“三湾改编”中创造性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建军原则,由此确定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地位,后来依据革命形势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通过阶级教育使士兵懂得“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战”的道理。1929年12月,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深刻阐述了包括文化工作在内的红军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明确规定:要重视运用文艺形式的教育作用。古田会议决议对推动部队文化工作的建立和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革命战争时期:成熟壮大。这一时期,我军紧紧围绕党的革命任务发展军事文化。反“围剿”战争中党中央坚决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作斗争,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红军长征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决抵制张国焘反党和分裂红军的主张,领导、团结军民战胜艰难险阻。红军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一片欢呼声。由此,毛泽东称之为“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注重把革命文化当作革命的有力武器,团结社会各界抗日救亡。抗战胜利后,党和军队的中心任务转移到“反蒋”和“解放”上来,毛泽东在科学分析战争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打人民战争的“新战争观”,动员全国人民参与、支援前线作战。这一时期,除了创作一批重要影响作品外,我军还形成了一支相当规模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专业文艺队伍。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繁荣发展。这一时期,我军主要任务从过去的夺取政权,转变为保卫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朝鲜战争爆发后,我志愿军入朝作战,先后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大批英模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被编成课文、歌曲等。进入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时期后,全军上下兴起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高潮,官兵踊跃参加集中性文化教育,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雷锋就是在共产主义思想熏陶下成长起来的革命战士,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时代人物。这一时期军队的文艺工作者还创作出大量反映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时期部队生活的优秀作品,一经问世便红遍大江南北。

4改革开放新时期:创新提高。这一时期,随着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党、国家和军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军队积极响应“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光荣标兵”的号召,一方面积极开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活动,另一方面重视搞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列入党执政的思想理念,既要求我军官兵强化“两个武装”、确保“打得赢,不变质”,在平时教育训练中抓好军事理论、科技、制度等方面的文化创新,也要求军队精神文明建设走在全社会前列。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军更加注重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把“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融入军事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制定了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习主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治军强军的新思想、新论断,要求加强军事文化建设,打造强军文化,培养“四有”新时代革命军人,使军事文化格局一新、精神一新、面貌一新。

(二)构建科学规范的军事文化科学体系

军事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与军事活动有关的一切方面及其历史发展的全过程。我军在长期革命、改革、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军事文化体系,主要包括军事思想文化、军事制度文化和军事科技文化。这一军事文化体系,承载着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赋予人民军队以全新的灵魂和意志,是我军不断发展壮大和赢得战争胜利最为可贵的精神基因。

1军事思想文化。它是理性层面的军事文化,包括军事哲学、军事理论等表现形态,它以作为军事文化主体的军事家、军事战略家、军事理论家对军事问题的理性思考为生成方式,是军事实践经验、军事历史传统的总结和升华,具有思想的多维性和观念的丰富性等特征。它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军事哲学层次的军事理论,揭示了战争与经济、战争与政治、战争与文化、人与武器等问题的内在联系,是战争及军队建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作为适应军事实践活动和时代发展需要精神成果的军事思想文化,能够科学揭示军队现代化建设特点规律、新时代治军特点规律、军事斗争准备特点规律,正确反映当今时代发展对军队建设和军事变革的要求,能够对军队现代化建设产生积极影响,发挥出思想先导、观念创新、思维牵引等作用。

2军事制度文化。它是关于军事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内容与形式、本质与功能、制定与实施等的观点和学说,是军队内外各种社会关系的反映。军事制度是国家和政治集团为了军事斗争的需要而制定的军事法律法规、条令条例,军队的组织编成、指挥和管理体制,国家的兵役制度和国防动员体制等。军事制度文化仍属于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涉及军事领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整合及其相应的军事活动的规范,关系国家政权制度的完整和社会有机体的有序运行。军事制度文化对于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功能,就在于为其提供合理、科学的军事制度体系的理论范式,使军队现代化建设完全纳入法制化轨道。我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制度文化体系,为我军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组织制度保障。

3军事科技文化。它是指从总体上促进军事科技发展的文化因素。作为社会观念形态的军事科技文化应是军事科技知识体系、军事科技价值观念体系和军事科技思维方法体系的统一,主要包括军事科技理论、军事科技思想、军事科技意识、军事科技知识、军事科技素质、军事科技创新能力、军事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精神等要素。中国古代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在军事科技文化领域建树不多,军事科技文化在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中难占一席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军事科技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科技文化思想体系,为发展中国先进军事科技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总结中外军事科技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我军提出科技兴军战略,实现我军建设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这不仅实现了我军建设指导方针的一个历史性转变,而且也为中国军事科技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有力举措

军事文化的核心在于体现我军的先进性,这就要求加强军事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我军特色,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认真贯彻党的文化工作方针和政策,反映我军的性质、宗旨和职能任务,既包含历史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够抓住根本,有所作为,真正把军事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1践行当代革命軍人核心价值观。这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当代革命军队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军队的具体化。一是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官兵从源头上理解、本质上领悟、系统上把握,打牢培育行为的思想基础。二是坚持舆论引导,充分报道培育践行的生动实践,形成持续有力的舆论声势,营造有利于培育的浓厚氛围。三是注重文化熏陶,反映和展现官兵精神风貌,坚持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培育实效。四是搞好典型示范,广泛宣传英雄模范、先进典型,树立标杆榜样,形成培育践行的鲜明导向。五是强化实践养成,坚持用军事训练、战备执勤和重大任务摔打磨炼,发挥实践的特殊培育功能,在履行使命任务中砥砺意志品质。六是完善制度保障,制定完善日常行为准则,建立有效激励督导机制,推动培育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2推动军事文化产品的广泛传播。生产出更好更多的军事文化产品,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一是加强军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核心,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突出哲学社会科学在军事领域和促进官兵全面发展方面的应用研究,包括军事理论研究的创新。二是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网络等各种媒体资源,传播先进军事文化知识、理念、思想和价值观,大力宣传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塑造和展示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三是加强优秀文艺作品创作,丰富文艺创演的体裁、形式、风格、手段,努力塑造新颖生动的艺术形象,创作演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广大官兵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使官兵在审美活动中坚定积极的人生追求。

3加强军营文化全方位建设。这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平台和关键环节。军事文化建设的根在基层,主体是官兵,必须立足军营、面向基层,努力建设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紧贴部队使命任务和官兵精神文化需求,把先进军事文化融入渗透到部队的训练管理、执行任务和官兵日常生活中,形成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军事文化生态,激发官兵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动力,让广大官兵“学习在军营、成才在军营、建功在军营、快乐在军营”。根据部队职能任务和建设特点,总结部队军营文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的军兵种文化和部队文化,使部队特色文化植根火热军营,融入官兵心灵,成为促进官兵成长的精神营养。把活跃基层文化生活作为军营文化建设的重点,开展经常性群众文体活动,组织业余文艺创作演出,推动军营文化活动普及提高。

四结束语:勇于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军队乃至战争的较量,最终是文化的较量。纵观我军九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既充满了艰难和坎坷,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为未来军队的发展和强盛,积淀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精神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充满自信的今天,人民军队建立在特有的文化基础之上的新时代强军文化,既是历史的启示,也是现实的呼唤。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军官兵发出了“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号令。世界一流军队不仅要有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来支撑,更要有世界一流的军事文化来塑造。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必须以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为引领,构建具有我军特色、彰显时代精神、支撑打赢制胜的强军文化,使之紧跟强军兴军时代进程,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
红色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途径探索
红色旅游对红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研究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红色文化:加强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有效载体
遵义会议题材宣传画中的象征手法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