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方法和实际问题:基于义务教育体系的青少年影视启蒙教育模式初探

2018-09-10 12:32余韬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问题与对策

摘 要:本文探讨了影视启蒙教育进入义务教育体系的意义和价值。文章将青少年影视启蒙教育总结为“影视作为课程教学辅助手段的知识启蒙”“影视作为国民素质教育手段的欣赏启蒙”和“影视作为视听表达手段的制作启蒙”三个方面,讨论了三方面内容在中小学展开的方式以及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可能对策。

关键词:影视启蒙;中小学影视教育;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J9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8)06-0014-05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8.06.003

青少年是电影产业发展的未来。我们对未来的期待,并不仅限于他们将成为影视创作的主力军,更重要的是他们将是中国电影观众的核心构成。在青少年群体中普及影视教育,是我们把握中国电影未来发展轨迹的重要手段。而所谓的“影视教育”绝不应当被狭隘地理解为在各大中专院校开设的影视专业教育,它更应该包含在覆盖中小学不同层级教育体系中开展的影视通识与素养教育。参考欧盟委员推进电影教育的文件中对“电影素养”的定义——对一部电影的理解水平,包括能够有意识的选择电影的能力,以及能够批判性的观看并分析其内容、拍摄和技术的层面的能力。[1] 纵观当下中国电影产业浮华背后的种种乱象,也许中小学影视启蒙教育的顺利铺开,才是中国电影走向良性发展轨道的“治本之道”。本文将从青少年影视启蒙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模式与方法”及“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谈谈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一、青少年影视启蒙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在中小学开展影视启蒙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其实已不必再做过多的论证,欧洲发达国家早已在这一方面展开了透彻的研究并得出了令人信服且可供借鉴的成果。北京电影学院的谭慧和朱庆在一篇关于挪威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文章中提到:“1999年,英国电影协会发布了一份相当有影响力的电影教育文件《电影的作用》。文章中指出‘教育、信息和娱乐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移动影像的交流力量,包括通过电影院、广播、视频和在线媒体等载体传播的信息。电影在提高公民的民主进程中起到了持续的重要作用。因此,这种独特的和重要的‘语言肯定会成为新世纪公民基本素质的一部分。”[2] 最后一句话把影视媒体的作用提到了文化传承和公民素质提升的高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文章中还提到,早在20世纪60年代,欧洲就开展了“媒体教育运动”,在欧洲各国推广了一个逐渐被广泛认可的观念——电影语言是一种共享和至关重要的全球语言。[2]可见,在影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面,欧洲国家的认识和行动早已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二、义务教育阶段青少年影视启蒙教育的模式与方法

基于第一部分的讨论,我们可以把青少年影视启蒙教育总结为三个方面:影视作为课程教学辅助手段的知识启蒙;影视作为国民素质教育手段的欣赏启蒙;影视作为视听表达手段的制作启蒙。

(一)影视作为课程教学辅助手段的知识启蒙

多媒体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上的运用其实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但当下中小学课堂对“多媒体”的定义还仅仅停留于通过电脑、投影仪、PPT等基础手段来完成课堂讲授,这显然是对“多媒体”这一强大信息传播交流平台的最浅层理解和运用。事实上,在电影近百年和电视近半个世纪的内容积累中(尤其是国内外在近几十年蓬勃发展的专题科教片、纪录片)影视内容完全可以作为重要的课堂教学元素为知识性和学科性的教学内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香港导演许鞍华拍摄的影片《男人四十》(2002)中,就有这样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段落:从来没有到过大陆的香港语文老师林耀国在为同样对中国地理文化知之甚少的香港中学生讲授苏轼的《前赤壁赋》时,选择以纪录片《话说长江》的段落为开场,配合着纪录片的画面呈现和解说词的情绪渲染,这个段落为没有踏足过大陆的香港中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长江三峡的人文地理风貌,在此基础上,林耀国再开始讲解《前赤壁赋》课文中的文字意象。这个来自电影本身的例子已经为我们展示了影视资源能为不同科目课堂教学提供的支撑,以及它所带来的良好效果。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国外的地理发现频道的人文自然纪录片、PBS和BBC的科学纪录片、中国的动物世界、文学作品改编的《林家铺子》《城南旧事》《孔乙己》等,已有的海量影视作品或片段素材可以为语文、历史、地理、艺术、自然、科学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支撑,通过视听多媒体直观的呈现和生动的讲解,丰富、拓展和支撑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更好地实现寓教于乐,达到知识启蒙的目的。

