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教学: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的新视角

2018-09-10 10:24程俊兵翁正雷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历史教学

程俊兵?翁正雷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突出了对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赵恒烈认为,“历史思维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它是一种历史的认识活动。在这种历史的认识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科学的历史观,……并用它来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1]它要求教师摆脱“满堂灌”和 “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生活,客观地理解和全面地评价历史,而口述史的应用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口述史在历史教学中具有回放历史现场、鲜活历史教学、提升历史思维能力等作用。

一、口述史是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抓手

口述史就是通过传统的笔录或录音和录影等现代技术手段的使用,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者目击者的回忆而保存的口述凭证。[2]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因而是带着经验走进教室的,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3]美国著名学者杜威说过:“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4]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5]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开展口述史教学,不但可以将学生带到历史现场,让历史与现实对接,还可以使学生感悟真实生活、获得情感体验、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寻找历史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链接点,努力挖掘历史教材中现实生活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抗日战争”教学片断案例设计:

1.选用《张学良日记》中有关九一八的口述史料的叙述,让学生深入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去,思考张学良为什么用这天作为日记的开始,以此导入新课。

二十八年九一八,早小雨,六十四度。今日阴雨,温度无变化,为什么我用今天为日记开始哪?因为这天日本野心军阀之一弹,震荡了全世界,扯破了国际条约,暴露了国联无能……我中国丧失土地,生命,财产,其惨其苦,彼之心为之痛!但是另一方面,深刻刺激了国人的惰性,警醒人的沉昏,加强团结,各个阶层,群起抗敌,给中国有史以来开了一个新纪元。

——《张学良日记》1939年9月18日[6]

2.選取《拉贝日记》,再认再现真实、客观的南京大屠杀。拉贝是当时德国西门子公司在南京的负责人,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一手组建起国际安全区,挽救了二十万中国百姓的生命。他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并且作为德国人,他的叙述显得立场更为客观,真实性也更为令人信服。

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轧过尸体,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我开车到下关区勘察电厂,中山北路上都是尸首……城门前面,尸首堆得像小山一样……到处都在杀人,有些就在国防部面前的军营里进行。机枪声响个不停……安全区变成了日本人的妓院,这话几乎可以说是符合事实的。昨天夜里,约有1000名姑娘和妇女遭到强奸,仅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一处就有100多名姑娘被强奸……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帮着石块……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日本人命令每一个难民都必须亲自登记,而且要在10天内完成……20万人!怎么办?整批年轻力壮的男人已经被拉了出去,他们的命运不是做奴工就是死亡。还有整批的年轻女子被拉出去,因为要成立一个很大的军中妓院。

——《拉贝日记》[7]

二、口述史是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的推手

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方法传授知识,手段单一,学生则被动地靠死记硬背来获得历史知识,结果导致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意义、影响和宏观背景大多缺乏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口述史面向大众,努力把历史恢复成“生活化”历史。正如法国年鉴学派所提倡:“尽力去发掘那些生动的细节,并把数以千计的这样的细节串起来,这样他们对历史的描述就比别人所讲授的更有趣得多、更透彻得多。”[8]

采用口述史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历史。口述者来自于学生身边,可能是自己的长辈或亲朋好友,这样的历史讲述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自己在学习历史也是在记录和创造历史。通过口述史教学,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不再限于浮光掠影,而是潜入到其深层,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与宏观历史的掌握,逐步深化学生的历史思维。例如“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案例片段设计:

近代中国在列强的商品倾销下,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耕织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释和理解自然经济解体这一历史现象,选取下列两则口述史料[9]: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上述史料描绘了自然经济解体下的日益走向破产的农民的生活景象,勾勒出西方列强经济侵略下破产农民的迷惘、痛楚和无所适从、而又无可奈何的心路历程。这不仅拉近了学生与久远历史的距离,还加深了他们从时代变迁的角度理解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嬗变必须经历的阵痛变化。

三、口述史是形成历史认识的助手

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能够提供基本史实的最重要素材依旧是教科书,但是教科书中结论性的内容过多,将编写者的认识或“权威”的经典结论直接出示给学生,使学生容易形成一种思维定势,难以应对命题越来越灵活多变的历史新高考的挑战。在新高考试题中,以考查学生思维、理解能力为主的材料分析题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不管是从材料中得出启示,还是联系历史材料解决现实问题,无不体现对学生历史认识的要求。当我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对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地解决问题的时候,如果学生的活动只囿于教材所提供的史实和观点,学生只能重复教材内容,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无疑成为一句空话。

1.促进历史学习的经验化

所谓经验化,就是指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口述史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倾听或观看相关的口述史料.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接触不同的价值观念、分享生活体验的机会,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历史学习与原有经验的联系,激发他们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兴趣,从而不断完善他们知识经验的建构和内化。例如,学生通过访谈发现,同样关于改革开放,不同的访谈对象却有不同的评价。有的人认为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有个别人认为改革开放造成了严重的贫富差距,并且出现了不少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为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理性看待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是一个充满矛盾而且艰难曲折的过程,必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处在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就会经历不同的命运。因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体会往往是不同的,要学会客观地理解和全面地评价历史问题。

2.增进历史思维的创新性

在日常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不惟书,不惟师,不盲从解释,不为特定结论所牵绊,不被思维定势所束缚,敢于质疑,学会多元审视,勇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认识。例如“新文化运动”案例片段设计:

对于新文化运动不足的评价,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大多持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带有绝对肯定或否定的倾向。事实上果真如此吗?其实,早在《胡适口述自传》一文中就有相关澄清:

有很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家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就全体来说。我在我的一切著作上,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我不能说我自己在本质上是反儒的。

——胡適《胡适口述自传》[10]

从这段口述史料里,可以看到胡适自己否认了他反孔非儒。相反,他对孔子等儒学大师是很推崇的,对“打倒孔家店”这个主张是不认同的。因此,新文化运动并不是如教科书所说,对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其实,新文化运动不仅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对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进行了吸收和借鉴。

当然,部分口述史料的真实性确实值得推敲。比如,回忆者的阶级立场、所处的政治环境、人格、对事物的价值取向、对采访者的信任程度、记忆准确性、主观动机等因素会影响口述史的真实性。不过,在口述史教学中,教师务必要注意仔细推敲、谨慎操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口述史料的失真度,为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砖加瓦。

【注释】

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5页。

陈莺:《口述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的新视角》,《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巨英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5年,第227页。

魏兵:《让历史课堂回归生活—浅谈生活化历史新课堂的构建》,《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年第5期。

魏兵:《让历史课堂回归生活—浅谈生活化历史新课堂的构建》,《中学文科:教研论坛》2008年第5期。

辽宁省档案局编:《奉天纪事》,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9页。

《中国传奇2010之我的抗战》节目组:《我的抗战》,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年,第215页。

《历史研究的新方法精要》,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6/0524/43894302.shtm,浏览日期2018年1月20日。

2011年江苏高考历史试题第22题。

(美)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44-145页。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历史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新历史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