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皇,陈笃彬
摘 要:高校创业文化在创业型大学转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福建省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情况,应用调查统计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选取福建省六所高校为调查对象,研究不同类型学生(正在创业的大学生和考虑创业的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参与度、创业计划比赛参与度、创业培训参与度、受政策驱动因素影响、受导师带动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呈现非理性趋势、部分高校过分注重创业竞赛忽视学生内在创业精神的培育、创业教育教学缺失现象仍然存在、缺乏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保障体系、高校创业物质文化建设不足。根据该现状,分析其根本原因,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與物质文化3个层面提出加快推进福建省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福建省;高校;创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G 647/G 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12(2018)04-0460-09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in Fujian ProvinceLI Kunhuang1,CHEN Dubin2
(1.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16,China;
2.Headmasters Office,Quan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Quanzhou 362000,China)Abstract:University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urse of universities transforming towards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To clearly know more about the situation of Fujian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construction,this paper investigated 6 universities in Fujian Province by applying survey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contrastive analysis method,studying different affect degree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students and potential entrepreneurial students in these participation factors:social practice, entrepreneurial plan competition,entrepreneurial training, and policyoriented & enterprise mentor influe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rrational,quite a few universities overemphasize the entrepreneurial competition and ignor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er entrepreneurial spirit,the lack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still exists,allround entrepreneurial service system is deficient,and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in short.Based on these situations and analyzed the root cause,this paper proposed some specific approaches from the three levelsspiritual,institutional,and material culture to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ies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in Fujian.
Key words:Fujian Province;higher institutions;entrepreneurial culture
0 引 言
随着创业型大学的出现,国内外学者对高校创业文化的研究日益关注。在国内,关于高校创业文化的研究虽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越来越多学者进行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聚焦于内涵、意义、构建方法及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在内涵方面,学者们普遍认为(经社言,2008;于长江,2008;刘亚军,2007;陈敏,2008;等)\[1-4\],创业文化既是一个文化概念,又是一个经济概念;既有理论形态,也有实践形态。它主要是指创业活动的过程中,人们普遍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基本态度、行为方式及其相应创业成果的总和,其主导着人们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核心是引导和鼓励人们合法地追求财富、崇尚创造、激励奋斗。在意义方面,学者们普遍认同(卢彩晨,2006;邓志革,2008;段文星,2006;等)\[5-7\],创业的文化是经过实践形成的信念,是连结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这四种因素的内在信念和精神象征,它是创业型大学最核心、最重要的特点。一旦大学形成了自己的创业文化,其组织成员和组织机构都会按照既定的创业文化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身份,并在大学内部形成高凝聚力、统一的组织文化和信仰,促使组织成员为着同一创业目标而努力;大力营造创业文化,是缓解就业矛盾和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构建途径方面,学者们(谢飞,2007;肖红伟,2005;游敏惠,2005;等)\[8-10\]认为构建创业文化首先要倡导创业精神入手,营造创业氛围,激励大学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其次,要加强实践的作用,“这种文化最初可能只是简单的制度上的理念,可是当它植根于强有力的实践活动,并且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会成为大学的文化特征和象征,对大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学者周学宝\[11\]认为,高校创业文化的培育应与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创业教育。学校应该以激励制度为抓手,对师生的创业行为予以支持和启动资助,并对在创业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师生予以单独业绩评定,从而育成学校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12\]。厦门大学林金辉教授强调,要倡导建立创业文化保障机制,在校园文化中孕育创业文化,通过校园创业文化培养青年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创业风气;要加强诚信文化建设和海西传统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要营造对创业失败的宽容环境;最后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引导创业行为\[13\]。
