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创新动力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2018-09-10 10:00路学军
中国商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

路学军

摘 要:人类的生存环境正经受着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的威胁,实施生态创新,拯救世界文明的家园是人类的共识。生态问题一经认识,生态创新就迅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展。我国政府也不适时宜及时制定和实施了发展蓝图。总体而言,我国生态创新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的增长模式长期带来的积弊制约着生态化发展。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创新系统,首要的任务是要转换生态创新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生态创新 制约因素 完善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2(a)-173-02

1 生态创新动力机制的作用机理

生态创新系统因素主要有利益诱导、风险分散、激励约束、投融資等。生态创新动力机制就是使生态创新围绕着系统核心目标,促进各个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力量,从而实现生态系统向更高、更新的层次螺旋式均衡发展。其行为特征是通过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规范每个因素高效运行,更大效率发挥合力。生态消费是高层次的终极消费,它难免与企业的微观利益和消费者行为惯性相悖,作为整体,社会行为主体生态创新的主观意愿较强。作为个体,他们有时又扮演着生态创新的破坏者和阻碍者。因而,生态创新迫切需要创新动力机制。

第一,通过宣传效应提高社会行为主体的生态创新意识,政府财税制度解决外部性,并通过产业政策引导投融资向生态行业集聚。第二,社会行为主体提高生态消费倾向,产生有效需求。生态技术在需求、资金推动下不断转化。第三,保险和产品市场均衡促进稳定的生态收益,消费者获得满足感和形成强烈偏好。第四,生态利润再投资,投融资不断汇聚,加上税收制度的强制激励,生态创新范围进一步扩大,规模不断扩张。因此,完善的动力机制有效促进主体行为、投融资、技术,激励约束等因素形成合力,不断优化整体生态环境。

2 生态创新动力机制的类型

经济发展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忍度,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持续、稳定和协调。

近年来,我国生态创新问题越来越摆上了重要的日程,各种宣传深入人心,产生着强大的“宣传效应”。宣传推动和需求拉动形成初始形式的动力机制。但生态创新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更多地属于经济范畴,客观上需要利益诱导、风险分析、政府宏观调控等来保障。生态创新动力机制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宣传推动型。这种动力机制是以各种舆论工具为载体,通过向社会宣传生态创新的必需性、作用等来促进社会行为主体提高生态意识并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它形成于创新初始阶段,其缺陷是没有把生态创新作为同创新主体的权、责、利联结起来,机制效用比较微弱。(2)需求拉动型。随着消费者对生态破坏恶劣影响的认识逐渐深入,尤其知识分子,富裕阶层产生对生态产品的强烈需求,如日益火爆的城市居民需求加剧一些生态产品供不应求的程度,使一些经营者获利较多,从而扩大对生态行业的投入。这种由需求带动生态创新发展的机制就是需求拉动型动力机制。(3)利益驱动型。是使生态创新主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扩大再生产资金,承担合理赋税,减少社会成本,取得风险损失赔偿以及支持保护价格来赚取稳定、可观利润的机制。要扩大动力机制的作用范围,提高创新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键是要建立利益诱导机制,在利益的驱使下,有更多的投资者主动进入生态产业,使生态创新触角向更深的领域延伸,从而整个创新规模迅速扩张。(4)政府导向型。政府导向型动力机制是指政府在生态创新中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来约束激励社会行为主体行为,以制度强制促进社会资源向生态行业配置以及消费者维护生态环境,从而弥补利益驱动机制的不足。这种动力机制形成是由于生态创新中一些领域离不开政府行为,依靠政府导向建立一个“硬”机制。

3 我国生态创新动力机制的转换和选择

3.1 制约我国生态创新的因素剖析

(1)主体意识与生态创新需要不相适应。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消费者的终极需求看,生态创新是迫切的,但这种具有长远意义的创新却与他们的短期利益相悖离,因为生态创新需要治污投入,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较多的成本投入,这些抵消了短期的经营利润,这对于那些追求眼前利益、具有传统习惯的主体而言,必然是积极性不高,内动力不足。

(2)生态破坏积弊过多限制着生态创新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程度也是史无前例的,势必形成生态创新的巨大压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而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3)外部性造就的生态破坏抵消了生态创新成果。生态创新具有极强负的外部性,表现为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不一致,导致有些社会主体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却不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付出相应的代价。另外,治理污染、改善生态又具有正外部性,一些社会行为主体惯于“搭便车”,由于防污、治污投入高,短期内难见效益,而且环境效益又具有公共消费的特点,所以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投入防污、治污。造成投入不足,加上排污税收制度不健全,形成边治理、边污染的恶性状况,产生追求短期利益的个体道德风险,这样生态创新成果必然大打折扣。

(4)动力机制不完善使得生态创新进展滞缓。我国生态创新动力机制一度局限于宣传推动型和需求推动型。这些动力机制作用力量软化,范围狭窄,不能解决创新中的利益问题、激励约束问题、风险问题等,对于生态创新的动力明显不足。

3.2 我国生态创新动力机制转换及相关政策取向

实现生态创新动力机制转换,就是建立以利益驱动型、政府导向型为主导的动力机制。相关政策取向如下。

(1)征收“生态税”,矫正外部性问题。生态创新的外部性决定了生态创新存在着市场失灵区域,还应由政府调控。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向污染企业征收污染费用的制度,这种制度存在着较多的缺陷:第一,其征收对象的局限性。消费者行为没有被列为征收范围,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第二,企业的“摊派”感受而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污染费征收的随意性。极易形成“令不行,禁不止”的格局;第四,政出多门,政令不一。因此,亟待建立完善的 “生态税”制度,把纳税对象扩展到消费者身上,并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对社会行为主体同时进行制约。为保证其专款专用,生态税宜作为地方税种。

(2)制定产业政策,通过投融资支持和税收优惠引导资金涌流。首先,实施利息补贴政策。通过利息补贴政策带动银行信贷资金以优惠的利率、合理的期限及其他金融优惠向生态产业倾斜,并使其财务成本和融资风险降至最低。其次,政府需要对生态产业实行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减轻生态企业的负担,确保必要的利润,达到“放水养鱼”的目的。一方面使生态业获得较多的利润,满足其补充流资,再投资需要;另一方面诱使社会资源投入。

(3)建立保险制度,共担风险。按形态划分,生态创新产品分为无形和有形产品。按获利划分,分为无利和有利产品,一般而言,无形无利产品,企业缺乏主动投资的积极性,只能依靠政府投入来进行。然而,即使是有形有利产品,随着投入的增加,市场供求状况也会发生变化,市场价格低于其价值给经营者带来损失,进而损害投资者利益,造成生态投入资金的漏损。保险制度刚好发挥积极作用。建议由政府财政出资控股,企业法人入股组建专业性保险公司,资金只能用于生态行业。

(4)建立生态创新基金,促进生态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生态创新离不开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包括环保型、无污染、节约资源型机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无污染型最终产品以及防污、治污等处理技术。由于生态技术本身具有技术高、见效慢等特点,其初始投资往往依赖政府支持。应设立生态创新基金,纳入中央或地方财政预算,专门用于与生态技术开发及推广有关的支出,以政府支出为龙头,带动企业向生态领域投资。

参考文献

[1] 龚常,颜建军.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态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4(06).

[2] 王媛.生态文明视角下企业生态化技术创新内部动力机制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3).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
林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建设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浅析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浅析现代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存在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