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兴超 王建 曾晓娟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为评估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影响,课题组对2012和2013级学生进行了追踪式调研。调研发现,思政课对大学生系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明显,但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效果有限。课题组认为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四种矛盾:价值观提供方式和接受方式间的矛盾;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方式和实效间的矛盾;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主体间的矛盾;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主要方式与内容间的矛盾。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坚定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仅仅通过思政课教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才可能实现。
关键词: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7-0077-03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related to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train, how to train people and to train people for them. In order to assess the actual impa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earch group conducted a tracking survey of 2012 and 2013 students. It is found th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but it has limited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ist values education. The research group believes in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 are four kinds of contradictions in educa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way of providing the values and the way of accepting the influenc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formation of contradiction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ubjects influencing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principal way and the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contacting the society. To enhance the acceptan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the correct political orien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desired effect only throug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ontradiction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沿阵地,是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一环,对于完成高等教育的重大任务,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大的意义。但思政课教学的这一目标的实际效果如何呢?为评估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课题组针对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影响,从2012-2013学年开始,对新入学的2012级和2013级新生进行跟踪式调研,并辅助性的对其他年级学生进行调研。调研活动依然在继续进行,截止到2015-2016学年结束,共回收有效问卷2064份。经过对问卷的整理,在思政课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上,我们有了一个初步判断。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的基本认知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可大体上得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性认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基本都不太深入。但是,大学生拥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两项调查的认同度颇高,91%的大学生表态支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同时绝大多数学生也都承认改革开放以来,党的领导带来了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对大学生来讲,思政课是人生中首次系统深入的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因此,思政课对于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
二、思政课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对思政课影响其价值观的基本认知
在对“学校现在开设的各类思政课程(如思修、毛概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作用怎么样?”展开调查时,52.3%的大学生选择了“作用非常大”或“作用较大”;47.7%的大学生选择了“作用不大”或“没有起到作用”,接近半数的比例给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出了质疑。
(二)原因分析
思政课教学为什么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呢?问题到底发生在哪个环节呢?是教师,学生,还是教学过程呢?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至少可以看到以下几点原因。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式和接受方式的矛盾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是课堂讲授、党校培训和电视广播,最主要的途径即是课堂讲授。从此种角度来讲,高校思政课在一定程度上是完成了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任务的。只是在大学生接受程度上,现有的思政课教学模式还没能做的更好。从提供方式上,思政课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途径。但在有效性方面,课堂讲授却不是最好的。在“你认为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从以下哪些方面开展最有效?(多选)”的调查中,“理论联系实际,多开展社会实践教育”;“课堂教育(如马原、思修、毛概)”;“多邀请专家开展相关的讲座”;“多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活动”这四个选项得票依次为590、342、292、274。很明显,社会实践教育占有明显的优势,而课堂教育与后两者相比则没有体现出多大的优势。也即是说,大学生更乐意接受的价值观教育方式是社会实践。至此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式(课堂讲授)和接受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高校思政课课堂逃课和学生上课状态不好的状况。
2. 影响大学生价值形成的方式和实效的矛盾
在“你认为学校开展的哪类活动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最具有影响作用”的调查中,思政课教学的处境就更显的尴尬了。在“开展人生选择的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开设思想教育课程、做一些宣传活动”四个选项中,得票依次为732、700、386、194。思政教学和宣传活动得票低表明了大学生对所谓的“灌输”是有强烈的抵制倾向的。经过前文得知,大学生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途径即是思政课教学,很明显,这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是存在严重冲突的。思政课在学生眼里可能仅仅是一种“灌输”的概念,而且是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这种观念更是严重削弱了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因此,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方式(思政课)和实效(人生讲座、文化活动)之间的矛盾。
3. 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体间的矛盾
在“对你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人”的调研中,选择父母长辈的学生最多,达到1106人,其次为老师,数量为518人。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父母在孩子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起主导性作用。根据个别访谈和一般的判断,可能在大学教育阶段之前,学生的主要价值观念就已经基本形成。果真如此的话,留给大学思政教师影响学生价值观的余地就会更加狭窄。因此,在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还存在着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主体(父母VS老师)的矛盾。
4. 大学生接触社会的主要方式与内容间的矛盾