与国内相比,早在19世纪末,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就对创业文化的精髓做了深入的分析。韦伯认为,“在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力量一定与该项事业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渊源。”\[14\]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1997)认为建立创业型大学在组织上转型的途径有五个方面,分别是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整合的创业文化。他指出:“创业型大学很像高科技工业中的企业,开发一种涵盖变革的文化。这种新的文化可能先是作为比较简单的制度上的理念,以后合成一些信念。”\[15\]显然,国外研究主要基于企业管理视角强调高校创业文化的重要性。
大学创业文化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因此,相对来说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研究还停留在表层,并没有深入进行研究。福建省学者在研究大学创业文化方面的成果数量也不多,但是论述比较有针对性也符合福建省的省情,但缺少实证的研究。本研究是从创业型大学视野下的创业文化入手,使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福建省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符合福建省省情的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实证分析样本容量大,且具有本土性。
1 福建省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从宏观角度研究大学创业文化,会使我们在思想上认识到大学创业文化的重要性。然而教育者的任务不仅是要思考大学创业文化,更重要的是建设大学创业文化使之发挥应有或更大的作用。正如文化的定义难以把握,要从其外延去理解一样,综合国内外学者的,把大学创业文化建设框定为大学创业精神文化建设、大学创业制度文化和大学创业物质文化建设等三个方面。首先,高校创业精神文化建设包括大学创业教育、大学创业思潮、大学创业文化主体的精神面貌和大学创业活动等内容,是学校在长期的演化中,对各种优秀创业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淀和文化构建,是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体系、目标追求、道情感、思维方式、人生态度、政治观念等。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精髓在于精心培育大学创业精神。因为,大学创业精神是大学创业文化的核心,是大学创业文化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在大学创业文化培养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高校创业制度文化建设是指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机构和学校,为保障大学创业文化的健康发展而制定形成的各种科学化、规范化的校规、校纪和具体政策措施及其实践。它属于一种硬性规定,是学校组织管理工作的内在要素,也是大学创业精神文化的外在反映,对大学创业文化主体起到约束、引导和规范作用,大学创业制度文化建设应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最后,高校创业物质文化建设是大学创业文化得以生存、发展、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是大学创业文化的空间的物态形式,它既是大学创业制度文化和大学创业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又是大学创业制度文化和大学创業精神文化创造的结果。比如走进斯坦福大学,土黄石墙、土红屋顶、拱廊相接、棕桐成阴、风情别具,给人恬静典雅、美丽如画的精神享受,让人流连忘返。漫步于这样的大学环境中,其学子怎能不爱上自己的大学并使其成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看来,大学的建筑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都势必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综上所述,大学创业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的办学理念、大学师生的创业价值观、大学创业哲学等;大学创业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创业教育模式、科研教育机制、创业指导机构、创业奖励制度等;大学创业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学校创业景观、图书馆创业类图书藏书量和创业宣传等内容,具体见表1.
2 福建省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研究设计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福建省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情况,对福建省6所大学进行了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福建省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福建省高校创业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达到加快推进福建省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目的。
2.1 问卷设计
因为本次调查问卷的样本容量较大,因此采取和笔者所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合作的方式,采用直接发放与委托发放的方法,共发放问卷3 000份,回收问卷2 677份,其中有效问卷2 520份。回收率为84%.判断一份问卷无效的标准是:①有3题及以上没有作答;②同一题选择了2个答案;③所有的选项都选择了相同的答案。如果符合前面3种情况的任何一种情况,则认为此问卷失效。回收的问卷,主要通过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所呈现出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找出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并试图从原因入手提出推进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建议。基于这个主要内容,笔者将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相关的影响因素归类列举,得出问卷设计的基本方案。
2.2 数据来源
本次问卷调查所选取的六所高校包括了以工科为主的福州大学、以文科为主的福建师范大学、以农林学科为主的福建农林大学、以医科为主的福建医科大学、以本科生教育为主的福建工程学院和位于福建省最具活力城市泉州的华侨大学,包括了文、理、工、农、林、医6个大类,覆盖面较广,样本具体分布见表2.
3 实证结果分析
3.1 福建省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福建省高校创业文化建设还处于探索阶段,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具体数据分析见表3和表4.
