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校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探析

2018-09-10 23:17张淑琴
高教学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张淑琴

摘 要: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一般局限于课堂教学中,虽然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政理论课教师也尝试着从教育方法上对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笔者认为,思政理论课的教学还应从课堂构建上加以优化,创造性地提出了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的特征、内涵、意义和关键点加以阐述,对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问题导向;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7-0168-03

Absrtac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generally limited to classroom teaching.Althoug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on, teachers of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also tr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al methods,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should be optimized from the classroom construction, and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cross-class teaching mod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connotation, significance and key points of the cross-border classroom of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which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Keywords: the problem orient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ode

一、跨界課堂的涵义及特征

跨界,是一种创新,是指某一事物的属性,进入另一事物属性的运作。事物的主体未发生改变,但它的属性归类发生变化,行业与行业相互之间不断地融合和渗透,形成新的事物。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跨界更加成为一种趋势。跨界课堂,就是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各学科尽可能地吸收其他课程的有利元素,经过整合,让课堂无限延伸,形成具有本学科特征的新型课堂。

长期以来,高职学校思政理论课一直存在着抬头率不高、参与度不够、到课率一般等问题,笔者认为,高职学校思政理论课也应当跨界,应当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根据习近平提出的高校思政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思想,形成有本学科特色的跨界课堂,这对于改进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升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首先,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跨界:

1. 学科跨界

高职学校是开展高级技能教育,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人才的院校,它既反映了领域的特定性,也反映了水平的特定性。在实践中,学校对专业课程教育和人文教育、创业教育等跨界融合的研究比较多,而对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育的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重视是不够的。而大部分学生也认为他们的目的是学习专业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没有任何的好处,思想上对思政理论课是不重视的,甚至是排斥的。思政教育的目标是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专业教育中不注重思想教育,在培养人才上就必然会走偏。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以立德树人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在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发挥立德树人,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协同效应。[1]因此高职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学不应当单打独斗、不应当和其他课程界限分明,而应当把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在进行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

2. 教学方法跨界

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和普及和应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人类的学习方式,进而促进教学方法的变革。近年来,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掌上教学等都成为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情境化的教学环境和数字化学习支持条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除此之外,应当更多地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比如,心理学中的活动教学法、互动体验法、角色扮演法、游戏参与法、成绩激励法等,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学习内容的体验,从而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效果。

3. 教学平台跨界

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平台。教师和学生之间以新媒体和网络教学为中介,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正逐步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模式,师生既有线上的交流也有线下的接触。[2]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师生可以线上线下进行交流,师生在教学中可以做到紧密配合。线下教学是教师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学,这是最传统的教学平台。线上教学使教师在线上通过微课等形式发布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同时教师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实际,针对实际发生的热点事件,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道德实践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平台。道德实践平台可以包括志愿者活动、实践基地活动、好人好事、遵纪守法等模块。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思政要素,形成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4. 教学路径跨界

思政教育的路径除了正式的课堂之外,还应当有非正式的课外教育课堂。课外教育课堂的主体是党政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学校对学生的服务与管理无处不在,在管理工作中,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着眼于教育,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以身示范,逐步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在服务工作中,后勤服务人员可以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去感化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后勤服务人员超高的职业道德,使学生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感受到温暖,这也是对职业道德初始的接触和感受。在课堂、管理和服务中让学生对思政的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受到熏陶,这是正式学习无法取代的。

其次,相对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思政理论课是位居具体专业课程之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课程。从这个层面来看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应该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1. 表现为特殊的社会制约性

与普通专业课不同,思政理论课着眼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它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在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的教学组织和学习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帮助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因而具有很强的社会制约性。

2. 应具有广泛的介入性

思政理论课不分专业、不分层次是每一所学校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中均需要开设的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形态。因而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应在其他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上,不仅仅只是在本学科中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更需要主动地介入于其他学科中的课堂教学、介入于平时的生活、学习过程中,介入于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牢牢占领教育教学活动的阵地。

3. 突出的价值性

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的价值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教学具有突出的价值引领作用,由于思政理论课是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价值观教育和养成教育的课程,因而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的教学一定是围绕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是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本身的价值性,跨界课堂本身的价值在于颠覆传统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并将课程教学的触角延伸至多个领域和平台,这对发挥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有着极大的价值和意义。

