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之误区

2018-09-10 09:47余冬意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四大发明家国情怀

余冬意

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学科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践行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无论是在中心城市,还是偏远农村,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践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已悄无声息地拉开大幕。然而一些教师在践行家国情怀教育时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有:

一是忽视世界眼光。当今世界一方面是已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另一方面是地球虽如一村,但还是国家林立,国家之间还存在利益之分与竞争。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兼具国家情怀和世界眼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家国情怀教育是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增强世界意识,拓宽国际视野,以服务于人类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中国立场,世界眼光。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家国情怀教育却忽视世界眼光。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师阐释四大发明的影响仅止于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到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以学生对四大发明影响的理解就只停留在对欧洲和人类社会的贡献上。有学生就说要是四大发明没有传入欧洲就好了,这样西方就不会先于我们进入近代社会,就不会有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与伤害了。假如教师能及时推出这段材料:

材料一: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毫无疑问,四大发明对西方和人类文明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中国的贡献发展和繁荣了世界。但四大发明为什么没有能够推动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呢?四大发明在当时东西方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这一设问就可以把学生由单纯的对四大发明带来的对祖国的认同感上升到用世界眼光来理性思考四大发明的影响。从国际视野看,近代化在欧洲已经成为当时的时代潮流,四大发明与西方近代化潮流风云际会,所以能推动欧洲近代社会的到来,也就是说,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学生也就理解要改变近代中国的屈辱命运应该重在改良中国的社会环境,而不是禁止科技的外传。

二是思维僵化。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但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有很多思维僵化的地方。如“落后就要挨打”几乎成为历史教学的定论。事实真的如此吗?当时的中国真的落后吗?

材料二:朱维铮认为从经济方面来看,鸦片战争前中国GDP还是世界第一,超过了西欧,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十二国的总和。从体制上来看,欧洲刚刚改制不久,他们也未必显得很强。中国在经济上面不落后,文明程度也不见得落后。

——摘编自《鸦片战争时清朝GDP世界第一,为何不落后也挨打》

从材料二来看,至少当时的中国从经济实力、政治体制和文明程度看不见得落后。为此“落后就要挨打”的前提“落后”就值得商榷。

从工业文明的角度看,中国的确落后于西方。但落后就一定挨打吗?细观当时历史,我们只能说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传统农业文明的冲击和碰撞是无可避免的。但這场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碰撞是不是只能以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呢?英国叩关第一式是外交,马戛尔尼和阿美士德使华即是明证。叩关第二式是正当的商品贸易,叩关第三式是鸦片,第四式才是战争。由此可知,落后跟挨打没有必然关系,战争不是文明冲突解决的唯一形式。

三是没有责任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古以来我国的教育就强调责任担当,我们今天的教改也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作为必备的品格写进学科核心素养。家国情怀教育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然而翻开高中历史教材,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些表述。如“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从此,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外患接踵而至,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这段表述可以看出,我们对鸦片战争的反思重在强调外来侵略带来的伤害,这当然没有错。但对比一下日本对“黑船事件”的反思:

材料三:1853年“黑船来航”,震惊了日本人,随即日本人认清了形势,从恐惧转向学习,开始了邦交和西学。每年7月,在佩里公园都要举行开国纪念活动——“黑船祭”,感恩佩里促使日本开放、改革,走上富国强兵之路。[1]

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对“黑船事件”的反思不是重在抱怨美国的侵略给日本带来的伤害,而是从战败中吸取教训,进行行之有效的学习和改革,从而使日本迅速崛起为资本主义强国。蒋廷黻曾说过:“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2]我想,也许正是因为中日双方反思的侧重角度不同,日本较于中国,更侧重强调本国的责任担当,所以日本能在战败后迅速崛起,而我们中国这头东方雄狮虽然从昏睡中醒来,但中国的复兴和崛起在今天依然需要付出很多努力。

四是复仇式爱国。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屈辱史。我们今天铭记这段历史并不是要种下仇恨,延续仇恨,而是要记住战争与苦难,保持对苦难的痛感。然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比较年幼,爱国之心在热血冲动的催化下,开出了“同态复仇”之花,要求“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例如:

材料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选在江东门这样一个不靠山,不傍水的地方……(当年)侵华日军曾在这里囚禁了一万多名中国的被俘士兵和平民百姓。12月16日晚,日军把他们驱赶到方圆一华里范围内的小山坡用机枪扫射。……1985年挖开这个万人坑时,发现层层叠叠的尸骨共有5层,可见当时掩埋的被害者数多。

——朱成山《把血写的历史铭刻在这片土地上》

面对上述材料,笔者曾做过一个调查:你仇恨日本吗?如果有机会你会不会在日本也来个大屠杀?调查结果显示全班只有一位同学表示不仇恨日本,众口一词如果有机会必须百倍地回报日本,绝不介意来个东京大屠杀。甚至有同学跟我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孔子不也说“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吗?仇恨的种子像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埋在孩子的心中,如果我们坐视不理,任其生根发芽成长,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假如我们在践行家国情怀教育中不能谨防各种误区,去垢存明,必与我们通过历史教育育人的初衷背道而驰。

【注释】

陈丽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教学设计》,《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年第1期 。

蒋廷黻:《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南北桥(国学)》2013年第12期,第7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6-7页。

猜你喜欢
四大发明家国情怀
薛济萍:坚守实业 彰显家国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原来我们就是传说中的“四大发明”
我当了一回“小毕昇”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中国“新四大发明”影响世界
谁咬得更厉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