3.1.1 大学生创业行为呈现非理性趋势
当前我省高校学生非理性创业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缺少创业培训。考虑过创业的同学中,有高达68.6%的同学没有参加过任何创业培训,参加过1~2次的有25.7%,参加过3~5次的有4.7%,参加过5次以上的仅有1.1%;同样在正在进行创业的同学中,也有47.9%是没有参加过创业培训的。二是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在考虑过创业的同学中,仍有33.7%的同学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正在进行创业的同学中,也有39.6%没有参加过实践活动。三是缺少参加创业计划大赛的经验。考虑过创业的同学中,有83.6%是没有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的,而正在进行创业的同学中也有67.7%是没有参加过创业计划大赛的。四是对创业成功人士的事迹不了解。没有参加过创业培训、相关社会实践、创业计划大赛以及不了解创业成功人士的经历,却有这么多的同学准备创业或者已经开始创业,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高校学生创业的非理性。
3.1.2 过分注重创业竞赛忽视学生内在创业精神的培育 目前福建省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上不够重视,教师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引导和带动也不够积极,大学的创业文化建设成效不佳,所提倡的创业精神在学生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贯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学校办学理念政策引导不足。已经成功创业的同学中,受学校的办学理念政策引导的只有36.4%,正在进行创业的同学中,受学校的办学理念政策引导的是39.6%,而考虑过创业的同学中,也有26.9%不是受到学校办学理念的引导。二是高校老师引导和带动不足。已经成功创业的同学中,受学校老师的引导和带动的占40.9%,正在进行创业的同学中,受学校老师的引导和带动的占354%,考虑过创业的同学中,受学校老师的引导和带动的仅占28.9%.三是缺少传授创业经验和案例的教师。经常会给学生传授创业经验或者案例的教师只有10.9%,而完全没有的占40.8%,经常会给学生提供创业指导信息或帮助的教师只占8.9%.
3.1.3 存在创业教育教学缺失现象 当前,福建省高校创业教育仍处于初期阶段,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需求量大和学校创业教育资源有限的矛盾上。据调查,高达77.62%的学生选择了现有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学生选择最多的创业课程是人际交流与沟通技巧(66.2%),其次是创业机会和环境分析(608%),这表明目前的状况是大学生很需要创业课程。而回到现实中,70.2%的学生表示从来没有接受过创业相关的培训。有49%的学生选择了所在学校开设了创业相关的必修或选修课,有51%的学生表示学校没有开设相关课程,或者是不确定是否有开设。由此可见,我省大学创业教育资源有限。不仅如此,目前我省大学的创业教育还存在着创业活动流于形式、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相分离以及教授创业课程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
3.1.4 缺乏全方位的创业服务保障体系
总体来看,目前我省高校的创业服务体系不完善,首先是大多数高校无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创业工作主要是就业指导机构在做,提供的服务也仅限于职业生涯规划等,完全不能替代一个专业创业指导机构;有53.1%的学生指出学校还没有设立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46.87%的学生指出所在学校设有创业指导机构。其次是缺少大学创业社团,根据调查,我省大学社团主要是文体类、学术类社团,鲜有创业类的社团;再次是缺少创业基地,有55.7%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没有创业实践基地或者大学生科技园。目前福建省仅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华北电力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满足不了需要;最后是学生缺乏创業资金支持,选择学校有设立相关经费资助的只有25.7%,58.1%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学校是否有设置经费资助。
3.1.5 高校创业物质文化建设不足
根据调查结果,目前福建省高校在创业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不尽人意。一是校园环境没有突出创业特色。28.7%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没有与创业文化相关的景观。二是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不能满足需要。有15.6%的同学认为所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32.6%的同学认为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剩下51.7%的同学选择了基本满足。从福州大学的情况来看,在数据库输入关键词“创业”,检索结果只有766条,而福州大学图书馆的总藏书量为197万册,按照这个数据,学校创业类书籍仅占总藏书的万分之四,这个比例显然不符合学校建立创业型大学的战略路线。三是宣传阵地未能得到很好地发挥和利用。41%的同学选择了所在学校经常利用校报、校宣传栏等宣传阵地进行创业政策和内容的宣传,59%的同学则选择没有。另外26.7%的同学选择了所在学校校园网有单独的创业相关板块,16.2%的同学认为没有,而57.1%的同学选择了不清楚。
3.2 福建省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现状的原因分析
