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文 金岳成 章澜
[摘要]在我国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不断加大的背景下,提高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对实现外汇管理改革目标、提高外汇管理监管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索将管理学经典理论之一的PDCA循环理论引入外汇执法内部控制流程,通过运用AHP指标评价体系,审计评估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循环往复,构建动态集成的PDCA质量改善体系,以优化外汇监管资源配置,提升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和效率。
[关键词]外汇执法风险 内部控制 PDCA循环理论 AHP指标评价体系
近年來,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我国跨境资金流动风险不断加大。为维护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牢牢盯住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外汇局对外汇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外汇领域活动的日益广泛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外汇执法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和不可控风险。因此,提高外汇执法能力,探索规范化、制度化的外汇执法途径,有效防范外汇执法风险,对实现外汇管理改革目标、提高外汇管理监管实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PDCA循环模式理论阐述
(一)简要述评
1.内容与特点。PDCA循环包括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可细分为八个步骤,具体内容见表1。PDCA循环模式具有周而复始、环环相扣、阶梯式提升等特点,见图1。其中关键环节在于处理阶段,总结上一环节的方法和经验,将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循环中。在更高阶梯PDCA循环中,利用前期固化形成的成功管理经验改进解决现有问题,从而达到阶梯爬升全面质量管理要求,这是PDCA循环的真谛所在。
2.研究现状。PDCA循环理论最早由美国质量统计控制之父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于1930年提出PDS管理理念,50年代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Edwards Deming)将之应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管理中,称为戴明循环。2009年,PaulC.Palmes系统地将PDCA循环引入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国内对PDCA循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面。在内部审计质量管理方面,杨鸿运(2012)构建多层次PDCA循环模式运用于内部审计质量管理。陈西果(2015)从促进组织增加价值的绩效视角引入PDCA循环理论。在内部控制质量方面,PDCA循环广泛运用于内部控制体系的改善,涉及商业银行(简志枰,2002)、事业单位(王敏,2012)、上市企业(牛耕,2013)等社会主体。
(二)PDCA循环运用于外汇执法风险防控的可行性分析
1.PDCA循环与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理念一致。PDCA循环的工作核心是通过严密的过程控制达成预先设定的计划目标,推动持续改进和不断优化,其管理理念适用于任何一项管理活动和工作过程。外汇执法作为外汇局的管理活动,其控制过程与PDCA循环理念具有一定的吻合性。在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将PDCA运用于内部审计质量管理、内部控制质量方面,外汇执法流程作为外汇执法内部控制的表现形式,用PDCA循环进行执法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有理论依据。
2.引入PDCA循环有利于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的提升。PDCA循环的要义在于着眼长远的“阶梯式螺旋上升”,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中提升研究对象质量。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及绩效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外汇执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规范,是提高外汇执法有效性的关键。而对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进行审计评价及对审计结果进行追踪评价和后续改进,可以有效提升外汇执法风险防范能力和绩效水平。
3.引入PDCA循环有利于实现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的系统化动态管理。PDCA循环是由一个总体循环和不同业务层次的子循环组成的集合体。引入PDCA循环后,首先在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各个基本业务层面实现行政执法流程的PDCA循环,以各层次单周期循环为依托,通过环环相扣、周而复始地运行,使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和绩效水平得以螺旋式上升。这种多层次外汇执法管理体系内的构建,将外汇执法的范围深入到各个外汇管理业务环节,实现全面动态系统化的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管理。
二、基于PDCA循环的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评价
(一)外汇执法流程的PDCA循环模式构建
外汇执法流程的PDCA循环模式构建,以提高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以及相应法律法规,在计划阶段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尽可能规避防控潜在风险;在实施阶段严格按照外汇执法流程进行,严格控制执行风险;在检查阶段作为本次循环的关键,通过内部审计建立有效评价体系,评估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及绩效水平;在处理阶段以内审结论为基础,通过改进外汇执法流程,提高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及绩效。外汇执法流程的PDCA循环见图2。
(二)基于PDCA循环的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作为外汇执法流程的PDCA循环中最关键的内部审计,通过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进行审计与评价。
1.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以AHP理论为指导,通过定性指标模糊量化的方法,将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要求上的多元性逐层分解为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56个具体指标构成的体系。
