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中扶“志”的意义与路径探析

2018-09-10 09:48唐顺利
文化软实力 2018年3期
关键词:扶志共同富裕精准扶贫

[提要] 在精准扶贫中,扶“志”既能改变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又能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治理贫困过程中,扶贫对象“等靠要”思想观念较为突出,“慵懒散”精神风貌较为严重,“安于现状”生活目标较为普遍,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较为模糊,观念保守、视野狭隘、信念下滑、主动脱贫意愿不强。推进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必须把扶“志”置于首要位置,把扶志气、扶智力、扶意志,融入精准扶贫工作全过程,强化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革新贫困人口思想观念,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切实提升精准扶贫的长效性。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志;共同富裕

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扎实推进,精准脱贫成效显著。但是,与我国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与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根本一点是忽视扶“志”这一关键中的关键因素,致使扶贫客体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慵懒散”精神面貌突出,“安于现状”生活目标较为普遍,“越扶越窮”等各类返贫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关注并探讨扶“志”问题,对于推进新时代精准扶贫工作,打赢扶贫攻坚仗,实现乡村振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扶“志”在精准扶贫中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扶贫先扶志”。在精准扶贫中,扶“志”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先行条件,是激发贫困群众内在动力的重要手段,是提升精准扶贫长效性的客观要求。强化扶“志”,对于贫困人口坚定脱贫信念,树立远大志向,实现稳定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不能让贫困地区群众掉队,更不能让一个贫困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也难在“全”,其本质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要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既要物质层面的小康富裕,也要精神生活层面的文明富有,这也是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的内在需要与根本取向。但是,当下精准扶贫过程中,仍有少数贫困人口存在听天由命、安贫乐道、靠天吃饭、得过且过等一系列诸多不利脱贫的因素;还有部分贫困地区人口脱贫之后又返贫,今日脱贫明日再贫,驻村帮扶一撤队又陷入贫困,年年扶贫年年贫,精准扶贫工作仿佛进入一个“贫困—脱贫—返贫”的循环怪圈。这些贫困现象严重阻碍了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导致怪现象的根源不在于扶贫主体这一外力,而在于扶贫人口本身,即他们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能力,这意味着既丧失了获取知识与创造收入的能力,也失去了持之以恒的脱贫斗志。而扶“志”可让低收入群体鼓足勇气和坚定脱贫信念,激发自我发展能力。“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68.精准扶贫要从贫困人口“心之所向”的内在诉求着力,从扶“志”上下狠功夫,从扶志向、扶志气、扶意志、扶信心入手,改变不敢竞争、封闭保守、消极畏惧的生产生活状态,激发对美好幸福生活向往的热情,持久地增强脱贫内在活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斩断代际传递链条,使财富能生根,脱贫效果能持恒,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提升精准扶贫长效性的现实诉求

当前贫困人口大多数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程度深,传统“输血式”物质扶贫无济于事,难以实现长效脱贫目标。在调研中,少数扶贫主体为了一时能让贫困人口尽快脱贫摘帽,免费给贫困人口发猪牛羊鸡兔饲养,可是这些家禽喂养一段时间后,贫困户觉得没有劲,丧失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干脆把猪牛羊杀掉卖了,换了钱买酒买烟打牌赌博,花个精光不剩一分。为追求脱贫而脱贫的这类现象在贫困县乡村时有发生,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往往忽视了贫困户自身的内在志趣和志向。扶贫工作莫忘扶“志”,应注重培养其自身的“造血”能力,从贫困人口心理意愿、精神意志、生活向往等方面入手,强化和提升贫困人口内在素养,引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脱贫,励志有为担当,发挥好扶“志”在这一方面的独特功效。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地处高山深处、自然环境恶劣,贫困地区的群众普遍缺知少识,扶贫客体思想固化,生活散漫,得过且过,安逸无忧;与世隔绝的生产生活环境导致他们与外界联系少交往少,不了解外面世界日新月异变化,跟不上时代变化发展步伐;生产生活方式简单粗糙,贫困人口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的生活习性;缺水的贫困地区还得靠天吃饭,缺产业的贫困地区还得靠外出打工,缺学校的贫困地区还得异地陪读。“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8.。为改变人们长期处于贫困生活线下的境况,就要坚持扶“志”,在贫困人口的内心融入意志、志气、志趣、志愿的元素,让其有志气有志向有意志,犹如血液之中流淌着一股精气神,渗透着骨气和脱贫勇气,勇往直前,不畏艰险,朝着美好幸福生活的目标迈进。扶“志”可让贫困人口通过增意志而坚定“能脱贫”“会脱贫”“必脱贫”的信念,由富脑袋而富口袋,由转观念而转出路,由意志转化为一种现实生产力,不断提升脱贫致富能力,切实增强精准扶贫的针对性和长效性,有效解决脱贫又返贫这一现实诉求。