3.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制约了高校创业文化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但是也有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一面。其中不利于我省高校创业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首先是社会文化的背景。我国传统文化重安稳轻发展,反对探索和冒险,并且盛行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说法。因为传统文化环境的求稳、求同,那些标新立异的人就必然被打压,这就严重挫伤了一个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压抑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福建省文化中虽然有闽商的敢打敢拼精神存在,但当前闽商文化对大学文化的影响力有限,所以大学文化也是相对保守的。其次是个人价值观,我国主流的儒家思想崇尚“中庸之道”。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总是追求折中与和谐,反对竞争,注重求同性思维,拒绝求异思维。还有一点是闽商的不合作思想。福建生意人的一个特别突出的特点是,生意再小也要自己当老板,而不大愿意与人合作,缺乏团结精神事实上对创业是非常不利的。最后是学校的教育之道,我国传统的师生观是以师道尊严、崇尚教师权威、唯“师”是从为核心的。这种教育教学观只强调继承而忽略学生对批判和超越的追求。学生不能独立思考、不能自主探索,更不能发展创新能力,长期如此,学生的创新潜力无从开发,缺乏强烈的创新欲望,一切创新进取行为也都被扼杀。
3.2.2 忽视培养大学生以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通识教育 人文精神强调的是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它追求知识和道德的完美,高尚的人格。当前福建省大学生的现状是文科学生缺乏必要的科学素养,理科学生缺乏必须的人文底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往往被忽视。学生们认为自己最重要的课程应该是专业课,专业学好了就是成功的人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修身”的公共课不重视,而大学创业文化恰恰需要的是一种跨专业跨学科融合的学习氛围。理工科学生不仅需要学习科学和基础工程学,也应当发展对人文、艺术、社科中某一领域的更成熟的理解,以提供对自然科学和工程学之外的学科问题与方法论的认知,而现实恰恰相反。
3.2.3 与创业相关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
为了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氛围,福建省一部分大学逐步采取学分制、本科导师制、科研计划等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但现实中大部分高校在对借鉴制度的落实与执行上没有突破。福建省许多大学虽然引入了学分制,但是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弹性学分制,无法使学生在自身能力范围内不受学年限制的学完课程,开发自身创新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同样的,本科导师制在福建省的实际情况依然是有制度没执行,导师不仅要教课、科研,还要带研究生,能给本科生的时间少之又少,很多学生抱怨与导师一学期只能见一面,显然违背了导师全面性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修养、成长以及就业创业这一初衷。
3.2.4 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和素质不足
营造大学创业文化少不了创业教育,福建省目前创业教育方面的专业人员匮乏,直接导致了创业文化建设速度的缓慢。创业教育成功与否与教师的素质息息相关,开展创业教育的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更重要的是应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或企业实践经验。国外大学教授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师大多有创业或投资的经历,不仅熟悉企业的运营,且具有较高水平的创业实践能力。而目前福建省很多大学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经验,没有自身创业的经历,开设的创业课程也仅限于理论方面,我们非常需要有一定企业经验或者创业成功经验的人。拥有理论和实践能力兼备的创业导师进一步开展创业教育,这是创业文化建设推向深入的动力源泉。
3.2.5 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不足
“应试教育”可以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代名词,主要表现是“分数至上”,一切都是考试答案规定,学生缺少自主思考,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视学习为畏途;文体活动和课外时间被严重挤占,学生缺乏朝气和活力,可谓“小学而大遗”。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升入大学后,大学校园又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他们缺乏充分的创业文化的熏陶,更缺乏创业实践的机会,对市场规则、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远不及社会创业人士,创业计划盲目性大,可操作性差,导致创业失败或创业计划流产。
4 福建省高校创业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推进福建省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应当从大学创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3个方面著手进行。
4.1 创业精神文化建设
4.1.1 加强顶层设计,将创业精神融入办学理念 高校创业文化建设需要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想。将创业精神融入办学理念,首先必须加强理念的灌输。通过广泛宣传,开展创业精神的大讨论,召开创业精神研讨会等方式,提升师生员工对创业精神的认识,从而使创业精神成为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动导向,成为办学理念的一部分。其次还要将包含创业精神的办学理念落实在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全体教职员的工作实际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全面激活学校办学活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最后,在办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将创业前景较好的学科专业进行试点,通过重大项目带动,汇聚校内外资源,重点扶持服务国家和区域支柱产业的优势特色学科,提升整体建设水平。
4.1.2 创业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
