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春慈 王琳
摘 要: HZ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自2013年开办社会工作专业以来,不断从育人主体、教学过程、实习实训基地等方面进行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协同育人目标不明确、投入不够、成效无法达到理想状态。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有赖于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协同育人目标;二是加大协同育人投入力度;三是改善协同育人方案。
关键词: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08-0073-04
Abstract: Since the social work major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2013 in HZ University, it has set up the goal to cultivate talents by cooperating with government, industry bodies and students communities. In this way, it has given the best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government, industry bodies, college and student's communities, building systematic cooperative education teaching mode, thus promoting the social work major to put educating people in practic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The goal is not clear. The investment is insufficien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gram can't reach the perfect state. Therefore,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ed by the social work major of Huizhou University is supposed to abide by the following aspects: clearing about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objective of the each body;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project about cooperative education.
Keywords: HZ University; social work profession; the cooperative education
HZ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于2013年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专业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社会工作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部门和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社会福利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目前正处于资源整合、合作共赢的时代,个体、组织乃至国家之间,无不在寻求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发展的机会和可能。地方本科院校凭自身实力,已不足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它必须整合所在地方各种社会资源,借力而为,共谋发展。在此社会背景下,协同育人是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强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
一、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
协同育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办学主体通过相互合作、互相配合,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充分利用各方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育能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的实践运行模式,实质是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长效育人模式[2]。
(一)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主体多元
HZ学院通过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多次接洽、讨论,逐步探索实践学校、政府、行业机构以及学生社团等多元主体协同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一是学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培养社会工作人才。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坚持“凝练自身特色建专业、校政行企合作育人才”的办学理念,确立以培育掌握扎实理论知识及娴熟的社会工作手法、拥有专业社会工作价值观及素养、实务创新能力水平较高的应用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目标。地方政府每年拨付用于社会工作专业建设的专项经费,政府的资金投入为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同时,HZ学院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也建立了,包括座谈会在内的定期汇报和沟通互动机制。如,在2016年7月,HZ学院与地方民政局开展的社工专业人才培养暨专业建设座谈会上,民政局局长对HZ学院在社工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上所取得的进步予以高度赞扬,同时肯定HZ学院在为地方培养和谐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社工队伍的事业上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指出,校政合作提高了HZ学院社工专业的发展水平,希望HZ学院加快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与地方民政局共同建設社会工作人才资源库。人才培养方案上,政府强调需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务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教学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强化实训实践教学,争取实现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广东省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二是学校与行业机构协同培养社会工作人才。地方社会工作行业机构在市政府的政策推动及鼓励下,积极协同HZ学院培育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行业机构极力为HZ学院社工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平台,协同培育实务与理论相结合的复合应用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协助丰富HZ学院社工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增强社会服务效能,使得HZ学院社工专业的教学与社工实践零距离接触,改善并提升政府机关、群团组织、社工机构社会工作人才的思维、理念和技能方法,使社工专业学生和一线工作人员真正成为有心为民、有力为民的新时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如,通过让学生以实习、参观、培训等形式参与地方社会工作者协会以及HZ惠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HZ公民伙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社工机构的社会实践活动,进入一线社会工作实践领域,提升其专业化的服务、管理等能力;同时社工专业教师可以参与校外实践基地的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增加社会服务经验,把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成社会工作交流与合作平台。