唐顺利:精准扶贫中扶“志”的意义与路径探析《文化软实力》2018年第3期(三)激发贫困群众内在动力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成为贫困地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贫困县无不将脱贫攻坚视为“一号工程”,所有资源政策均往贫困地区倾斜。国家虽然在资源配置上满足了贫困人口的需求,但有效扶贫资源未能完全转化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动力和条件,更未能激发驱动脱贫主体的主动性。因此,帮扶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增收致富奔小康,必须要淡化贫困意识,树立脱贫志气,增强生活信心,这是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方式。在实地调研中发现,有的贫困村,靠财力物力人力投入的扶贫工作,只能治表面,不能治根。待产业发展受阻,扶贫款用完,扶贫物质用尽,扶贫队撤退,则又会出现“重复昨天故事”的返贫现象,易陷入“昨天脱贫今天返贫”的恶性循环怪圈。而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较弱,意志不强,理想缺乏,信念丧失,生产生活懒散。而扶意志恰恰是激活贫困人口内在动力的有效手段,“意志的缺失是能力剥夺的贫困,是比收入贫困更深层的贫困,它会引发贫困的代际传递。”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赜,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035.扶“志”的作用在于坚定脱贫目标,树立长远发展目标,坚定美好生活信念。若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标难以达到应有效果,脱了贫也会再返贫。一个人如果没有脱贫致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仅靠政府扶持,扶起来也会贫困下去;反之,一个人如果意志坚定、有骨气有志气、有目标有思路,讲究劳动生产效率,则整个家庭的致富能力也较强。当然,在精准扶贫实践中,有给钱给物直接帮扶的方式,有各单位派驻工作队帮扶的形式,而少有从扶贫对象自身内在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精准帮扶的。扶贫主体既要投入大量物资满足生产生活之需,又要增强贫困人口的精神意志,树立远大志向。扶“志”这个内在动力之源,已成为催生精准脱贫的内在动力,激发贫困群众要脱贫、愿脱贫、能脱贫的动力之源,更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一种新范式。为此,扶“志”作为一种根本有效的扶贫方式,根本的治穷途径,这种新方式和手段的优势在于突出扶贫“扶人”的本质要求,强调以人的志向、志气为本,彰显以“志”扶人,以“志”致富,增强意志力,实现可持久、有质量的脱贫目标。

二精准扶贫中扶“志”面临的主要困境与原因分析

当前,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贫困地区通水、通路、通电、通网等硬件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得到满足。但部分贫困人口在思想观念层面缺少脱贫志向,在精神风貌层面上缺乏脱贫志气,在理想信念层面缺少远大理想目标,还有部分贫困人口“好逸恶劳”“慵懒落后”现象较为突出;扶贫主体缺乏带动效应,使命担当意识淡薄,扶贫意志减弱,思路短浅。因此,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要加强扶“志”,树立人生信仰,坚定脱贫意志,增强脱贫动力,提升脱贫长效性,切实有效推动精准扶贫取得实效。

(一)在思想观念层面,缺少脱贫志向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贫困。贫困观念,“一旦存在,它即会一代代存在下去”戴维·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89.。当前,从扶贫对象来说,“等靠要”思想观念严重,抱有“等着别人送小康,盼着政府給钱给物”的心态争当贫困户的群众内心总以为,国家扶贫就是给钱给物,钱物人人有份,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分配特别是对扶贫资金帮助发展产业能人有很大的抵触情绪,甚至有人提出干脆将国家扶贫资金按人头分到个人算了,把个人贫困当作荣耀,以贫为荣,更有甚者认为自己是贫困村民,国家应该来帮扶,脱贫致富的主动性不够,一味等待政府救济,甚至认为帮扶单位理所应当扶持落后的贫困人口;甚至有些落后的贫困地区村民还抱有仇富心态,自己不想发展也不想别人发展,说三道四,处处设置障碍;有的贫困户害怕失去扶持、失去关怀、失去送钱送物等思想观念的存在,严重阻碍扶贫主体开展工作。