大学创业价值观建设同样也是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应从主体(学校、教师、学生)与客体(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相互作用的角度着手进行。首先是学校的价值观。创业文化背景下的大学价值观要求大学打破原有的象牙塔发展模式,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贡献,除了承担传统大学教学科研的任务外,还必须承担起服务社会的功能。其次是教师的价值观,教师是大学的重要主体,教师的价值观不仅仅是学校价值观的体现,更是学生价值观的直接引导者。创业文化背景下的教师价值观要求大学教师正确看待学生创业,不是冷嘲热讽而是积极帮助。最后是学生的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与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内容相比,创造与创业是创业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提出的新内涵。对大学生创业价值观的引导要促进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需求和社会期待,把他们对自我需求和社会期待的认知结果积极地应用到具体创业实践中,这是使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得到展现并受到检验的重要环节。
4.1.3 将创业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创业文化氛围 大学创业文化倡导的是创新、拼搏、开拓的精神,要将创业精神融入校风。校风包含领导作风、教风和学风3个层次。在领导者思想作风层面上,领导者要赞成支持创新创业精神在学校的发扬,并主动地推进创业精神在教师学生中的培养;生活作风中,领导者更应该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廉洁从政,发挥好带头和示范作用,树立良好的领导风范。在教风层面上,要求教师本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来创新,严惩学术不端行为。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精神的层面激励和劝勉学生们注意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另一个方面可以在科研中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用自身的成功实践来激励其他的教师,形成良好的教风。在学风层面上,一方面要加强学生自身创业技能和创业意愿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比学赶帮的补充创业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和途径,使学生好的想法能够转化为现实,更有创新和创业的动力。
4.2 创业制度文化建设
4.2.1 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入融合 创业教育是创业的启蒙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拓展。要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创业过程中得以发展实现。其一需加强创业课程设计,进行课程改革。福建省大学在进行创业课程设计时应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抓住以下几点:一是加强人文课程建设,培养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开设《领导学》、《人际关系》、《自我心理能力训练》等课程;二是注意学科渗透,把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以现有学科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教育,即以文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意识教育,以理科类学科为载体进行创业知识教育,以技能训练类课程为载体进行创业技能教育;三是引入专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如KAB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启发创业意识、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创业技能。其二需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和实践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竞争意识。一是合理安排理论教学。通过理论教学这个基本环节,把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教给学生。二是重视开展创业实践教学,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提倡高校为学生在校内外建立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得到创业的实践和锻炼;提供20多门与实践有关的校选课供学生选修;此外,应加大实践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理论说到底是为实践服务的。这种方式可以改变以前创业教育一直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培养的问题。三是大力举办第二课堂活动。这是对创业理论教育的很好补充。主要形式包括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创业讲座等。创业论坛和创业讲座,主要是邀请企业家、创业者、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等人士与大学生一起交流创业心得,案例教学。对创业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学生良好创业心理素质的形成,增强学生开拓创业的信心。而开展创业大赛,可以检验学生学习、掌握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情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其三需挖掘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开展。高校创业课教师大多缺乏创业经验或体验,在教学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师资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创业教育的质量”\[16\]。