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位高权重的周恩来抱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而极端负责的态度,对自己及亲属严格要求,杜绝任何搞特殊的行为,立下许多耐人寻味、令人惊叹的闪光“规矩”。尤其是他订下的《我的修养要则》《十条家规》和多个“约法三章”,更值得大家学习。
1943年3月5日,在重庆开展工作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迎来了45岁生日。获悉这一“秘密”后,在共产党代表团驻地工作的同志们暗暗商量要庆祝一番。
当时,周恩来组织领导中共中央南方局机关的干部,正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整风学习活动。3月5日这一天,他给一群青年作了一场自我反省报告,讲述了自己的身世,简要回顾了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剖析了自己的性格弱点,以反躬自省的精神对自己的经历作了一个谦诚平淡的总结,并检讨自己“理论修养不够,有些事务主义的作风”。他坦诚地说:“我参加革命迄今廿余年,经实际斗争的锻炼,培养了一些工作能力。但由于母教的过分仁慈礼让,使自己也带有几分女性仁慈,如看见杀狗或杀其他生物总觉难过,缺乏一种顽强和野性,故对于党内错误路线的斗争,往往走向调和主义……”周恩来在过生日之际,作这番深刻甚至有些过分的自我反省,这种直视自己弱点的胸怀,深深感动了在场的青年。
当袅袅炊烟升起,围坐在草地上的青年们兴奋地簇拥着周恩来走向办事处大楼的救亡室时,他们那个心照不宣的秘密——要给周恩来45岁生日庆贺一番的心愿就要实现了。“八办”的同志来了,周公馆的同志来了,《新华日报》的同志也来了。桌上几道简单不过的饭菜都已准备齐当,大家期待着寿星周恩来的到来。这一切都是悄悄地准备的,周恩来事先一无所知。
当周恩来跨进救亡室时,一切都明白了。他被同志们浓浓的情谊感动了,但仍毫不留情地劝阻一番,一脸严肃地表示:不需要以这种形式过生日。他说:“抗战建国大业尚未成功,唯有加倍努力才是。”略作停顿,周恩来指着那时较为奢侈的桌上一道饭——面条,以不容争辩的口吻说:“好吧,你们当然可以吃面条,哪一天都可以,就是3月5日不行。”大家马上向他恳求说,不是真的要办一次祝寿宴会,他们不过是想让伙房煮一些面条换换口味罢了。最后,拗不过同志们的盛情,周恩来只好勉强同意,但却严肃认真地强调一句:“你们一定要切记:下不为例啊!”于是,周恩来吃一碗壽面以示纪念,那一桌菜却成了同志们“打牙祭”的盛宴。
就在这天晚上,周恩来在自己的办公室,以一个共产党人特有的襟怀剖析自己、反省自己、要求自己,字字千钧地订立了著名的“我的修养要则”共七条,并且认真郑重地写在了日记本上,来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
一、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二、努力工作,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条理。
三、习作合一,要注意时间、空间和条件,使之配合适当,要注意检讨和整理,要有发现和创造。
四、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
五、适当地发扬自己的长处,具体地纠正自己的短处。
六、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
七、健全自己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
周恩来就是以这种最有意义的方式,度过了自己的45岁生日。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掌握着党和国家的大权,他兢兢业业为人民大众谋利益,权力和无私伴随了他的一生。周恩来给自己和身边工作人员早就“约法三章”,规定了“三不沾”:
私人的事不坐公车,不沾国家的便宜:亲属来机关探亲,就餐自己买票,不沾集体的财富:不得以总理的名义接待或收受礼品,不沾机关和个人的利益。
周恩来一生没有亲生子女。然而,由于他有两个弟弟和好几位堂兄弟,因此他的侄辈却很多。周恩来和邓颖超对这些晚辈都十分爱护与关心,而这份亲情则更多地表现在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上。
周恩来与邓颖超对亲戚晚辈具体约定了《十条家规》:晚辈来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不许动用公家的车子;不可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许请客送礼;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1964年8月,周恩来在外地的一些亲属恰都因公停留在北京。周恩来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在周日抽空给大家开了两次家庭会议。
8月2日下午,周恩来与普通家长一样,召集了一次“小家庭”会议,主要向亲属们讲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出身的封建家庭一事。
周恩来先回顾了周家的历史,接着又介绍了他自己怎样逐渐走出封建家庭,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过程。希望亲属们能够提高认识,跟封建家庭的影响划清界限。他认为,要与封建家庭划清界限,必须向工农学习,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8月10日,周恩来再次召集家庭会议,语重心长地具体教育晚辈要过好“五关”——思想关、政治关、亲属关、社会关和生活关。
周恩来首先讲到过好思想关。他认为,必须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他说,思想方法不对头,看一切问题都会看不准,甚至颠倒了是非。所以,一个人要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他把亲属中的老少成员分为三类人:一是自己不能创造环境,要帮助的;二是可以自己创造环境,自觉改造自己的;三是党团员和青年们,要不断进步,并且帮助后进的亲属们共同进步。
接着,周恩来又讲了如何过政治关的问题。他教育大家,要站稳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他认为,只有立场正确,才能有正确的观点和方法,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讲到过亲属关的时候,周恩来使用了“投降”二字。他说:“我们是出身于旧家庭的,我要带领你们向无产阶级投降。”略作停顿,周恩来继续说道,“‘投降这两个字不大好听。20年前延安整风时,文艺界人士也怕听这两个字。后来,朱总司令讲话,对自己的前半生作了自我批评以后,说:‘我现在才投降无产阶级。那些人听了,才考虑到应该向无产阶级投降。否定封建的亲属关系,不是消灭他们,而是改造他们,拖着他们跟无产阶级走,把他们改造成新人。”