(二)在精神风貌层面,缺乏脱贫志气

人穷不等于没有脱贫志气,但一旦没有了脱贫志气,从根本上就会丧失了摆脱贫困与抗争命运的勇气和志气,就难以解开穷困潦倒的枷锁,难以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精神面貌。在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贫困人口精神风貌趋好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其志气足、勇气嘉,生产生活积极性高,家庭收入随之也高;反之,缺乏脱贫的志气,就会显得萎靡不振,生活无聊,低迷颓废。在以往扶贫中,扶贫主体往往注重物质层面的帮扶,解决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或看得见的实惠或见效快的项目建设。而对贫困人口的精神状态缺往往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忽视了贫困人口的骨气、才气和志气的强化培育。现实生活中,有的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为一种命运,把安于贫困称作认命,把脱不了贫看成宿命,把改变命运寄托于下一代;整天担忧和害怕失去贫困帽子,害怕失去政府扶持,担心失去爱心人士的关怀照顾,焦虑着失去好心人的送钱送物,把扶贫当作福利待遇。贫困人口往往对生活丧失志趣、勇气和决心,对待生活总认为只要得过且过,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争先意识不强,脱贫致富干事创业的热情不足,拈轻怕重、没有计划,总自我感觉生活很好,不需积极苦干,抱有生活次要、生命重要的想法。因此,要坚定“在人身上有精神的原则,就不会依赖于世界,也不会被世界所决定”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论人的奴隶与自由[M].张百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23.一样的志气,切实做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于劳作,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生活的状态,克服慵懒、落后的精神风貌,树立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生活目标,增骨气、强底气、立志气,贫困人口对生活方能有希望有奔头。

(三)在理想追求层面,缺少脱贫意志

贫困人口追求理想的程度,可反映生产生活的追求品质,亦可折射贫困人口政治觉悟、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的强弱。现如今,贫困人口争贫乐贫思想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在农村贫困群众本身就没有更高远的理想追求,如果马克思主义信念不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错误的信念往往就会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会去占领。由此,部分农村地区宗教势力得以滋生蔓延,有些村寨大搞宗教信仰寻求精神寄托,有的封建迷信大行其道,低俗文化的信仰才会拥有一席之地。“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62.,这就告诉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要贯穿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就是要有脱贫意志力。贫困人口缺乏理想追求,失去进取精神,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厌恶劳动,好吃懒做,满足当前生活境况。在现实生活中,贫困人口一旦缺少意志,没有了明确的目的,则会表现出嗜好抽烟、喝酒,迷恋赌博、打牌,聚众打架斗殴,更有不少年轻劳动力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抑郁消沉,精神萎靡,对于追求美好生活往往“提不起兴趣”,对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往往“打不起精神”,对于生产生活遇到困难“想不出办法”。从其休闲时间配置看,看电视是居民主要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天看1—3小时的多达81%,而在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参加过文艺体育活动的只占2.5%,在村级图书室借阅过书籍的只占1%,多达80%的农民闲暇时间在小卖部、茶馆打牌消遣娱乐”邓子纲.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必要路径[N].湖南日报,20160901(08).。长此以往,必然丧失对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对美好生活的信心,放纵自身发展的目标要求,惯肆恣意妄为的行为,丧失脱贫的斗志,消磨了脱贫的意志,形成了“有理想与无理想一个样、有目标与没目标照样有奔头”的错误想法,没有了锲而不舍、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精准扶贫中扶“志”的主要途径