针对目前福建省的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完善师资。一方面是培养自己校内的教师,在目前经济管理教师中分批选拔部分教师,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或者到企业挂职锻炼,积累实践的经验。可以组织他们参加KAB项目培训的相关课程,鼓励他们取得“KAB项目讲师”、“KAB项目培训师”以及“KAB项目高级培训师”等一些资格;另一方面是外聘,可以聘请创业教育专家、企业家为学校的名誉教授或特聘教师,成功的创业者,他们大都走过了一条坎坷不平的创业之路,他们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对于创业者而言具有激励和借鉴作用,可以弥补大学教师这方面的不足。其四需建立创业教育相关机构。比如成立创业教育中心,由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组成,根据教学需要确定教师的数量。专职教师可以由校内的优秀创业导师担任,兼职教师可以聘请福建本地的优秀企业家担任,让学生分享他们创业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4.2.2 建立高校科研评价机制和创业奖励制度,激发师生创业激情 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和创业奖励制度,让高校师生了解到成果转化和创业的重要性,以此产生激励作用,推进大学创业活动的进行。一方面应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一是要根据不同的科研类型和表现形式,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就科研类型而言,基础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学科之间也有很大差异。由于理科属于基础研究,工科属于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工科技术转让、专利相对比论文著作重要,而理科侧重点在于论文、著作与获奖。人文学科的考核指标更应该侧重观点的创新性、体系的完整性、论证逻辑的严密性等指标。二是根据大学科研工作特点,实施多元评价。针对高校教师职业的学术特点,博耶提出了四种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学术形式——发现的学术、综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17\]。科研评价中不仅要有发现的学术,更要有综合、应用和教学的学术。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讲授新的研究成果,这也是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要求。另外在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奖励和鉴定、专利、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等评价指标中,要注重成果转化的情况,这是大学创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要树立成果转化先行的理念,鼓励研究人员从事创新性、原创性的研究,尽量杜绝低水平的重复研究。另一方面需建立创业奖励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首个大学生社会创业奖励计划,是由中国富强基金会(香港)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携手推出,并在珠海正式启动,100万元人民币的“创业种子基金”,将面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大学生提供创业奖励。福建省也应该建立自己的创业奖励制度,鼓励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的需要,并利用当地的特色进行创业,回馈社会。筛选创业奖励对象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增強团队精神和自信心,开拓视野和思维,启发创业思路。此外,学校也要建立奖励制度,对自主创业的学生办理个体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并正常经营半年以上的,学校应根据其所创设的企业性质和规模给予奖励。
4.2.3 各方形成合力,健全大学创业服务体系
首先是设立创业指导机构,负责学生创业活动的各项事务。据了解,目前福建省没有一所大学设有专门的创业指导机构。一些和创业相关的工作多是由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和就业指导中心3个部门承担。这3个部门平时还有其负责的工作,把创业这部分工作交给它们无形中加重了负担,效果不好。所以应该成立创业指导中心,把负责学生的创业潜力测试、创业项目筛选、创业咨询、创业导师的配备等工作具体化,全面负责学校的创业活动。其次是组建大学创业社团。高校学生社团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可以以学生社团为切入口,在学生中进行大学创业文化建设,这有利于大学创业理念的传播和创业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此外,应大力建设创业实习基地、创业园等创业实践基地。以此吸引高校中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的师生开拓创业。福建省的大学在建设创业实践基地的时候可联合形成网络体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可以自主地建设自己的创业实践基地。研究型大学应该建立创业园。高职高专则应侧重创业见习和实习基地的建设,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主动与企业联姻,走校企联合的模式。最后是设立创业基金。在校大学生要想筹集创业所需资金只能靠个人和外力两个途径。个人包括家庭的支持很难能达到创业的需求,因此学校和政府应该承担起这个责任,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对于学校来说,一方面可以划拨出一定的经费来建立创业基金,另一方面可以和企业合作,设立专项创业基金。
4.3 创业物质文化建设
4.3.1 充分利用高校的宣传阵地,加大创业宣传