随后,周恩来又给大家阐述了过社会关和生活关。最后,周恩来强调:“这五关中,一头一尾,思想关和生活关最为重要。”
周恩来没有子女,待侄女周秉建视同己出。就是这样亲的人,全国知青上山下乡中,周恩来也把她打发去了内蒙古大草原插队。后来周秉建参了军,一次去看伯伯,周恩来却劝她脱下军装,继续回去当牧民。周秉建回到内蒙古又几次放弃了上大学和去工厂的机会。她刻苦自学蒙古语,于1975年10月考入内蒙古大学蒙古语专业。毕业后,她遵从伯伯的教诲,又一次回到了已与自己结下不解之缘的大草原,真正找到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侄女周秉德回忆说:“伯父对亲人的爱,首先就是他对我们要求严格。要求严格也是一种爱,因为他觉得只有要求严格了,我们才能够健康地成长,才能够正常地成长,才能够有在社会上独立去生活、工作这样一个能力。所以我觉得他对我们的要求严格,就是一种爱。”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自己倾心相爱、相濡以沫半个多世纪的革命伴侣邓颖超,周恩来同样公私分明、坚持原则,真正做到了严守党内纪律和规矩。周恩来说:“我是政府总理,如果邓颖超是政府里的一个部长,那么我这个总理和她那个部长就分不清了。人家会把她做的事当成是我支持的。这样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政治关系、政府关系就混到一起去了,这不利于我们党的事业,也不利于我的工作。”
1982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61岁生日前夕,邓颖超回忆起她和周恩来一起走过的峥嵘岁月时,十分感慨地说:“在党内几十年政治生活中,我亲眼看到的一个始终严格遵守党的保密纪律的共产党员——周恩来同志。”邓颖超说,她和周恩来恋爱的时候,都不知道对方是共产党员。他们在通信中,从不提党的纪律不许说的事情,仅仅谈论自己和朋友们的思想认识,倾吐自己的理想,诉说对革命的向往。直到周恩来回国后经组织沟通,才知道彼此都是党员。结婚后,周恩来和邓颖超也常常相互提醒,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嚴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机密,并认为党的纪律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说都绝无例外。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党组织全部转入地下秘密状态。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镇压,党中央研究了当时的局势,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击,并决定派周恩来担任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到南昌去领导这次起义。7月19日,周恩来就要离开武汉,当天晚饭前后,他才告诉邓颖超:我今晚要去九江。去干啥?要多久?周恩来什么也没有讲。直到50多年后,邓颖超回忆起这件事情的时候说:“我们只是在无言中紧紧地握手告别。这次分别后,不知何日相会。在白色恐怖的岁月里,无论是同志问、夫妇问,每次的生离,其实意味着死别呀!后来还是看了国民党的报纸,才知道发生了南昌起义。”
当周恩来冒死去从事党的工作的时候,作为妻子的邓颖超还不知道自己的丈夫要去哪里,要去干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的办公室,周恩来经手的文件,都有极为严格的保密制度。即使周恩来得了癌症,有些秘密不说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说了,他还对妻子邓颖超说:“我肚子里还装着很多话没有说。”邓颖超回答他:“我肚子里也装着很多话没有说。”
党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秘密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这就是共产党铁的纪律,这就是党的事业坚不可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行车:严订“约法三章”
自从周恩来当上总理后,工作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因此,他外出办事,总是希望所占时间越少越好。建国初期,由于我国的航空事业还处于初创阶段,周恩来外出多是乘火车。后来航空事业发展了,他更多的则是乘飞机。
周恩来乘坐专列时,总要事先和铁道部打招呼,要他们调配好运行线路,尽量不影响其他列车的正常运营。何谦曾深情回忆说:“总理说,铁路好比我们国家的大动脉,不能让它受任何的干扰。”
1964年4月21日清晨5点多,总理从长春乘车到吉林市时,吉林市的领导请总理下车到宾馆休息,这是原来计划安排好的。可是,总理望着车窗外乌蒙蒙的夜空,关切地说:“不用了吧,这时人们正在休息,我们不去打扰了,就在车上休息一下吧。”就这样,周恩来和他随行的80多位同志在车上打个盹,吃点东西之后,就又启程上路了。
据周恩来最后一位司机杨金铭的儿女们回忆,听他们的爸爸说,周总理对司机的要求也十分严格。除了要求司机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外,还另外专门规定了一个“约法三章”,即:“一是车开到影剧院、医院、学校等附近时,不许按喇叭。”周总理说,这些地方是人们休息、学习和娱乐的场所,必须保持绝对的安静。后来总理自己生病了,他去医院,也不让把车开到病房区。而是提前下车,步行到病房。“二是车开到交叉道口时(周恩来的车一般不受红绿灯控制),必须减速行驶,慢慢通过。”周总理说,你把车子开快了,那会惊吓群众。“三是在阴雪雨天行车时,如果车旁有行人或骑车的群众,不许开快车。”周总理说,这时车速一快,就难免把泥水溅到路旁行人身上,他们对着你的车骂娘还是小事,长此下去,我们的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就会越拉越远。周总理说:“一个脱离群众的政党是绝对没有前途和希望的。”
周恩来时时刻刻想着的都是党的事业、国家的利益和人民大众的饥饿冷暖。在他的心中,唯独没有他自己。他那满心装着人民群众、亲民爱民的思想与言行,感天动地,催人泪下。
(责任编辑:李曼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