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土地”之二十八】地生五金铸九鼎

2018-09-10 18:25景志刚
资源导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矿产

景志刚

如果将大地比作母亲,她给予儿女的馈赠无疑是丰厚的。茂密的森林、丰美的草场、肥沃的农田……裹起人类生息繁衍的襁褓。而那隐伏在地层深处的矿藏,更是她最慷慨的礼物。

“大地生五金,以利用天下与后世。”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新纪元,影响着五千年历史进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厚土生金:从石块到钢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代本无矿产一词,大多通称“金石”。“金”或概指金属,或特指金、铜;“石”则是含有多种矿物成分的矿石。在古人心目中,“地生五金”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按照五行学说,金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之一,而土生金、金生水和火克金、金克木的相生相克原理,便是古人对土地矿产关系以及矿物自身属性最直接的认知。

中华矿产开发历史悠久,我们至今仍习惯用矿物的种类,来区分和追寻那段璀璨的文明历程。

刀耕火种的石器时代。“轩辕神农,以石为兵。”远古时期的人们,很早便学会利用石片、石块等石料矿产制作工具或兵器,用以采集食物或抵御外敌。从石刀、石箭到石斧、石镰、石犁等,铭刻着华夏先人的聪明才智和艰难探索。随着黏土、陶土等非金属矿产的使用,烧制陶器和彩陶文化开始出现,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中华文明走出步履蹒跚的羊肠小道,加速前行跨入康庄坦途。

气象恢宏的青铜时代。“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大禹收九州之金(铜),铸九鼎而象百物——铜被人们认识和使用,最早可追溯到传说时代。夏商周是青铜的天下,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礼器、乐器、兵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工具、度量衡器具等,品类繁多、造型丰富、用途各异。其中尤以青铜鼎最为知名,“鼎之所在,国都定焉”,成为象征国家政权的重器。

波澜壮阔的铁器时代。自春秋战国起,冶铁技术日益成熟。管仲相齐时曾言道:“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行服连轺輂者必有一斧一锯一锥一凿……”铁制工农器具的普及,极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引领文明跑步进入封建时代。时值今日,钢铁应用无所不在,依然是工业农业、城市乡村乃至生产生活的筋骨脊梁。

地镜千里:探寻地下宝藏

“地镜堦基远,天牕影迹深。”古代传说中的地镜,是一种可用来照见地下宝藏的神物。“欲知宝所在地,以大镜夜照,见影若光在镜中者,物在下也”——即使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也足以称得上是最理想化、现代化的地质找矿工具。

鉴于矿产的极端重要性,早在战国时就已出现系统的探矿理论。“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上有铅者,其下有银”“上有丹砂者,下有黄金;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上有陵石者,下有铅锡赤铜”“山上有银,其下有丹……”《管子·地数篇》不仅总结了一些矿床中矿物的分布规律,形象描述了一个垂直矿体或一条矿脉中,山上露头的矿物可能对下面赋存矿产的指示作用,还提出了依据矿苗和矿物共生关系寻找矿床的方法。

“玉在山而草木润。”利用地表植物与地下矿藏的对应关系找矿,也是古人的创新。南北朝时期的地学著作《地镜图》载:“二月中,草木先生下垂者,下有美玉;五月中,草木叶有青厚而无汁,枝下垂者,其地有玉;八月中,草木独有枝叶下垂者,必有美玉……”“山有葱,下有银,光隐隐正白;草茎赤秀,下有铅;草茎黄秀,下有铜器……”这些朴素的探矿理论,是长期实践经验的积累,尽管不一定完全科学,但无疑对后世有积极影响。

采石为金:大地的魔术师

采矿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劳动之一。即使不把女娲采石补天的浪漫主义传说当作采矿的初始渊源,原始部落的先人们也早已懂得从土地、沙石中探寻和获取矿物,助力文明的成长。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自水沙中淘取砂金,是自古以来的传统采矿行业。淘金者先挖矿沙,然后一点点放进木制淘盒中淘洗,利用金子比重大的特点,让水冲刷掉泥沙,留下金沙金屑。沙中含金量极少,往往只有针尖或糠皮大小。清代诗人田雯曾以《淘金谣》为题赋诗:“淘金户,淘金大江侧,水深沙浅淘不得……呼童挑灯取金看,囊中只有分毫积……”记述当时淘金百姓的辛苦营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古时没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露天开采简便易行、成本较低,成为石灰石、陶土、瓷土等非金属矿产的主要开采形式,也常用于地表或浅层金属矿产的开采。一些地方铜、锡、铁等矿脉或矿体“浅浮土面,不生深穴”,只需将表土或薄层岩层剥除后向下挖掘,即可获取矿石;有的还需要翻耕地表的土层,使矿物露出地面,“浮者拾之,又乘雨湿之后,牛耕起土,拾其数寸土内者”。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古今同理,绝大多数矿产仍需地下开采,才能将深埋的矿石挖掘出来。夏商周时开采铜矿,人们便开始挖掘地下通道,垂直方向称“井”,水平方向称“巷”,建有立井、斜井和平巷。宋代的地下采煤技术已相当完善,明清时更是出现了专门用竹筒排放毒烟毒气的方法。“居人担荷出地底,有似白昼山魈来”,地下采矿风险大,井巷环境恶劣,矿工生活艰难,古来皆然。

百炼成钢:金与火的艺术

从黄帝铸鼎到欧冶子铸剑,从古老的青铜器到现代的钢铁城,中华冶炼与铸造技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青铜乃铜锡(铅)合金,早在西周时期,工匠们已能按铸件用途而采取不同配比。“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锡的配比由六分之一、五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等,以使合金各具特性,分别铸造乐器、礼器、兵器、农具、工具等不同的器物。

剑为百兵之首,中华古代铸剑术驰名海内。铸剑原料最初为青铜,后为铁。相传春秋时欧治子为越王铸造五大名剑,“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被尊为铸剑鼻祖,所用原料便是铜锡合金。而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铸造铁剑,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三百童男童女鼓足炭火,“金铁乃濡,遂以成剑”,也反映出越来越精湛的冶铁技术和锻铁工艺。

矿业百年:锻造现代中国

清代末期,随着西方文明入侵和近代工业兴起,以煤炭、钢铁为主的矿产采选加工业迅速发展。1840年,中国第一座采用机械生产的煤矿在台湾基隆建成;1877年,官督商办的开平矿务局在河北成立;1890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引进西方采煤技术,拉开了近代矿业的序幕。

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矿业在军阀割据、列强掠夺的困境中起步,在抵御外侮、民族救亡的战火中前行。通过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培养地质人才,开展地质调查,著名的白云鄂博铁矿、淮南煤矿、攀枝花铁矿、贵州铝矿、云南磷矿、广西铀矿等相继被发现。特别是抗战时期玉门油田的发现和开采,谱写了中国自主开发石油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伴随国民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在李四光等地质学家的艰苦努力下,在王进喜等产业工人的不懈奋斗中,地質找矿和矿产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当代中国,矿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95%的能源资源和80%的原材料。中国也跃入世界矿业大国行列,成为居美国、俄罗斯之后的第三大矿业国。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江山无言,金石有情。愿新时代火热的熔炉,融汇大地的胸怀、煤炭的精神、钢铁的意志、黄金的品格,在古老的华夏神州,锻造出新的未来!(作者单位: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猜你喜欢
矿产
Beautiful And Rich Xinjiang
中国北方煤层自燃产物
浅谈采矿工艺技术在采矿作业中的应用
试析GPSRTK技术在矿产实地测量中的应用
矿产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