营造浓郁的大学创业文化氛围,很关键的一点是要占领舆论阵地,进行广泛宣传,将创业文化渗透到大学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一是要利用广播、校报、校刊、宣传栏等多种宣传工具开展创业文化建设。可以在校报中开辟专栏,介绍政府和学校的创业扶持政策、创业优惠条件,校刊设立创业专刊,对创业者(包括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创业心路。校广播电台可以定期宣传大学生创业的信息,校宣傳栏和各学院的宣传栏也应定期进行创业宣传,使学校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争取把创业文化建设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二是善于利用网络文化。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创业教育,形成校园正确的创业舆论导向。具体的做法包括在学校及学院网站上开辟创业专版、在校园BBS上设立创业版块、在论坛上发起关于创业的网络辩论赛以及重点规划建设有特色、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创业网站以及咨询平台等。
4.3.2 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为创业贮备更多知识资源 大学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的机构。大学图书馆功能发挥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科研、教学和文化的传承与建设。创业文化环境下的图书馆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是增加馆藏创业类图书的数量。福建省大学图书馆的创业类图书十分匮乏,在书籍的选择上应该加大创业类图书的比例,购置创业心理、创业测试、创业者自传、企业发展史、市场营销等系列的书籍,以服务创业文化建设的需要。如条件允许,大学应在图书馆的整体规划中开辟单独的创业书斋,可以将创业相关的书籍、期刊、报纸等资源放置于创业书斋,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供教师和学生查阅参考;二是创业类电子资源的积累。创业类电子资源应包括:大学生礼仪讲座、创业讲座,可以是创业成功者访谈,也可以是电视节目,比如由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大型励志创业电视活动——《赢在中国》,《青年创业中国强》等。电子类的资源可以生动形象地显示出创业者的激情和理性、成功与经验,可以更好的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理想与追求,追随创业成功者的脚步,走向成功。
4.3.3 创业型大学导向,在校园景观中突出创业的主题 一所大学的校园环境可以体现整个大学的文化。要在大学校园环境中突出创业的主题,一是要从校园规划入手,统筹考虑学校长远发展空间、优化设施布局、提升设施品位。要以创业为主题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征集学校里道路、景点、设施的名字,让更多的师生员工参与,增强师生员工对创业文化环境的认同感;二是赋予校园丰富的创业文化内涵,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隐含和记载着大学的创新、创业精神,显示出大学的灵性,比如,营造“创业林”活动,让每一个从学校走出去创业的师生都在这片土地上挥洒下自己的汗水,让这一棵棵树木见证他们的成功。总而言之,校园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每一位师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经社言.创业文化:全民创业的强大发动机——六论开展全民创业行动[J].全民创业,2008(09):41.
[2] 于长江.谈创业文化的ABC[J].理论科学,2008(03):98.
[3] 刘亚军.应积极培育创业文化[J].党政干部学刊,2007(04):2425.
[4] 陈 敏.构建大学创业文化[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4):6568.
[5] 卢彩晨.大学转型:从“守业型”到“创业型[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5455.
[6] 邓志革,华金科.创业型大学及其对高职院校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3132.
[7] 段文星.大力营造创业文化——缓解就业矛盾之我见[J].甘肃农业,2006(04):73.
[8] 谢 飞.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建设理论与实践之探讨[J].研究与探讨,2007(07):7074.
[9] 肖红伟,姜 敏,廖 翔.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1718.
[10]游敏惠.创新创业造就全新的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评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2933.
[11]周学宝.创业文化的内涵及其在高校的培育[J].发展论坛,2002(01):57.
[12]陈笃彬.处理八个关系,建设创业型大学[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002.
[13]林金辉.海西青年创业教育和创业环境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51.
[14]冒 澄.创业型大学研究文献综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8(02):6973.
[15][美]伯頓·克拉克著.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6]侯宝贵.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4(02):1617.
[17]王明明,戴鸿轶.我国科研课题管理的制度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研管理,2006(08):10032053.
(责任编辑:严 焱)
收稿日期:2017-11-0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螺旋创新视角下创业型大学运行机制及对策研究”(71173040);福州大学创业研究院2017项目资助“基于LogisticISM模型的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机理研究”;福州大学国际化办学研究项目“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机理研究——基于LogisticISM模型的实证分析”(17SKZ35)
作者简介:李坤皇(1989-) ,男,福建泉州人,助教,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创业教育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