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程颖
摘 要: 明洪武年间开始,为确保中原通往云南道路的畅通,大批军事移民从江南来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顾氏便是其中之一,由此开始其军屯生涯。由于介入当地土司的争斗,从入黔五世祖顾良相开始,顾氏便开始其亦汉亦苗的宗族生活。在王朝国家的倡导下,尤其是进入清朝之后,顾氏后裔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渐次步入科举世家,成为士绅家族,从而完成了从千户指挥到科举世家的转变。
关键词: 顾氏宗族;移民;科举;军屯
中图分类号:G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6-0111-07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6.022
元明更迭之际,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类移民不断来到清水江流域,诚如专家所指出的那样,“至于驻防军队、屯垦的士兵和平民,以及因战祸、灾荒和苛政由中原地区逃亡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大量汉族难民,他们虽然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但是他们在少数民族社会的包围中却维系着一个或多或少的汉族社区。这样的汉族社区虽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必然要受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影响,但是他们融合于当地少数民族的过程却要长得多。” [1]作为从江南远道而来征苗的军事移民,如何适应当地生活并扎根下来,如何转型,这值得思考。顾氏便是一个典型案例,入黔顾氏四世祖顾旻在明景泰年间因“征苗有功”,在香炉山设立指挥所,顾氏由此开始世居香炉山,并且“世袭指挥千户爵”。至五世祖顾良相时,因军事失利而潜入苗疆,由此开始了清水江上游凯里地区顾氏亦汉亦苗的生活。
一、从“汉”到“亦汉亦苗”:顾氏的移民
(一)顾氏移民及其世袭
香炉山,地势险要,“在清平县东南,屹立凯里之西,形如香炉,高万仞,盘旋而上,有田有井,可容数万人。” [2]因形似香炉,常年云雾飘渺如烟而得名。海拔1233米,四面峭壁崭绝,景致奇特,据《黔阳第一山》碑记载:“其峭壁端方,烟云缭绕,倏忽变幻,不可捉摸,荟萃众山之景”,被“颂嘉名为黔阳第一山,与贵阳之黔灵等名山齐名。”①香炉山迭垒三层。第一层有明代苗族起义首领阿榜故居遗址,昔日塘房集市遗迹。第二层名叫二屯崖,是环山一周的台地,面积约0.14平方公里。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在修建香炉山城时,建有东、北、西三道城门,还有香炉塔、城隍庙、观音阁、顾氏宗祠和苗族义军军营等遗址。南面有自第二层到顶层的“九十九磴坎”,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顶端筑有“南天门”,系石拱大门,曾建有阁楼。山的顶层,呈椭圆形,既宽又平,面积约0.18平方公里。顶层有苗族义军营盘遗址,明代建有灵关殿、玉皇阁、文庙、武庙等建筑。香炉山的所有建筑均已毁,仅存残墙、石拱门等石建筑的遗址、遗迹。