三是学校与学生社团协同培养社会工作人才。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成立了专业的学生社团组织,该专业社团组织坚持自主管理、独立运作,成员志愿参与、学生自愿报名。该专业社团以此为平台,开展面向全员开展社会工作的宣传和倡导活动,以及以全校师生甚至社会人士为服务对象,融理论知识于实践当中,锻炼同学的实践,培养同学的专业务实能力,丰富校内校外生活,为同学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成员的社会适应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大程度地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及实务性。该社团承办着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新生破冰活动、社工周宣传活动,并打造卫国苑关爱社区长者等品牌活动,该学生社团通过自身的实践平台,让社团内成员共同策划、组织并筹办开展各项活动,破冰活动让社会工作专业新生以最直观的体验方式接触、理解社会工作,社工宣传周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及社会人士了解社工,提高社工的知名度,关爱卫国长者等品牌活动让本專业的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真实的服务领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换为实务操作[3]。该社团各种活动的创造及延续、不断改进,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本专业的实务实践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也让专业理论知识更好地与社会实情结合,让该专业人才的孕育更上一层楼,促进本专业的协同育人水平的提高。
(二)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教学过程系统化
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重视系统化的教学过程。首先,专业认知教学环节强调发挥多元主体优势。HZ学院专业认知教学,主要包括专业思想教育和境外认知实习两个方面。在专业思想教育方面,HZ学院协同地方民政局、地方行业机构代表及学生社团负责人会在社工新生入学初期,协同开展入学专业讲座,为学生讲解社会工作的内涵及该专业的现状,形成学生对本专业的初步认知。同时,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设置了专业小组成长课程,该课程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工作专业,提高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增强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合作精神,推动学生做好学涯与生涯规划。如组织新生走访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或社工站、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一线社会工作和社会福利机构,让学生对一线社会工作服务的开展有最直观的感知和了解。在境外认知实习方面,HZ学院在地方政府的财力支持下,协同行业机构组织社会工作学生全员前往香港地区进行境外培训实习。学生通过对社会工作行业发展较为成熟地区的一线实务领域之观摩与实习,有助于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迈出将其应用于实务领域的第一步,进而强化了学生们对自己专业的认识与认同、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学习奠定一个立体化与生动性的认识。
第二,项目合作化教学利用多元主体优势。HZ学院与社工行业机构基于地方社会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合作研究项目为载体,将社会工作科研项目融合到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协同创新,建立既适应社会建设发展需要又适合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需要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强HZ学院与地方政府部门及其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以HZ学院教师为主的社会管理创新团队,为地方社会建设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同时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带入合作研究项目中,在完成项目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成功申报并获得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HZ学院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工作专业依托地方社会工作者协会,建立由HZ学院与实践基地双方协商组成的校外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基地,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协同制定校外社会工作教育实践基地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实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计开发有助于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校外实践项目。
第三,“教学做”一体化实现理论与实务无缝对接。“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即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知识并进行内化,转化为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及实务技能手法,再运用到实践上。一方面,课程教学上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4]。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广泛采取播放视频案例进行教学、分组探讨真实案例、角色扮演、案例情境模拟、邀请行业人士进课堂等方法运用到理论课程及实务类课程。如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手法课程以及社会心理学、青少年儿童社会工作等实务类课程,采取分组讨论、实践等形式,小组成员对课程任务进行研究探讨、信息搜集以及分工合作,制定计划,再对计划进行实施,并反馈实践结果,最后进行评价总结,直至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在《妇女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矫正社会工作》等课程实务环节教学中,邀请社会工作行业资深人士进课堂,提升实务性课程的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此“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能技巧。另一方面,社团组织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在HZ学院、行业机构的合作下,政法学院社会工作协会的成员在通过日常课程学习,将理论知识内化后梳理为协会日常活动的常用技巧,并分享至协会内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通过结合学校、行业机构的实际任务要求,制定一系列专业工作内容,继而开展一个个专业性工作活动,并从中得出评价总结,为下次的任务累积经验。在此“教学做”一体化过程中,学生社团发挥了自身“教、学、做”的优势,协同行业机构孕育本专业学生,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以及实务能力技巧的掌握。
(三)协同多元主体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了不同主体的各自优势。一是在建设校内社会工作实验室方面,地方民政局、相关社工行业机构及HZ学院的共同努力,在已有建设条件基础上追加投资兴建个案工作实验室、小组工作功能室、社会工作开放空间等,为本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条件保障。在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建设专家论证会上,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社工机构代表等校内外专家纷纷对实验室的实用性、可持续性、可操作性、经费预算等提出建设性建议及意见,此实验室在各协同主体的推动建设下,有利于促进政府、行业机构、学校及学生社团协同育人,更好的面向教学,增强学生实务能力,面向校内协同使用,面向地方社工培训服务,促进地方社工行业发展。
二是在校外实习基地方面,社会工作行业机构相对HZ学院校内教学,拥有更丰富的先进教学资源及环境资源。社会工作专业优先选择了一批管理服务体制较为完善、具有较成熟实训能力的社会工作机构建立一批校外实训基地,包括相关政府部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和代表性的社工机构。对于学生的实践实习管理,实行多主体协同参与,对参加实践实习的学生下达明确的实习任务与实习目标,且全程实行“双导师制”。学校为每6-8名学生配备1名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单位为来实习的学生配备一名专业督导,两者共同对学生进行全程指导,并制定了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督导的考核方案和办法,保证了专业实习的教学效果。
