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舜卿与周新镇

2018-09-10 19:05高来东
档案与建设 2018年7期
关键词:街镇无锡

高来东

民国时期,无锡涌现了以业勤、广勤纺织厂为代表的杨氏集团,以茂新、申新为主的荣氏集团,以裕昌丝厂为代表的周氏集团,以永泰丝厂为主的薛氏集团,以九丰、庆丰为主的唐、蔡集团,以丽新纺织厂为主的唐、程集团等六大财团,他们不仅为推进我国民族工商业作出过杰出贡献,而且都能胸襟开阔,热心社会公益。周氏集团的代表周舜卿,作为民国早期的工商实业家,在这方面的情怀和践行有口皆碑,其中以一己之力辟建新街镇——周新镇成为典型案例。

一、大手笔辟建新街镇

缘起。周舜卿(1852—1923),又名廷弼,出生于无锡扬名乡东小园里村,从小随父读了几年私塾。8岁时丧母,13岁时又因父亲多病不得不下田协助耕作,使他在少年时即以单薄身力从事艰苦繁重的农活。16岁那年,经族叔周晓庭介绍,来到上海无锡同乡、锡铁巷人丁明奎开设的利昌煤铁五金号当学徒。周舜卿正是以此为起点,开始了自己创业发迹的历程。他在3年学徒中,虚心学习煤铁经营业务,同时以常人难有的毅力至教会开设的夜校学习英语,3年学徒结束时不仅赢得丁明奎的赏识留号从业,而且粗通英语,能与洋人相应对。[1]尔后,他因机缘跳槽到英国商人帅初开设的大明洋行担当跑街(业务员),并以重信用、善经营、会英语、年纪轻的优势获得英商的青睐,由英商帅初出资与周氏合股开设昇昌煤铁五金号。不久,周舜卿不满足于为英商帅初和洋行代销钢铁,不满足于昇昌取得的业绩,不仅在上海开设震昌商号,而且把昇昌分号开到大连牛庄、镇江、苏州、汉口、无锡、常州,甚至开到日本长崎。到1895年前后,周舜卿这10家总、分商号,年销售额大体在100万两白银以上,年盈利不少于10万两白银,由此赢得了“煤铁大王”的赞誉。[2]继而,他与多数从外地移居上海、出身贫寒而靠艰苦奋斗创业起家的工商业主一样,以敢于冒险、坚韧不拔、自立自强、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搏击市场,从经营煤铁五金业向工业延伸,先后于1895年在上海南市独资创办新昌冶坊,数年后又并购源来冶坊成立新源来冶坊,专门生产铁锅,经营规模“居当时江苏八大冶坊的首位”。[3]他在无锡东开设裕昌祥茧行,不满足于专为洋行收购蚕茧,又独资或与人合资开办永泰、苏经、裕昌丝厂和华纶织绸厂、大有榨油厂等。1906年集资50万两,在上海创办我国最早的兼具吸收储蓄和发行钞票功能的私营银行,[4]成为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开拓者之一。周舜卿从一名乡野穷小子闯荡上海,仅仅用了30多年即实现了从买办到实业家再到银行家的几大跨越,成为享誉上海滩十里洋场的巨商富贾。透视周舜卿创业发迹可以看到,他所具有的冒险、坚韧、创新、信义等优良商业精神不仅是“职业致富”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他构建完整人格的重要思想来源。

从小吃苦到创业千辛万苦的拼搏历练,使周舜卿自小就有的“天素厚性”“情意肫挚”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他成为“煤铁大王”后,不改“初未之诺”,不摆派头,始终保持对家乡父老乡亲的一颗怜悯同情之心、向往关爱之情。每每逢年过节回无锡与家人团聚,一见村上人就会上前主动问好;当听到村上谁家有人生病、谁家缺粮少衣等困难时,总会吩咐管家及时送去钱粮帮助解决;当得到接济的乡亲向他磕头致谢时,他总是连忙劝阻,表示“帮一点小忙不算什么”;每当看到乡亲们为过年过节买些日常生活用品,不是要步行至离村几华里的雪栅桥小街,就是要步行或乘班船10余里到无锡城,所费麻烦和心力总让周舜卿顿生同情。周氏后人所撰的《行述》记载道:“府君虽身居沪渎繁华之地,而寸衷拳拳,不忘故乡农桑之业。所居东一小村落,距镇三数里,居民咸苦不便。”村上乡亲祖祖辈辈都是翻烂泥的老农民,一年忙到头,且不说没有靠街做点小生意的便利,到了过年过节买些生活之需也总是往来劳顿十分辛苦。家乡闭塞,与城里阻隔,造成乡亲们的生活很不方便。这使周舜卿萌生了要根本改变乡亲们的困境,只有动“大手笔”的念头。[5]他的这个“大手笔”就是要在家乡建造一座街镇,发展工商业和教育,改变家乡面貌,让乡亲们生活好起来。

