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飞
翻开改革开放这本厚重的历史书,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这一章节标志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同样的历史背景下,继小岗村实行土地承包不久,在我省中部的德惠县,一个名叫小洼的生产队,被贫穷几乎逼入绝境的农民也毅然搞起了“大包干”。用农民自己的话说:“我们这里是睡觉盖玻璃——穷透亮了!”包产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当年,小洼生产队粮食产量由上一年的12万斤增加到26万斤,人均收入由14元增加到181元。
弹指一挥间,吉林大地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岁月。回首来时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在黑土地上创造一片新天地的重重印记。
金灿灿的水稻迎风起浪,沉甸甸的稻穗闪着光芒,黄澄澄的玉米株风中摇曳,饱满的玉米棒好似胖娃娃……面对这丰收的景象,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1983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省全面铺开,翻新黑土地、耕耘黑土地,黑土地上激情澎湃。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导演出魔力,使我省的粮食产量以人们意想不到的速度跃升,40年间连续跃上300亿斤、400亿斤、500亿斤、600亿斤、700亿斤台阶。2004年,国家在东北率先免除农业税,更加激发了农民致富奔小康、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快步迈进的积极性。
如今,“天下粮仓”已成为吉林农业的代名词。在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这片富饶的黑土地上,我省粮食生产处处取得骄人成绩——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不断加强,粮食高产创建脚步越发坚实,重大技术集成应用硕果累累,耕作制度不断创新。仅过去5年间,全省粮食总产量累计3558.22亿斤,为历史最高水平;比上一个5年时期的粮食总产量增加804.76亿斤,增长29.2%,年均增长5.24%;粮食总产量在全国位次由2011年的第7位,上升至2016年的第4位;粮食综合单产排名已连续5年位列全国第一。
在举国上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之际,在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之时,我省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步履铿锵。
近年来,我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优质品种选育。以玉米、水稻两大主要作物育种为突破口,坚持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玉米以矮早密、宜机收为育种目标,水稻以优质食味兼顾高产、多抗为育种目标,以此加快我省主要作物品种更新换代步伐。“吉粳88”“吉粳515”等系列水稻品种均获得国内大奖。水稻品种的选育引领了我省大米产业的发展,“吉林大米”享誉大江南北。此外,省农科院杂交大豆研究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在东辽县建立起500亩连片杂交大豆核心示范区。
同时,我省还不断加强黑土培肥保育,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集成、示范与推广,明显改善了黑土区土壤水肥供应状况。2017年,由省农科院牵头,联合东北三省一区五院,成立了东北区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协同创新联盟,围绕玉米秸秆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开展了技术协同攻关与示范。
我省农业40年间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粮食上,还体现在以市场为先导,品种结构向专用、特用转型,为农产品精深加工提供原料支撑。丰富多样的高角質、高淀粉玉米,糯玉米、甜玉米等鲜食玉米和饲料玉米品种,为推进我省调减籽粒玉米、适度发展青贮、鲜食玉米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农业科技正成为我省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之所依、内生后劲之所在、转型升级之所系。
在春风中撒下希望,在汗水中绽放憧憬。待看春深处,稻苗青青,野花飘香,蜂飞蝶舞不停歇,铁牛欢唱耕作忙。一年又一年关于丰收的美好梦想,在吉林大地不断酝酿,又不断实现梦想。
粮食由不够吃到年年有余,直接促进了畜牧业的腾飞。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畜牧业成为我省农民的又一条致富路。广阔的田野上,稻谷飘香又增加了一道六畜兴旺的景象,我省逐渐摆脱了调出粮食、换回猪肉的尴尬局面,向着畜牧业大省不断迈进,生产方式也由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方向发展。尤其是“粮变肉”工程的实施,使我省畜牧业取得快速发展,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源转化的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六月的吉林大地,从长白山上到大沁塔拉草原深处,万物葱茏,生机无限。放眼我省畜牧业大项目及全产业链建设,可谓一路走来,一路震撼,一路惊叹。
在洮南,有一家生猪企业的规模化程度非常高,要用望远镜瞭望养殖区,开越野车逛猪圈,这便是吉林雏鹰黑水丰满养殖基地。吉林雏鹰年出栏400万头生猪一体化项目涵盖饲料生产、生猪养殖、生猪屠宰、熟食加工、污粪处理及有机肥生产、无害化处理、冷链物流、光伏发电等子项目,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建设原则,发展至今已初具产业规模,为开展扶贫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
走进吉林吉春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号制剂楼,中心化验室的工作人员正在调配、检测产品。在酒剂车间,冲瓶、灌装、套盖、封口、贴标生产线高速运行,只需几十秒,一瓶瓶保健酒就完成了打包封箱。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通知,允许养殖梅花鹿及其产品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吉春人深感梅花鹿产业的春天来了。他们出国考察发达国家保健品市场结构,聘请专家成立院士工作站和技术研发中心,斥巨资购买了先进的加工生产设备……一个“产学研”于一体,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的梅花鹿产业模式诞生了。
2017年,我省畜禽养殖业平稳健康发展。全省生猪、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别发展到2602.8万头、571.2万头、806.5万只和5.87亿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254.3万吨、121万吨和49.8万吨。同时,畜产品加工业也不断扩能升级,全省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达到18个系列63个品种,105户规模以上企业屠宰加工畜禽2.6亿头(只),实现销售收入600亿元。畜牧业在农民增收就业和产业扶贫中发挥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全省开工建设养殖就业扶贫项目60个,覆盖12个贫困县和32个贫困村,项目企业带动农民新增就业岗位2000余个,全省农民人均畜牧业收入已达到720元。
四十而不惑,不惑而心定。回望过去,我省农业发展的成果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也是对未来最好的奠基。
一叶轻舟过万山,涓涓溪流汇成海。我们未曾辜负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也不会辜负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省农业发展在新时代必将有新气象,更会有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