(二)影视作为国民素质教育手段的欣赏启蒙

影视因其媒体的天然属性,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我们可以尝试使用一些经过专家论证、精心挑选的影视作品取代传统的以教师口述、言传身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课堂知识的讲授和思想的传递提供全新的方法。笔者认为,在某些特殊的课程中,影像内容可以成为课堂教育环节的核心部分,教师的作用可以被定位为:在观看完视频内容后,以启发式的评点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意识形态培养、人生观建构息息相关的美育、德育课程上。

在2015年底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中,第三十一条明确提出“国家倡导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每学期至少观看两次由国务院教育、电影主管部门共同推荐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影。”[3] 之所以将这一内容以法律条文的方式写进电影促进法,也正是说明相关领导部门意识到了电影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性格养成方面的重要作用。让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进入美育、德育课堂,改变延续多年的宣讲式、灌输式、学生被动接受式的思想品德類课程,通过动人的故事讲述完成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应该是一种值得尝试和推广的新教学模式。

(三)影视作为视听表达手段的制作启蒙

“学校的主要任务不是仅仅是传授固化的知识,它同时还要为学生建构观察方法、培养思考方式和理解能力。”[1] 在文字统治思维的年代,我们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手段是阅读和写作。学生会被要求写作日记、周记,以此来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认识世界的能力。但在当下这个青少年被各种视频内容所包围的年代里,以影像为代表的视听媒介已经成为了他们认识世界的全新方式。张啸在他的文章中援引欧盟一项调查为此提供了例证:“屏幕现在几乎无处不在,不断吸引着青少年的眼球,占据他们更多的时间,甚至超过学习时间。据最新数据统计,2012年欧盟国家平均每个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约为2小时14分钟。法国儿童平均每天约有3小时30分钟面对屏幕,其中1小时55分钟用于电脑或平板电脑上网,看电视约1小时35分钟;因此法国儿童一年约有1200小时是在接触屏幕里传播的内容,超过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时间 - 900小时。”[1]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笔者认为,我们应当重新认识和正视影像思维和视听媒介在青少年观察理解世界和表达自我方面的作用。将曾经作业里的日记、周记变为视频记录。在数字拍摄器材几乎已经随身携带的时代,鼓励学生将影像手段运用于日常的记录和思考,倡导他们学会以视听的手段实现思维建构和自我表达。教会他们在“被影像包围的时代”里尝试成为“影像的主宰”,用手机、DV等便携式拍摄器材,去记录生活、呈现世界,并以此来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认识世界的能力。通过实践课程、兴趣小组、校内社团的方式,鼓励、引导和培养学生理解视听表达、使用视听表达的能力,让影视素养教育成为青少年思维开发的一个新领域。

三、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可能的对策

看上去影视素养教育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前景似乎一片光明。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容乐观。2015年9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第三十五条明确提出:“国务院教育、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应当将影视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计划,保障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每学期至少观看两次由其共同推荐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影,所需经费从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中开支。”[4] 但在“人民网”2015年11月9日公布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全文中,以上条款被放在了第三十一条,内容修改为:“国家倡导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每学期至少观看两次由国务院教育、电影主管部门共同推荐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电影。”[3]从提交讨论稿到最终通过稿,删除的几十个字和加入的一些定语实际上已经呈现出了在中小学校园开展影视启蒙教育所面临的重重困难。

这些困难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

(一)教师自身的影视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自身影视素养和对视听媒介的理解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影视素养教育的“落地”和效果。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进行过系统专门的影视知识学习,老师们在中小学开设了影视欣赏的相关课程仅仅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课程的实际开展也只能选择简单的放映一些“经典”电影(通过交流,我发现他们放映的电影很多并不经典,如《致青春》),在观影结束后再从故事和主题的层面简单地和学生谈谈观后感。”这样的影视课程实际上对青少年影视启蒙所能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从教师培养层面入手,提高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影视素养和对视听媒介的理解。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有两条可能的途径:

第一,在师范类院校内推广和普及影视公共选修课,并通过兴趣社团的方式吸纳来自不同专业的师范生,在课内外完善他们的影视基础知识体系。关于这一点,笔者已经在另一篇文章中有过相关探讨[5],在此不再赘述。

第二条途径就是通过中小学教师上岗后的“二次培训”来达到影视知识的“二次学习”。以浙江省为例,教育厅在《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文件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每5年为一个周期。在职中小学教师,周期内参加专业发展培训时间应累计不少于360学时的培训。” 这些培训内容可以由获得培训机构资格认定的单位组织开展,而在这个过程中,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可以很好的发挥优势,体现出高校对中小学教师的反哺作用。通过合理有效的影视素养类课程设计,提高一线中小学教师的影视素养和视听识读能力。