扶“志”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之举,是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实践中,要坚持扶信念、扶智力、扶意志,切实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牢固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加强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激发脱贫的内在精神动力,不断增强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实效性。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靠自身努力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脱贫攻坚,重在转观念,关键亦在思想脱贫这个内因。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指出,“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216.以往扶贫工作往往忽略贫困人口的思想理念与心理诉求,忽视了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与能动作用,未注意到扶贫对象的思想贫困与观念贫困,因而扶贫也就成了扶贫主体的“独角戏”。改变贫困落后这种不富裕的现状,先要革新思想认识,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使贫困人口牢固树立正确的脱贫观、致富观,摒弃漫长封建社会与等级制度及分散的自给自足经济相适应的官文化和小农意识,弥补思想观念这个根本不足的问题,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变“等靠要”为“争摘帽”,变外在“输血”为自我“造血”。可结合实际,因村而异,设立脱贫先进榜和贫困后进榜,形成大家脱贫创先争优的氛围;惩戒后进榜贫困群众,让扶不起、帮不富、助不强的贫困人口的内心受到触动,红脸知耻,自惭形秽,立志挺起腰板,勤劳致富,拔掉穷根;积极开展“自强模范户”“脱贫先锋”“道德模范”“最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树立脱贫标杆,向榜样看齐,见贤思齐,不断增强脱贫意识;大力弘扬以勤养家、以劳为荣、以学兴家、以德治家等优良的家训家风家教,倡导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传统家庭美德;加大脱贫思想发动、宣传引导、情感激发,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努力形成脱贫光荣、脱贫受尊重的社会新风尚;着力弘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顽强拼搏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创业、自立自强的精神,革新理念,更新思想,摒弃传统落后观念,强化以人为中心,以树人为着力点,以扶人为落脚点,筑牢价值观,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脱贫之基,让贫困人口从内心深处意识到自己有能力有信心脱贫,也一定能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二)扶贫必先扶志,有效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精准扶贫,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习近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N].中国青年报,20131106(01).。拥有坚定的意志,则行至更远,富得更久。“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N].光明日报,20151129(01).富贵本无根,尽从勤中得,全从志中出。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可通过开展以脱贫奔小康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融入扶“志”娱乐元素,达到以娱为乐,以乐促勤,以勤脱贫的效果;可收集和整理村规民约与族谱家训这些传统的村风民俗,传扬祖辈们勤俭持家、立志脱贫的传统道德精神,激励和鼓舞人们奋发有为,让其明白“无产者………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285.。可举办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的脱贫意向评议活动,从乡亲们的评说论道中,感受压力,滋养内心,涵养人生;充分发挥能人的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返乡创业能人和致富达人等脱贫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组织骨干记者或大学生暑期调研挖掘真实的脱贫故事,开展脱贫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活动,在全社会营造“贫困可耻、脱贫光荣”的浓厚氛围,让那些“以贫困为光荣”“等靠要成习”“慵懒散为惯”的扶贫客体“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让其彻底醒悟,让其行动起来、忙碌起来,心热起来、手动起来、脚勤起来;积极引导贫困人口发扬“人一之、我十之”加倍努力奋斗的精神,摒弃别人给自己要的心理,树立“人穷志不穷”的勇气,坚定“褴褛衣内可藏志”的信心,鼓舞滴水穿石的脱贫志气,树立不甘落后、主动拼搏的雄心壮志,锻造意志力,塑造高尚人格,让贫困者有力,让贫困者前行,让贫困者致富奔小康;组织致富带头人、打工能手、乡贤人士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宣讲活动,用亲身经历讲述脱贫致富的奋斗历程,分享创业成功故事,传授脱贫致富经验,传播勤劳致富力量。

(三)扶志尤要扶智,进一步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治贫必先治愚,扶贫更应扶“智”。这“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徑”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017(01).。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指出,“越穷的地方越难办教育,但越穷的地方越需要办教育,越不办教育就越穷。这种马太效应,实际上也是一个‘穷和‘愚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173.据世界银行研究数据显示,“家庭中的劳动力接受教育年限少于6年,则贫困发生率大于16%;若将接受教育年限增加3年,则贫困发生率会下降到7%;若接受教育年限为9—12年,则贫困率下降到2.5%。”世界银行.从贫困地区到贫困人群:中国扶贫议程的演进——中国贫困和不平等问题评估[R/OL].(20090321)[20180918].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a.这充分说明,随着接受教育年限的逐渐增多,可有效的消除贫困,且成为根本的治贫之举。“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一个十亿多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在实践中,可兴办各种丰富有趣的文化培训课程,开展各类农技专业的成人学历教育培训,低门槛鼓励和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取得成人自考或函授教育学历;整合乡村教育资源,发挥乡村淘宝、农科院所、农技站、网络媒体等载体的作用,精准发力,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有效整合和优化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的资源,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健全保障机制,形成以乡村农机校为主体、以职业技术学校为补充、以专业合作社为基地的有效的农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让更多的人口掌握生存技能,切实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统筹推进城市、乡镇、社区的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和引导城市办学水平高的中小学校与农村中小学开展“校对校”“结对子”“手拉手”“结穷亲”的对口支援,持续推进城市骨干教师下基层、进村校支援工作,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融入到乡村学校教学全过程,让农村学校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拓宽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渠道,职称和岗位设置要向贫困地区学校倾斜,可增加特设岗位,尤其要对长期扎根艰苦边远地区和农村基层工作的优秀青年教师,在职称、工资、住房待遇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吸引城里优秀教师及师范类应往届毕业生到乡村技术学校任教。

猜你喜欢
扶志共同富裕精准扶贫
论相对剥夺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共同富裕:绘就美好生活蓝图
奔向共同富裕的路上
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
扶贫·扶志·扶智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
“扶志”与“扶智”相结合助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