选址。周舜卿将想法与自己大儿子周肇甫(其他两个儿子尚小)和自己的管家王竹筠等一说,都得到了赞同。于是,从1899年开始了选址工作。他从小生长在东,对这里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了如指掌,但他还是利用回家过节机会领着自己的儿子和管家在家乡附近多次进行实地考察,后来还请来风水先生帮助堪舆定位,如此往复多次后决定:拟把新镇选在闪溪河(东西向,西接长广溪,东连南骂蠡港,经蠡河进入大运河)与南骂蠡港(又叫庙桥港,南北向,北接梁塘河,南到庙桥镇,与五里湖相连)成丁字型交叉的西北一块较高田地处,一个叫东的小村。这里村前村后不是桑田就是稻田,方园约有百余亩。他看中这里,不仅离他出生地小园里村挨得很近,而且锡南巡塘、庙桥等街镇每天都有往返无锡城的班船在这里停靠,水路交通十分便利;更有就是这个位置恰好处在西北有南桥镇、西南有雪栅桥镇、南有庙桥镇、东有巡塘镇的中央,既不与周边这些街镇靠近而重复,又补了这些街镇之间的空缺。周舜卿对此相当满意。

建造。在選定镇址后,他先取得了当地行政主管“图董”的支持,与东村十几户人家进行协商,以加倍补偿、安排回迁和优先安排店铺经营等优惠措施,解决了房屋拆迁户和出让农田户的征用补偿问题。这里的东人家,世代以种田为生,生活贫苦,对周舜卿选择在这里造街镇不仅给予了积极支持和有力配合,而且都说周大老板为他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在征地拆迁的同时,周舜卿坚持他一贯亲力亲为的做事风格,带着儿子和管家进一步踏看现场,形成了街镇规划建设总体方案思路,并让自己的亲信请来当地有名的堪舆师测绘街镇建设施工图样。光绪二十六年(1900)深秋的一天,在东村搭起了彩台,彩台两边彩旗飘舞,从无锡县城赶来的县老爷、县各界知名人士以及南三乡(扬名、开化、新安)当地士绅和父老乡亲参加开工仪式。开工仪式隆重而又热烈,“府君拓地百亩为之辟街衢”由此展开。

周舜卿的家在无锡,但事业在上海,且生意十分繁忙。于是他把建造街镇的事委托给自己的几个亲信料理,自己一有空闲,就乘船赶回老家,过问街镇施工设计、资金运作以及建材购买等事项。已成“煤铁大王”的周舜卿,此时不仅是上海滩的财富大亨,而且生意如日中天,越做越好,以他一己之力投资建造新街镇,资金不成问题。正是在他鼎力资助和亲自过问下,开工后各项目施工全面顺利展开,辟街道、建市屋、造桥梁、设店铺,[6]仅用两年不到时间,即完成了街镇计划项目的施工。这个街镇由东沿河、西沿河两部分组成,各长300米。东沿河为矮脚楼,下过街道,宽约2米;西沿河是街面,中间为街道,宽约3米。周新桥把街镇分割成两部分:南街和北街。南街平行地排列着20多间平房;北街平行地排列着10多间平房,由此形成了十字形的街镇形状。周新桥西边为横街,约200米,与1904年建成的裕昌丝厂相通。至1902年,这个初步建成的街镇,因是周氏提议在田地上投资兴建,被命名为“周新镇”,毫无疑问饱含纪念周舜卿建造之意。