凯里顾氏其先祖是明初从上海通过军事移民而来的。据《缵绪流芳》碑记载,入黔始祖夏国公、镇远侯顾成字景韶,原籍江南华亭(今上海松江),洪武八年平贵州,永乐十一年平定思南与思州争端,死后葬于贵阳紫林庵。②凯里《炉山顾氏族谱》也记载了顾氏入黔的经过,入黔一世祖顾絙从上海华亭到贵州平定苗乱后,驻守遵义。顾氏原“住江南华亭县朱氏巷,时值明太祖下江南时,即投于麾下。元至正二十八年,从族叔副将军济宁伯顾时随副元帅傅友德浚河运粮,破元大都。洪武四年,又随讨平成都,以功升都骑校尉。洪武八年,朝廷调济宁伯顾时镇守淮安,调景韶公征讨贵州,祖即从景韶公征黔,将黔地苗蛮讨平,以功升授指挥职。至洪武十四年,颍川侯傅友德奉诏征讨云南,调祖从征。将云南平定后,还军贵州。时贵州蛮苗野性时起叛逆,景韶公命祖同镇贵州。旋奉诏征讨蛮苗。蛮苗时归时叛,反复不常。祖连年出兵,将水西、居宗、必登、西堡、沧浪诸蛮洞平悉,威震黔南,以功奉景韶公镇远侯,特授祖镇蛮将军。……痛长子统因国事捐躯,而且乏嗣,乃以祖之次子兴祖承继统嗣。永乐十二年,景韶公毙,主上敕命追赠夏国公除长子嗣侯爵外,荫二庶子指挥爵,故兴祖嗣镇远侯,勇(永)嗣普定卫都指挥佥事;兴宗嗣贵州卫指挥千户。祖仍驻守遵义。”入黔二世祖顾兴宗“世袭贵州卫指挥千户爵,镇守贵阳城。”入黔三世祖顾诚“世袭指挥千户爵”,[3]景泰元年,顾诚“作先锋,导兵进击,连破八十余寨。……又由都匀、三蓝、丰宁剿至青苔堡,四路又破二百余寨,群苗畏威,遂缚其酋以降,苗患乃息,大军凯旋。黄镐奏明圣上,留祖守青苔堡,镇摄苗疆,遂家于斯。” [4]入黔四世祖顾旻平定苗乱,在香炉山设立指挥所,顾氏由此开始世居香炉山,“世袭指挥千户爵”。明景泰年间,“时有耙猪者聚党数万,攻陷独山、都匀,分遣四出,又有韦同烈趁势起于截洞,蹂躏清(平,今凯里炉山)麻(哈,今麻江)。英宗三年夏四月,平蛮将军方瑛率川湘滇黔四省之兵歼灭耙猪,檄祖(指顾旻)会剿清麻二属。同烈战败,退踞香炉山。負隅固守。祖献计云:香炉山高插云端,贼守咽喉,我兵马攻不着,上不能到,求战不得,惟四面驻,围困自破。方瑛纳之,围月余,贼果饿囗,祖缚同烈械送京师,协从尽降。方瑛云:香炉山四面峭壁,乃天然之险,为清(平)凯(里)之保障,得香炉山而清凯在握。故历来巨匪动辄先行窥踞,乃条奏命祖移镇香炉山,弹镇苗族,免生逆叛。祖观音洞下创建营房,设立指挥部,遂家于斯。吾族世居香炉山者由祖始焉。” [5]另据碑文记载:明英宗三年,顾旻“受命移镇香炉山,并遂家于斯。” 《明武毅将军千户指挥顾公讳旻之墓》刊于1988年,碑现立于凯里市万潮镇青棡坳。
顾氏自明洪武开疆驻镇贵州,至四世祖顾旻移镇香炉山,到明末顾承勋共九代,“支庶无稽,自承勋公以下始载支庶,吾族分为四大房自此始也。窃炉山为吾顾氏发迹之地,自入黔四世祖旻公奉敕镇守,遂于观音洞下面建筑营房,设立指挥部,聚戚族而居,有惧匪者往上依之,人烟增至二百余户,当时严一热闹山城。”“明末之乱,赖祖承勋公保全,未遭兵燹,迄清雍正乾隆两次混乱,亦旋乱旋治,历明及清,我祖在上,共居九代,至廷字派之时,阀阅出仕,花萼争辉,钦赐五桂齐芳匾额,焕然盛族矣。惟咸丰乙卯之乱,责守无人,山为贼破,屋宇悉毁,迨同治之末,世道肃清,所遗基址即成荒墟,而后人不复再居其上。”
综上所述,顾氏其入黔一世祖是顾絙,任指挥来黔,驻守遵义,被追封为镇蛮将军,死后葬于遵义;二世祖顾兴宗,世袭千户指挥,驻守贵阳,被追封为武威将军,死后葬于贵阳;三世祖顾诚,世袭千户指挥,驻守都匀,被追封为昭勇将军,死后葬于都匀青苔堡;四世祖顾旻,世袭千户指挥,驻守香炉山,被追封为武毅将军,死后葬于凯里万潮镇青棡坳;五世祖顾良相,世袭千户指挥,驻守香炉山,被追封为广威将军,死后葬于凯里开怀;六世祖顾囗(左马右居),世袭千户指挥,驻守香炉山,被追封为武略将军,死后葬于凯里虎庄;七世祖顾德政,世袭千户指挥,驻守香炉山,被追封为振武将军,死后葬于凯里鸭塘香鸡潭;八世祖顾承勋,世袭千户指挥,驻守香炉山,被追封为平蛮将军,死后葬于凯里龙塘对门坡,1976年3月迁至鸭塘香鸡潭。 道光《清平县志》记载了顾氏先祖的墓葬地点,姓名即墓葬地与《顾氏族谱》略有出入。顾絙(《清平县志》记载为顾恒)墓在遵义,顾兴宗墓在图云关,顾诚墓在图云关,顾旻墓在老董,顾良相墓在开怀,顾囗(左马右君)墓在虎庄,顾德政墓在上鸡滩。详见彭泰楠纂修:(道光)《清平县志》卷一《塚墓》,第152—153页。到八世祖顾承勋时,已是明清鼎革之际,“清帝定鼎,祖乃解甲下山,封以土府之职不受,退耕终老。”