二、跨界课堂对于高职学校思政理论课的意义

1998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处于一个信息十分便捷、生活物质极大的丰富、思维也更加活跃的阶段,价值观的取向和辨别更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通过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的构建,对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和期待、改善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跨界课堂让更多的教育主体和教育方式参与进来,一方面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孤立的困境,另一方面秉承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全方位育人的宗旨,使思政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牢牢把握思政理论课价值引领的主渠道,从而实现了思政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了思政理论课学习无处不在,随时可学的教学体系。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兴趣

跨界课堂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移动端的学习使学习变得更方便;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的开发和利用,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紧密,开展学习成果的分享和经验的交流,能扩充教学信息的流通与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心理学活动式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充分审视自己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道德实践平台的实践活动也将有助于学生辨识真伪、体验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参与度

跨界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教学上不再是对学生强制性的灌输,而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线上互动平台使学生不仅能学习到教师上传的学习资料,而且还可以上传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学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参与话题讨论等;道德实践平台就是学生平时的表现,通过线下的具体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在各個实践模块的具体表现进行考核评价,每一个过程均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化跨界课堂教学方式,将会大大的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参与率。

三、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点

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是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要充分实现它的预期目标,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对人的意识形态的培养,因而在跨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以人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紧紧围绕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对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基本要求,构建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教育教学载体,整合优化课程知识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实现思政理论课价值引领的核心作用。

(二)搭建多平台融合的机制

思政教育渗透于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和过程,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政理论课也应因时而化。特别是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更需要借助于信息化平台、传统课堂教学平台、道德实践平台,并着力搭建一个适合于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教学的线上线下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师生实时互动学习交流的全方位融合的平台。同时,从政策层面建立相应的机制,不断完善平台的内容,主动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平台的建设、使用。

(三)整合优化教学知识体系

从课程体系而言,思政理论课本身具有一定的理论体系。传统的思政理论课程教材也是围绕着这一理论体系进行编写,形成了思政理论课的教材体系,但作为课程教学势必需要对原有的教材体系加以整合,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下,学生自己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相关知识,因而整合优化教学知识体系,特别是构建适应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知識体系将显得尤为重要。具体的可以从以下着手:一是通过对培养目标和教材体系相关知识点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形成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问题知识体系,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知识点。二是构建碎片化的知识模块来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三是将课程知识体系与实践相结合,形成适合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实践知识体系。

(四)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方法

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不仅仅是教学阵地的跨界,更是学科的跨界、时空的跨界。因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满足课程的教学,这也就需要教育者破除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主动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积极采用线上教学、实践教学、体验教学的教育教学手段开展课程教学。

(五)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主要是采取期末纸笔作答考核的方式,这对本课程的学习评价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的构建就是为搭建一个全过程学习、全方位学习的教学体系,因而在进行课程考核评价时应重点突出过程性评价和实效性评价。在课程考核评价时可以通过线上过程评价,线下过程评价,期末综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的方式,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模式,重点关注课程学习过程的实效性和对学生的内化作用,通过价值引领对学生的外化影响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提高课程学习的实效性。

(六)引培结合提升师资能力

跨界课堂的构建,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不仅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教师知识的学科知识跨界水平要求也更高。因而师资能力的好坏,将极大地影响着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教学目标能否得以实现。所以对思政理论课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提升,开展系列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将成为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关键。

四、结束语

思政理论课是高职学校践行“立德树人”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主渠道,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国家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构建思政理论课跨界课堂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实现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周颖,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线精品课程建设应该“精”在哪里[J].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17(7).

[3]王海稳,金大为.慕课浪潮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基于SWOT分析[J].高教学刊,2016(06):152-153.

[4]王洁.斯腾伯格智力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探析[J].高教学刊,2015(22):1-2.

[5]麻月明,王爱锦.“互联网+”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法探析[J].高教学刊,2017(14):94-95+98.

[6]闭燕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高教学刊,2015(18):63-64.

[7]叶绿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提升研究[J].高教学刊,2016(05):117-119.

猜你喜欢
思政理论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思路探讨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微媒体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探析
克拉玛依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研究
十八大以来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理念、思路与路径
移动互联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