兴市。周舜卿在街镇建成后,安排对商业经营富有经验的人负责街镇招商工作。周家率先出资在街镇上开设米行、槽坊、典当3家商铺吸引人气。在无锡报刊发布广告和到各街镇广贴“海报”,对外宣传招商。到无锡城里引进一批从事油盐、百货、茶食等生活必需品的成熟商号到周新镇开设分号经营。鼓励本地人包括被征地拆迁的当地农户,以免收3年房租的优惠到街镇开展经营。前后不过大半年时间,街镇上就涌现出了南北地货、肉类水产、百货布庄、烟杂纸扎、饭店面馆、糕点小吃、茶馆理发、裁缝铁铺等30多家各式商铺,老百姓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具办年货等几乎应有尽有,而且价格还比县城便宜二成。很快,这里各家商铺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每遇晴好天气,特别是集市日,街市更是人流如潮、摩肩接踵,闪溪河和庙桥港内停满了南来北往的船只,呈现出一派人声鼎沸、商业繁荣的热闹景象。

周舜卿兴市不止于这些,还有更大的动作。周新镇建成的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他在该镇南端周氏义庄内创办了无锡历史上第一个商业职业技术学校——廷弼商业学堂,设有修身、国文、算术、地理、历史、英语、图画、手工、簿记、体操课,后又调整设为商业、金工、机械、财会等专业,首批招录了50余名本地多为贫困家庭的小孩进校学习,既为家乡失学青年创造就业条件,也为他创办机器缫丝厂培训技术工人。1906年,当首届学生3年修业期满时,他在义庄又兴建了包括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室、体育场等多功能的宽敞明亮的新校区,并同时创办了设有3个班的私立廷弼小学堂,从而构建了从小学到职中的教育体系。两所学校的创办,为周新镇增添了无穷的人气和商机。不仅如此,周舜卿把握商机,在该镇西边横街又创办了无锡历史上第一家机器缫丝厂——裕昌丝厂,并为丝厂女职工兴建了两幢两层楼的女职工宿舍。在为自己商业帝国增加新项目新功能的同时,也为吸纳家乡青壮年就业和繁荣新街镇市场人气增添了巨大能量。不几年的工夫,东即从一个荒凉贫穷的小村落,迅速崛起为一座具有商店百余家、工厂和作坊十余家、学堂两所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兴繁荣街镇,“崇墉栉比、蔚为市场”,在锡南各乡乃至无锡范围内实现了从默默无闻到闻名遐迩的巨大跨越。

二、蕴含人文情怀令人敬仰

周舜卿以一己之力辟建新街镇——周新镇,无论从当时的晚清时代还是从今天的时代来看,這都是令人叹服的“大手笔”。他作为我国早期的民族工商实业家,不仅在“商业致富”过程中展现了良好的商业精神,而且在回报社会上体现出了令人敬仰的人文情怀。

体恤乡民贫困。唐文治所作的《无锡周舜卿先生六十寿序》中说:“先生家世多务农,敦厚朴实,乡里称重之。迨先德道然公业儒,循循善诱以训其乡子弟,顾家计窘之束修,不获自给,而常以利物济人为怀。尝与人曰,‘吾苟有资,吾必使穷乏者得所。故先生好施与,承先志也。”[7]无锡民国知名工商人士薛明剑在《周舜卿略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前东附近一带老百姓生活贫困,农家春季种下的南瓜,到五六月份不等成熟就已经摘下食尽了。”[8]这些反映了周舜卿自小生活的地方是十分贫苦的,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在他16岁离家到上海商号3年学徒中,不仅经受了每天起早摸黑、劳苦劳心、日复一日、刻板单调的生活,而且每天还从口中省下老板发给的午餐补贴,步行20多里去参加由教会开办的英语学习班学习,连续坚持3年,做到风雨不辍、寒暑不间,因而获得学徒满师、粗通英语的好成绩,为尔后的创业播上了腾飞的翅膀。正是从小生活受苦及其后来到上海的艰苦历练成长,使他深刻地知道苦是一个什么滋味,对人将产生什么影响。所以他在创业发迹后,虽为富贾豪商,始终保持朴素生活,而且对家乡人民怀有强烈的悲悯情怀。周氏后人所撰写的《行述》记述周舜卿从上海回到家乡,经常是“下午伊始,问疾苦,课农商,殷勤指导,群情感慨”。[9]当他看到族中老幼、废疾亟待赡养时,便拿出资金“置义田千亩,建庄屋数楹,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鳏寡、孤独、嫁娶、凶葬,皆有赡。其章程所自,悉秉高平遗规”。[10]体恤民苦、怜悯同情是周舜卿人生的一抹底色,有了这一抹底色,他萌生为父老乡亲营造新街镇的念头,一生乐善好施、累叶载德。这是周舜卿一生做善事而成善人的重要思想感情基础。