二、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协同育人目标不明确
HZ学院与地方政府、行业机构、社团组织协同育人不仅是育人模式,而且是利益相关者间进行资源整合、互动合作的过程。作为重要利益主体的多方存在一定的目标追求差异,在协同育人系统中重视的层面、承担的职责也不尽相同,实现的双赢效果也不理想。HZ学院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期望通过多方协同育人,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的有效性、针对性和适应性问题。而作为协同主体的地方政府、行业机构大多数以补充社会工作行业人才供给严重不足的现状为目的,与学校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参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长期价值。这种与政府、行业机构协同育人的意识淡薄、源动力缺失极大影响着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的持久与深入。
(二)协同育人投入不够
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工作过程中,不同程度地会面临投入力度不足、经费短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HZ學院本校的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硬件实力投入力度较弱,师资队伍投入较薄弱,教学方法及手段等软实力投入不够丰富。社会工作行业机构,限于自身发展时间较短,社会服务实力也正处于不断提升阶段,其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为实习学生开展实务操作性活动时也会面临经费不足的制约。地方政府财政支持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临时性特点,缺乏持续化、制度化的保障。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新建的应用性专业,硬件实力及软实力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需依靠各协同主体的努力,多渠道、多样化方式加强投入力度。
(三)协同育人成效无法达至理想状态
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方案实行以来,仍无法达至理想状态。协同培养方案执行力度不一。HZ学院与多家社工机构签订实习培养方案,但实习机构的培养方案、设施条件及资源,以及选择不同实习地点的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差别。部分实习学生所在机构重视培养人才,在规划好实习培养方案后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能力;但也有部分学生在实习基地实习结束后,对比实习培养方案,发现可执行力度有高有低。另外,协同实务训练无法很好地解决能力提高的问题。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与市政府、行业机构对接空间不够深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缺乏有效融合,实践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偏低,或是把实践教育等同于实习等等,间接影响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水平,如解决问题的实务操作能力不足、实施基层社会实务的管理能力较弱、欠缺较好的主动的人际沟通能力以及组织活动与社会公关能力。
三、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对策
(一)明确协同育人目标,多元主体达成共识
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适应协同育人各主体(政府、学校、行业、机构、社团)的要求,全方位推进“协同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及改革,首先需要明确且协调各主体的协同育人目标[5]。通过专业教师与政府专家、行业机构专家共同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剖析社会工作机构工作岗位的职业目标和工作过程,分析工作任务及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确定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地方政府、行业机构等协同主体应深化协同育人的意识,深化认识到参与社工人才培养的长期价值,纠正把专业实习当做补充人才不足、把实践教育等同于打杂工作的目标,通过组织学习、召开研讨会、制定激励政策等渠道将协同育人的模式与具体内涵渗透到行业机构、政府等主体的思想和行为中,科学明确协同育人目标。
(二)加大协同育人投入力度,提供有效的财力支持
人才培养质量是立校的根本。HZ学院要有高度的质量意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另外,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应善于整合社会办学的资源,利用地方政府、行业机构、学生社团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争取协同主体的更多投入,不仅在教学场地、教学设备等教学硬件实力方面加大投入,也要推动通过协同育人的方式,丰富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及协同育人内容等软实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加大对师资队伍的投入力度,可适当引进经验丰富的一线社工及督导补充师资力量,能让学生在实务领域有更形象贴近社会现实的接触,结合专职教师在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更能把社会工作理念、手法融会贯通,深入理解社会工作。
(三)完善协同育人方案,提高协同育人成效
提高HZ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协同育人方案实施成效,完善协同育人方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提高协同育人培养方案执行力度。地方政府、社会工作行业机构应统一重视培养人才,共同规划协同育人培养方案,然后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及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具体培养计划并落实执行,加强不同机构的定期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并改善,提高协同方案执行力度。第二,创新充实协同育人实务训练,追求多样化形式协同育人[6]。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能力训练,在原有增加反映实务问题的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学生集中实习的时间,训练学生的一线操作能力,加强对学生直接解决问题的操作能力、实施基层社会实务的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活动与社会公关能力等技能层次的训练,逐步调整对应这些技能的课程教学内容,避免理想化、脱离现实化,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实务能力,提高教师及行业机构育人的科学性。此外,HZ学院应加强定期收集学生需求及意见反馈,与地方政府、行业机构专家、学生社团及学生代表进行密切沟通,结合机构专家、教师意见以及学生反馈创新并充实协同内容,尝试HZ学院与行业机构共同开发本土化课程体系,开展符合地方社会工作现状的讲座,增加一线资深社工的讲解,为在校学生带来真正有用的信息。通过多方尝试及创新,力求追寻多样化的协同形式进行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7-60.
[2]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7,7:5-8.
[3]马震越.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若干问题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4):70-74.
[4]侯晓霞.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以老年服务于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评论,2017,1:71-74.
[5]冯文娟.湖北地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6]廖好.毕业生对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评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7]仰和芝,赵玲玲,廖颖.地方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讨[J].高教学刊,2016(2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