在對“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政治的”调查中,互联网成为大学生的首选。在信息化时代,这一结果显得有些理所当然。在互联网成为学生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之后,互联网内容的提供成为一大难题。如何通过互联网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如何在互联网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党和政府、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课堂讲授与学生的交流中,很多学生平时根本不关注时政类的新闻。同样由于篇幅原因,本次调研没有涉及到大学生上网主要关注的内容,但根据前文大学生对一般性宣传教育的反感程度可知,互联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之艰可见一斑。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商业化运作,网络内容供应商为了迎合网络主体大军——青年人的喜好,呈现在网络上的内容更多是娱乐性的东西,新闻也更多以负面的消息呈现。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一现阶段最主要的媒介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成为一个亟需攻克的难题。
综上所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甚至整个高等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尚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影响主体之间的矛盾,主要媒介与内容之间的矛盾,提供方式和接受方式、有效性之间的矛盾都是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解决的。
三、提升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对策建议
针对前文提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的矛盾分析中可以看出,要更好的解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问题,仅仅通过思政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甚至仅仅依靠高校教育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联合起来,并对现状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才可能有所改进。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思政课授课方式与学生接受方式、影响主体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态度是一个普遍性问题,短时期内不可能改变学生的这种倾向,因此若想增强高校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对影响方式做出调整。
1. 改革思政课的教学方式
思政课作为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因此必须提高其实际效果才能达成自己的使命。针对学生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心理抵触,对其他价值观教育方式更高程度的接受,因此,思政课教学应在一定程度上做出调整。一是落实2015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文件要求,“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二是在保持现有课时量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课堂讲授学时和课外实践学时的比例,增加实践学时的比重。当然,对实践学时的安排上,也必须同步做出改变,避免随意地安排一些活动把课外学时消耗掉。三是请进来走出去,尽量多的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在实践中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影响。
2. 提升思政课老师自身素质
作为影响学生价值观形成的第二重要主体,老师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念,尤其是高校思政课老师的本职工作也在于此。虽然本次调研没有确定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时期,高校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重要程度没有凸显,但作为最主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供者,思政课老师有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对学生进行最大程度的引导。鉴于大学生对课堂灌输的反感,这对思政课老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思政课老师必须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能从学理上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并能生动精彩的授课方式传达给学生。对于现阶段多数思政课教师来讲,达到以上要求尚有较长的路可走。因此,要深刻领会习近平讲话的重要精神,严格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从思想引导、教育培训、薪酬待遇等各方面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培养。
3. 高校其他配套措施
要提高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力,除了思政课教学需要改革、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升素质之外,高校还需有进一步的配套措施,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学习生活的全方位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既然大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教育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有效方式,讲座和校园文化活动是影响价值观的有效方式,那么学校在丰富学生课外活动时就应把二者结合在一起。仅仅依靠思政课课外学时肯定是不够的。现在高校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数量是相对较多的,如何寻求一种能把价值观建设融入学生活动的方法,这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的任务,也是整个高等教育需要集体探索的方向。
互联网既然已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最主要的媒介,学校在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中就不能忽略这一点。学校可在校园网络中给学生提供公共交流平台(如校园BBS),并合理进行内容设计,在上面多发布一些社会正面的消息,开辟专门的价值观教育板块,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确、深入的了解。
强化思想教育全员化意识,调动专业课教师能动性。从时间上看,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更长,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广泛深远。正如习近平所说那样,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当然,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只停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上,而是要从整体上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素质。
(二)社会建设
根据问卷所示,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对学生价值观影响最大的即是其父母,家庭环境成为孩子社会化的第一站。因此,需要父母给孩子营造一个正面、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并在生活的各方面给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在孩子价值观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必须和社会大环境的塑造结合起来,社会各方面必须从根本上扭转如今这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局面,与和谐的家庭环境相得益彰。网络内容供应商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合理安排网络内容,在利益受损不大的前提下,尽量多提供正能量的内容。政府责任会更大一些,它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综合设计,推进教育改革,塑造社会大环境,提升所有教师的素质。在现阶段,尤其要提高全国思政课教师的素质,毕竟这是青年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途径。
四、结束语
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学生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相符合的,至少存在前文所述的四种矛盾。解决这四种矛盾,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率,提升高校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不仅仅是思政课老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便能解决的,而是必须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努力才可能完成。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不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要将其贯穿到学生时代的整个教育阶段;不仅在教育体系内部全方位贯彻,而且要在整个社会层面全方位贯彻执行。唯有如此,才可能培养出政治坚定、能力出众的德才兼备的、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恒.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若干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14(07).
[2]梅丽,龙艺.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原则[J].现代交际,2014(02).
[3]郑世 .关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8).
[4]陈安琪.關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高教学刊,2017(12):153-154.
[5]田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高教学刊,2016(14):226-227.
[6]李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法律观教育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