慷慨资助公益。许多史料表明,无锡的实业家发迹后鲜有独享富贵者。对比早期的封建商帮,锡商的文化取向颇为不同。明清时期的许多封建商帮,往往尊崇“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晋商则因袭了山西人的文化观念——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这句民谣形象地反映出晋商致富还家后闭门享受天伦、不图进取的思想局限。与资本膨胀后还乡大兴土木、闭门享受的晋商相比,无锡的工商巨子大多生活简朴,心态开放,而将经营所得积极回报社会,造福桑梓。我国著名工商实业家、无锡人荣德生,曾以“立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地坐,向宽处行”的对联作为处世的座右铭,这也体现出锡商们共同的精神追求。周舜卿很好地展现了锡商致富不忘桑梓、乐善好施的文化品格和处世价值。按他的年谱,笔者粗略统计一下,自1897年他资助菰渎桥(即耕读桥前身)始,到1923年逝世,出资捐建无锡在沪同乡会会所(1888年,共征得土地13亩,施建房屋数十间,并设义冢苑,处理在沪无人料理的无锡乡亲后事),建周新镇1座(1900—1902年),参与全国大赈灾2次(1901年陕西赈灾和1921年河北、湖南赈灾),捐资建桥3座(1897年建耕读桥,1909年建周京堂桥、让三公桥),建马路1条(1921年,从东直通无锡城长达10余华里、宽约2丈的扬名路),创建廷弼商业学堂和廷弼小学堂(1902年创廷弼商业学堂、1905年创办廷弼小学堂,1912年又与王行君等创办南桥小学,将崇宁庵改作校舍,定名为扬名乡立第一初级小学),办义庄1座,捐资整修地方文物龙光塔,资助辛亥革命资金巨大(由信成商业储蓄银行协理沈缦云挪拨资金),出资安抚家乡扬名遭水灾的乡民(1923年7月,扬名乡连遭大雨,田地被淹,乡民流离失所),等等。周舜卿富而向善、富而乐施,不同于有些成功商人是为了装装脸面,博取官府和民众的好感,而是主动自觉地慷慨捐助公益,并且30多年一以贯之,这是实难可贵的。他的这种对民生的真情实意和自觉迫切,是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慈善精神的成功实践和有力诠释,也是他始终胸怀怜悯同情之心的必然结果。

善于施法广泽。如果把以上提到的周舜卿慷慨资助公益看成是施财的话,那么他在资助公益过程中办会、兴学、建镇的活动则是广泽民生的施法举措。这种施法,如同今人看重的平台载体一样,更具有受众性、持久性和生命力。办会是周舜卿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在上海经营煤铁五金生意初获成功,即效法浙江宁波人、广东肇庆人在上海创办乡人会所的做法,联络在上海的宜琴山、广久集等人,于1888年出资出力筹办无锡乡公所,为在沪同乡提供联谊场所,帮助排忧解难。后又出资组建无锡旅沪铁工会——世春堂,为无锡在沪1万多人的铁工从业人员维护权利、伸张正义。1905年他与商界同仁发起组织上海商学会,后又发起组建上海商业总会,他既是学会发起人又是总会主持人之一,在团结商界发展经济、交流经验、维护利益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上海商学会是中华总商会的前身,周舜卿是我国商会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在成功创办了上海商学会的同时,又在家乡发起了锡金商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在家乡筹建成立江苏省第一家农会——锡会农会,也被公推为第一任会长。他参与创办如此众多的会所,既出钱资助,又担组织管理之责,其所贡献的经验智慧和会所产生的作用影响是相当大而长久的。兴学则是周舜卿施法广泽的成功实践。1903年,处于晚清时期的无锡创办新学还是刚刚露出尖尖头,周舜卿不但以新学范式办学,而且以商业职业学校来创办,所教课程有商业、金工、机械、财会等,以乡人就业为目的,把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相结合,打破了过去几千年来的以科举为目的办学模式,开启了无锡历史上商业教育的先河,不仅在无锡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在启迪民智、培养有用人才上走在前列。建镇即是创办周新镇,这不仅表现出周舜卿胸襟宽广开放、运行公益项目的高超能力和“德”“业”双馨的独创价值,更重要的是通过施建这座新镇,大大方便了乡民的购物消费,为乡民开拓出了一条广泛就业、消除贫困的新路径,其意义和作用远远超出了建镇的本身意义。总之,周舜卿不是停留在物化上的帮扶,也不是为了自己利益去帮扶,而是从长谋划、更广覆盖,以授人以“渔”的方法,开创了好善乐施的新格局新空间。