以我个人所参与的培训课程为例,在以“影视素养提升”和“微电影实践”为主题的培养计划中,前者包含了《中外电影简史》《影片分析》《视听语言》《产业概况》《影视与课堂教学》等讲座内容;后者则包括了《视听语言》《创意与脚本写作》《摄影摄像》《后期合成》等理论和实践课程内容。应该说,这样的培训对于教师自身影视素养的提升和影视知识体系的完善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二)课程辅助材料和校本课程开发

教育是一个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学习过程,仅凭教师个人的爱好和理解是不够的。影视这门综合艺术在欣赏、制作各个不同侧面的知识中,哪些是适合在小学生、中学生阶段学习的?这些内容在每一个不同年级层次的知识内容该如何设计?怎么科学合理的设计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层层递进的内容体系?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课程的学生,如何讲授可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知识和技能?影视如果要承担美育和德育的教学功能,哪些片目可以起到相应的效果,看完后教师该针对影片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思考和讨论?要建构和完善一个合理的青少年影视启蒙教育体系,系统的课程体系开发和课程辅助资料库的建立和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刻不容缓。

在影视作为课程辅助材料的知识启蒙中,与中小学课程教材相匹配的影视作品和片段选取成为了整个项目推进和落地的关键所在。希望语文、物理、数学课的任课老师发现适合教学内容的视频素材是不现实的,这项工作需要从政府层面推进,组织专业教育管理部门的學科专家和影视类专家针对中小学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制定统一的视频内容素材库。将配合书本教学、规范的视频素材资料统一配发到相关课程的讲授老师手上。

在笔者与众多中小学老师的交流中,“找不到合适的教材”“不知道该给孩子们看什么影片”“看完之后引导学生具体讨论什么?”是被提到频率最高的几个话题。当下的影视书籍,基本都是针对高等院校专业学生编写的学习材料,无论是知识层次、内容设计还是写作风格,都不适合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学习。而在中小学推广影视启蒙教育,更多的还是希望“以影为媒” 推进科学知识的普及、意识形态的培养、世界观的养成和视听表达能力的基础训练,但能够承担这些功能的书籍和课程辅助材料现在尚处于空白阶段。这些问题的解决,书籍的编写和影视片库的建立都应该由政府部门协同教育专家、影视专家共同承担。

(三)影视素养教育的边缘化地位亟待改善

在笔者与所有培训班学院的交流中,他们都会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影视素养教育在小学生中开展的“可操作性”更大一些。但一旦学生进入初中,由于升学考试的压力,学校不太可能再鼓励学生将时间花在“影视素养”这类与考试无关的课程上。有的老师在尝试开设此类课程之后,甚至会遭到家长的联名抗议,认为学校“不务正业”“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可能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

在升学体制不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下,上述情况似乎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笔者在此强调三点,希望能让影视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第一,影视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不仅不会对传统学科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相反还会提升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第二,影视素养课程作为美育德育的新教学手段,对学生人格养成、世界观建构和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上是伴随终生的,它并不是一个短时期内立即生效的功利性行为,却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长期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三,从功利的角度上说,影视素养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差异化培养和学校的特色化发展。让学生从小接触视听媒体,接受影视启蒙教育,有利于发掘学生的潜力,通过一系列的校园创作活动,激发学生的視听表达创造力。随着与之相配套的国内、外各类青少年电影节和青少年作品评奖活动的开展,可能为一部分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平台和可能。

(四)影视素养教育的成果需要出口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电影启蒙教育在义务教育(中小学)阶段的推广。在推广影视素养教育时,应该重视校际联动、校企联动,同时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对学生和学校的激励机制也将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接受影视素养教育的成果能够找到切实的“出口”,才能让这项工作得到学生的喜爱、家长的认可和学校的支持。在这个问题上,欧洲的经验也是可供借鉴的。欧洲许多国家的政府、企业和学校都在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学生作品的机会。欧盟在校外组织许多电影节活动来吸引更多青少年儿童关注影视发展。张啸在他的研究中提到:

2000年以后许多儿童和青少年的电影节活动在欧洲各国展开。法国“影像论坛(Forum des Images)”的“小小电影节(Tout-Petits-Cinéma festival)”每年吸引着超过8000观众;针对3岁以上儿童的“我的第一次电影节(Mon Premier Festival)”每年拥有超过2000观众。欧洲青少年儿童的电影节还有很多,例如阿姆斯特丹的“孩子电影节(CinéKid)”、法兰克福的“卢卡斯(Lucas)电影节”、哥本哈根的“布斯特(Buster)电影节”、 比利时沙勒罗瓦(Charleroi)“青少年电影节(Festival du Film Adolescent)”、斯洛文尼亚的“视频播放(Videomanija)电影节”、西班牙“吉洪(Gijón festival)电影节”等。这些电影节接受各个年龄段青少年儿童和影视工作坊报名提交作品,鼓励更多孩子对电影的热情。为了加强电影节的吸引力,欧盟也设立奖项对青少年电影创作以资鼓励。例如法国对高中生设立“让·雷诺阿奖(Prix Jean Renoir)”,经过专家评审,在当年的电影创作中挑选8部优秀作品进行奖励;欧盟为青少年设立“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s)”,每年从来自17个欧洲城市的年轻人作品中挑选3部最优秀的加以鼓励,尽管竞争激烈很少人可以获奖,但是该奖依然鼓励着欧洲青少年对影视的探索和创作。[1]

谭慧和朱庆在研究中也向我们介绍了挪威在这方面的一些经验和举措:

2007年,挪威议会批准通过“为挪威电影努力的探路者”计划,其目标之一即是激发儿童和青少年制作属于他们自己的电影。两年后,“儿童青少年电影行动计划”也应运而生,该计划给出了详细的与年龄相结合的特定的学校活动列表(包括加强运用移动影像自我表达能力)、课余活动列表(给予青少年机会进行个体创作,电影制作体验)。该计划由NFI和Film & Kino一同实施……通过社会各界的通力合作使得项目得以实施,政策得以落实,并通过对项目的评估,进一步考察政策的适切性,使政策进一步完善。通过Amandus电影节、“孩子们和媒体”和 “你决定”三个由不同主体发起和运行的电影素养教育活动。[2]

我国早在1989年就已经创办了 “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该活动经国务院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主办、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承办,每两年举办一届。,电影节包括儿童电影主竞赛单元以及“国际儿童电影论坛”“儿童电影交易会”“专题儿童电影展映”等相关活动。这一系列的活动为儿童及青少年电影的普及和推广,加强中国与世界在青少年电影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青少年电影的电影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可惜的是,它虽然为儿童电影提供了呈现的舞台,让更多不受市场追捧的儿童电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受众,但它始终存在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所谓的青少年电影或儿童电影,到底应该是指拍给青少年儿童看的电影,还是指以青少年儿童为表现对象的电影?第二,青少年和儿童自身创作的“电影”,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找到展现、交流的平台,没有得到来自外界的肯定和鼓励。

所幸的是,2010年以后在国内相继出现的如“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中的“中学生原创影片大赛”环节这项活动由北京青少年公益电影节组委会主办,北京青少年宫、中国网络电视台和北京青年影视俱乐部联合承办。参赛者必须是13-17岁的中学生,分为“原创电影短片”和“原创电影故事”两个竞赛单元。该项赛事已经举办了5届。和“全国中学生微电影大赛”这项活动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联合主办,未来网承办。要求参赛作品主创人员(编剧、导演、制作3类人员)必须为中学生。比赛设有最佳影片一、二、三等奖,以及最佳导演奖、最佳编剧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剪辑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电影主题曲、“未来星”男主角奖、“未来星”女主角奖等奖项。今年为第二届。一类的中学生自制影片竞赛活动。经过一些年的耕耘,这类活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已經初显,从最初参赛学生基本集中在京津冀地区,到现在有来自山西、广东、浙江、山西、香港等多个地区的作品参与,我们看到了加强校际联动、校企联动,加强政府的激励的效果。类似的活动在激励中小学生影像表达思维训练的同时,一定也能涌现出一批有潜力的“新生力量”。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再设计组织相关的“专业夏令营”“学生影视工作坊”等活动,一定能让这项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啸.浅析欧盟对青少年的电影启蒙教育——以法国电影教育发展战略为例[C].(2016-11-5“第三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会议发言,暂未公开发表).

[2] 谭慧,朱庆.挪威中小学电影素养教育的实践和启示[C].( 2016-11-5“第三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会议发言,暂未公开发表会议发言,暂未公开发表)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EB/OL].http://www.npc.gov.cn/npc/xinwen/lfgz/flca/2015-11/06/content_1950616.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EB/OL].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B5%E5%BD%B1%E6%B3%95/5544629?fr=aladdin

[5] 余韬.师范类院校的影视教育现状与思考[C]//北京电影学院首届电影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电影教育——历史、观念与新标杆.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5:486-496.

(责任编辑:王勤美)

猜你喜欢
问题与对策
唐山城市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信息化条件下供电公司电力营销管理策略探究
浙江省中小企业民间借贷问题探讨
“生存关注”阶段中学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关于配电运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篮球教学改革思路与对策
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研究
浅析公路施工养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