2.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通过专家问卷收集各层次、各指标之间选取和权数的意见,作为定量表示各指标权重值的基本依据。
(1)构造两两比较的初始判断矩阵。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对本层次各指标之间相对重要程度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各层次两两比较的初始判断矩阵,让专家依据对这两个要素重要性的认识,判断确定两者重要性系数,并生成比较判断矩阵。以控制环境的二级指标层为例,某一专家的判断矩阵见表2。
(2)计算层次权重值及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综合判断矩阵,可以用相关方法计算权重值以及判断各权重值是否符合一致性要求。
(3)汇总专家判断,得到综合权重。利用加权算术平均群排序向量法对多个专家的权重做加权,以得到更加科学的权重值。以二级指标为例,共向6名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得到六个权重向量,并用加权算术平均群权重法得到最后的权重向量,见表3。
3.指标数据采集与计算。定量评价采用抽样、审阅、比较分析等方法,由审计人员根据审计任务分工自行采集,然后根据外汇执法流程中主要风险指标分别计算出每个指标的实际分值。定性评价采用座谈、调查问卷、审阅等方法,由审计人员根据审计情况进行定性赋值。将采集的数据首先进行量化处理,各项指标均呈现同向数据值,但是由于各指标单位和量纲不同,难以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因此需要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指标归一化处理的方法有级差化处理、均值化处理、中心化处理、极大化处理、极小化处理。建议采用相对应用广泛的级差化处理方式,具体处理如公式(1):
(1)
式中M和m分别为各指标观测值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评价等级与结论。利用标准化的数据,可以对各标准化的指标值与各自权重做加权处理,得到综合的绩效审计得分。综合各方专家的意见,根据得分高低,可以将评价标准划分为A、B、C、D四个等级,表示在外汇执法各个阶段的风险防控能力。其中,A级:综合得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评价为“好”;B级:综合得分在75分至89分之间,评价为“较好”;C级:综合得分在60分至74分之间,评价为“一般”;D级:综合得分在59分以下(含59分),评价为“较差”。
三、外汇执法流程内部审计实例
(一)计划与执行阶段:以货物贸易外汇执法流程为例
在本次审计前,对货物贸易项下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流程如下:业务部门在货物贸易非现场监测中发现可疑企业,通过进一步的现场核查确定企业确实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后,将案件移交给检查部门,外汇检查部门接收案件后,进行外汇检查和查处。由于业务部门与检查部门在外汇执法过程中的业务职能被分割,可能导致案件应移交未移交、部门间信息沟通不顺畅导致重复查案、重复取证等风险,见图3。
(二)检查阶段:内部审计过程及结论
1.审计过程。在审计阶段,内审部门对该外汇执法流程进行审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使用询问谈话、调查问卷、实地考察、流程测试等多种审计方法。通过谈话,排查风险环节,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调查问卷,初步了解风险及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实地考察,观察业务的风险隐患;通过流程测试,根据指标体系评价风险防控能力。
2.审计结果。能够切实履行重大事项集体审议制度,在行政决定监管阶段能较好地防范潜在风险。但是业务部门与检查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存在漏洞与风险。具体表现在:(1)移交标准设置不合理,办理不合规。首先是没有建立相关移交标准,对现场核查发现的违规、可疑案件或线索未经集体审议,对同类违规行为实行双重标准。其次是人为操纵国际收支核查的差错率,造成应移交处罚而未移交。最后是移交的案件办理不合规,检查部门在收到移交案件或线索后,未能及时立案或进一步进行取证,贻误案情,终未能立案或成案。(2)同一可疑线索,不同部门重复调查。审计发现,由于外汇检查范围覆盖所有的外汇专项业务,不少业务部门非现场核查发现线索与外汇检查非现场集中分析发现线索存在重复。(3)相同的证据材料,不同部门重复取证。业务部门的现场核查档案管理要求与检查部门行政处罚档案要求不同,对于相同的证据材料移交后,检查部门仍需重复取证。
(三)处理阶段:外汇执法流程再造
内审部门根据审计结果,针对外汇执法中存在的风险,对外汇执法流程进行再改造,以防范风险。外汇执法新流程见图4。
在外汇执法新流程中,不再对业务部门职能进行人为分割,业务部门发现线索的案子,由业务部门对案件展开调查,收集线索,再将符合处罚标准的案件移交至检查部门,由检查部门立案处罚。一方面有利于完善案件移交机制,另一方面有效避免重复办案、重复取证等问题,提高执法效率,防范潜在风险。
另外,在检查部门对社会主体决定处罚,当事人不配合的情况下,业务部门再次介入,提供各种政策和措施支持,如发放风险提示函、分类降级、关注名单等,一系列业务管理手段有效解决业务最末端检查处罚缺乏抓手的困难,弥补执法强制力保障不足的问题,提高外汇执法效果。
四、审计启示
(一)利用PDCA循环实现风险防控能力的多层次提升
可以将外汇执法内部控制体系按照PDCA循环层次递进的理念划分多个层次进行设计,使PDCA循环既可以在具体业务外汇执法风险控制中实施,又可以在整个内部审计体系中实施,真正实现动态集成化的系统运作机制,从各个层面上提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
(二)利用PDCA循环实现内部审计的持续性
PDCA循环的真谛在于其动态性,通过持续不断地运行,实现质量的提升。内审部门应在PDCA循环内实现内审的持续性,对外汇执法防控能力进行持续性评估,提升外汇执法风险防控能力。
(三)利用PDCA循环关注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本身存在风险,但体现得不明显,如内部审计由于没有发现问题而被追责的事例较少。通过PDCA循环在整个内部审计体系的运用,有利于内部审计部门重视审计风险,不断拓展责任范围,不断提高审计技术,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内部审计管理质量的持续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曹书民,杜清玲. PDCA循环在企业绩效管理系统中的运用[J].价值工程, 2008(6):103-106
陈西果. PDCA循环理论在内部审计中应用[J].新会计, 2015(1):57-59
陶晓峰,丁欣,李东明.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審计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金融, 2012(14):52-53
王敏.基于PDCA模型在提高企业内部控制风险防范能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6(13):77-78
杨鸿运.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中多层次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研究——基于NJ银行动态集成化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证分析[A].全国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优秀论文集, 2012:24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