三、历史遗存焕发新境界

周舜卿以一己之力兴建周新镇,在那时无疑是独一无二的。这位“怀经世志,抱富国方”的杰出民族工商实业家,从学徒当上买办,进而涉足工商实业、银行等诸多产业,开创了中国及沪锡历史上的多个“第一”,创造了庞大的企业集团。他经营开拓、技术创新、务实守信、包容灵动的创业精神和慈悲为怀、取利行义、广泽桑梓、久久为功的慈善精神,不仅很好地秉承了包容、务实、创新、尚德的吴文化精髓,而且進一步弘扬丰富了吴文化的精神文化内涵。以周舜卿为代表的周氏企业财团,发端于晚清时期上海开埠发展的早期,是无锡民国时期六大企业财团最早发迹者之一。周舜卿是无锡近代史特别是工商史的标志性人物。

进入21世纪,周舜卿兴建的周新镇连同他丰富的创业过程和慈善精神,历经110多年的积淀和传承,以富含工商历史文化,标定为历史文化街区,被列为无锡市委、市政府着力保护的五大历史文化古镇(街区)之一。经过无锡市、滨湖区的多轮规划设计,将把周新镇修复成“二街三区”的既能保护无锡商文化旧脉,又能享有商贸、旅游之益,既能保护无锡历史文化,又能提升无锡人文景观层次的历史文化街区。“二街”即沿南骂蠡港老街、沿闪溪河商业街;“三区”即以原貌修复为主保护周新镇历史文化气息的核心保护区,以与核心保护区相协调为原则的集创意产业、文化展示、生态居住等老街辐射功能的风貌协调区,以完善城市功能配套为需求的以商业、商务办公及住宅为业态的商务住宅区。这个规划蓝图,就是把周新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以工商历史文化为主题内涵,同时兼具江南水乡传统建筑和民俗、现代商贸功能的文化栖息地。

经过几年的修复打造,如今核心保护区已接近完成。周舜卿的故居(位于周新镇南街稍俞甲里81号,建于清光绪三十年,为传统的七进民居建筑)以及张卓仁故居、俞文彬故居已修复(均是与周舜卿同时代创业成名的工商人物);当年周舜卿规划兴建的沿闪溪河的商业街和南骂蠡港的沿河街面已基本修复;周舜卿创办的无锡第一家机器缫丝厂部分遗迹及其丝厂老公房(即职工宿舍)正在细化施工方案着手修复。按照修旧如旧、古朴典雅的定位要求,当年周舜卿创建的十字形街镇经过110多年的风雨侵蚀现已得到初步修复。

参考文献

[1][8]薛明剑:《周舜卿传略》,《薛明剑文集》(下),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版,第989、980页。

[2][4][7][9][10]王金中、沈仲明主编:《无锡工商先驱周舜卿》,凤凰出版社,2007版,第6、29、109、22、24页。

[3]汤可可:《周舜卿发迹之谜》,《锡商耆英》,古吴轩出版社,2013版,第6页。

[5][6]《行述》,王金中、沈仲明主编:《无锡工商先驱周舜卿》,凤凰出版社,2007版,第26页。

猜你喜欢
街镇无锡
吴子岳:让产品从无锡制造变成无锡设计
无锡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保险落地
喜茶无锡南长街灵感特色店
判赔百万!无锡格利姆乐器侵权案,国家严厉打击!
街镇资产管理探究
浙江省诸暨市应店街镇孟子小学师生抗疫作品展
宝山区人大常委会开展无违建居村(街镇)创建工作情况集中调研
当前街镇基层信访工作困境及出路
由2016年无锡中考17题说起
街镇建设独立运作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