由上述所载可知,明代顾氏共有八世担任过指挥官职,从镇守遵义到贵阳,再到都匀,于四世祖时移镇香炉山,并定居下来,由此完成从屯军到定居的过程。
(二)顾良相军事失利及其潜入苗疆
自入黔一世祖顾絙任指挥以来,其后均为世袭千户指挥,从四世祖顾旻镇守香炉山开始,顾氏始定居香炉山。顾旻成为凯里顾氏始祖,镇守香炉山,建筑营房,设立指挥部,“聚戚族而居”,由此,“人烟增至二百余户,当时俨然一热闹山城。”
顾氏宗族后来发生分衍,有一支进入黔东南苗疆地区,即袭爵指挥千户的顾兴宗支系,时间是在兴宗孙入黔四世祖顾旻之时。顾氏移镇香炉山,其子良相承袭父职“千户指挥”。
在明孝宗派大军进剿苗疆时,顾良相作明军向导,不忍屠戮无辜,数万苗民赖他而免遭烧杀。到明孝宗时,“时蛮苗富架、长脚等反,自称都顺王,连陷独山、都匀各处。孝宗七年,镇远侯顾溥奉诏为平蛮将军,充任总兵官,率兵八万来黔,会同贵州巡抚、都御使邓廷瓒及兵备副使吴倬分路围剿。溥至清平,祖绾指挥印进营缴云:世承先德,嗣此卑官,有名无实,无事亏克斗粮,有事檄先征剿,祈兄销此苦差,沐恩非浅。溥不准,代咨巡抚,饬清平县历年照例给粮,并檄作乡导,引先锋官向麻哈小径征剿,克期会兵都匀。至枧腰寨,祖禀云:此地均系熟苗。先锋官云:既是熟苗,赐尔黄旗一面,凡是熟苗,插旗识之。祖得旗,遍插由枧腰寨、老虎苗、干塘、白午、舟溪、青杠林、前郎、璊硐坝构一带,以故数处之苗民均免剿戮,救活命数万。及回兵至近家河,有苗发矢中先锋前旌。先锋官怒云:尔言熟苗,何故放箭杀?欲绑祖斩。祖禀云:俟卑职问之。遂单骑进寨,责诸苗曰:我救尔等活命,何故放箭害我?军官震怒,我死尔众寨之命不保矣。众苗大惧,同绑放箭者齐跪军前,诉说因射飞鸟误中前旌,即将放箭者斩之而释,于是大军悉会都匀、富架,父子束手受诛,各处悉平。廷瓒与溥会奏,将都匀改设流官,置一府二州三县,授从征将士土府、土司职爵,世守各地。”
《炉山顾氏族谱》卷二《五世祖良相公事迹传》,民国二十八年刻本。另外,后修的顾氏各族谱中有顾良相相关传略的,均有记载。
正是基于众苗寨“数处之苗民均免剿戮,救活命数万”,故苗民对良相尤为崇敬,一直持续至今,“每年春秋二祭,视腰寨人担柴、老虎苗人荷鱼前助祭。虽沧海桑田,历年六百有奇,尚不忘保全活命之恩”。
(三)“亦汉亦苗”
由于顾良相参与到吴姓和蒙姓土司间的纷争之中,因“私自出兵,惧上峰究罪”,被迫潜逃。据《族谱》记载:“后麻哈吴司与蒙司兴兵构怨。祖与吴司婚婣姻家,劝和罢兵,蒙司不允。祖以兵助吴司,将伊攻败。蒙司挟忿伏兵苦李井,祖不防,回至苦李井,伏兵突起截杀,兵死甚多。祖因私自出兵,惧上峰究罪,故埋名隐姓,逃潜开怀,装为土人,另安家立业,是以传开怀支、凯棠支,均以公为始祖焉。祖埋名去后,六世祖呈报病卒”,被迫潜入苗疆,并叫儿子造了一座假坟,谎称自己已死,以掩人耳目。另据墓碑记载,顾良相“因军事失误,惧上究罪,故埋名隐姓,潜逃开怀,取用苗名邦迪,另安家立业”。
顾良相潜入苗疆后,隐姓埋名,采用苗名“邦迪”或“邦丢”(意为傍靠苗族居住的汉人),游走于凯里乡间苗寨,这一带属贵州、四川和湖广三省交界处,以阉猪为业,在党果结识杨阿首。杨阿首的苗名告首,也是汉人,因避祸以补锅为业,娶文姓苗女阿榴,成为赘婿。杨阿首又促成顾良相娶其妻妹阿妯,这样杨阿首、顾良相既是连襟,又是患难之交,遂立言:“开怀杨、顾二姓子孙不得开亲(婚配)”,并刻碑立于寨中。
顾良相娶苗女文氏后,采用父子连名,他的四个苗族儿子的苗名中也都有一个“邦”音:长雄邦、次松邦、三优邦、四佼邦。因担心被朝廷追责,其子女分别迁徙各地。长子雄邦迁居凯棠(今凯里市凯棠乡),次子松邦留居开怀,三子优邦迁居丹寨(今丹寨县杨武乡),四子佼邦迁居排羊(今台江县排羊乡)。由此,顾氏由汉而成为苗,并演化为四支,子孙繁衍,成为苗疆中顾氏苗族大姓。苗族父子连名是逆连,即从下而上数,从自己开始,上溯至最早的一代止。据名叫燕宝的顾氏苗族后裔追述,从他數至顾良相,共传了15代。分别是:
燕宝——宝熊——熊养——养略——略绍——绍荣——荣卡——卡金——金留——留香——香鼎——鼎熊——熊邦——邦迪(顾良相)
15代均为双名,代代相传,下一代名的尾音,成为上一代名的首音,从目前健在的燕宝,依次上连,直至明孝宗时的邦迪(顾良相),一以贯之,无一例外。
在今贵州凯里市开怀街道,顾良相的墓碑记载了其亦苗亦汉的故事。据明代贵州指挥千户、广威将军顾良相的墓碑记载:我祖良相公,原籍江南华亭县朱氏巷,乃入黔始祖夏国公、镇远侯顾成六世孙,即入黔一世祖授指挥职、敕赠镇蛮将军顾絙之五世孙也。承袭千户指挥爵,敕赠广威将军,驻镇香炉山。娶王氏,生六世祖顾囗(左马右居)。明孝宗七八年间,顾良相因“军事失误,惧上究罪,故埋名隐姓,潜逃开怀,取用苗名邦迪,另安家立业,娶苗女文氏,生六世祖雄邦、松邦、优邦、佼邦,是以传今凯棠、开怀、排羊、八寨等四支顾氏苗族。”因此,顾良相墓碑的落款是:“裔孙炉山支、凯裳支、开怀支、八寨支、排羊支奉祀。”四百余年来,顾氏家族滕蔓瓜瓞,树大根深,滔滔江河,源远流长,虽分苗汉,实为一本,民族融合自公始也。近聚合族,勒石立碑,永志不忘焉。另据《顾氏族谱》记载,顾良相先有汉族王氏妻,王氏育有三子:顾骥、顾骐、顾囗(左马右居),其后裔在香炉山形成一支顾氏汉族。五支顾氏,香炉山支出自汉族王氏,其余四支出于苗疆文氏,均奉顾良相为祖,为其血缘子裔。
从上述材料可知,炉山顾氏从顾良相开始演绎了亦汉亦苗的故事,一直延续至今,到1988年时,黔东南州的顾姓已达4万人。[6]现在顾姓的具体人数没有统计,据《贵州凯里顾氏族谱·开怀支谱》记载:顾良相之五子松邦,留居开怀;松邦之子板松,由此衍生你板、牛板、厅板三大房。开怀支谱对开怀支顾氏第六十一世至七十五世各辈男性人数的统计,共有5094人。[7]
二、顾氏宗族的科举之路
(一)科举功名的获取
清代奉行以宗族制度推行孝治的政策,族学是宗族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圣谕十六条》有“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圣谕广训》有“设家塾以课子弟”,均把设立家塾、教育族人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也充分体现了清朝“以孝治天下”的文化追求。在清朝政府的大力倡导下,族学迅速在全国各地包括苗疆地区发展起来。
科甲蝉联是宗族兴衰的关键,科举人才的培养是宗族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顾氏宗族虽然没有具体开办族学的记载,但从有众多科举功名的人中,可以推知,顾氏非常重视其族学建设。《炉山顾氏族谱》没有明朝时期科举功名的具体记载。据《凯里市志》记载,在明朝有5位顾姓人中举,他们分别是嘉靖壬子科顾尧辅、乙卯科顾尧年和万历癸酉科顾闵、丙子科顾为麟、壬午科顾一麟,估计应该有炉山的顾氏族人,此说有待考证。
顾氏宗族中,尤其是炉山顾氏,很重视族学,积极参加科举取士。如炉山顾天性一支,其父顾承勋,承袭千户指挥,生于明末之季,“手不释卷,驭众有方。”明天启初年,清水江上游发生社会动乱,“革夷、山丙、平寨、报消一带土民四处剽劫,聚众扰乱,烽烟满地,上下游均被波及。”崇祯年间,清水江一带“土司劫掠,作恶如故”,贵州巡抚邹文盛等率大军进剿,调随身卫队助顾承勋的团练,并由其指挥。顾承勋“遂集乡勇分两路围攻,将地方风火扑灭。”战后,被授“提督团练、平蛮将军职”。到了清帝定鼎,顾承勋“乃解甲下山,清封以土府之职”,“不受,退耕终老”。[8]官方文献《清平县志》也记载了顾承勋“袭指挥晋广威将军”之事。[9]在顾天性的4个儿子中,次子顾慜是贡生,授修职佐郎。三子顾懿“钦崇师道,轻财仗义,耕读传家,教子成名”。四子顾惠,贡生,授贵阳府教授,“为人忠信明决,常调公局判案,片言可折,狱人咸以循吏看之。钦赐‘五桂齐芳匾,竖于清平城,钦以大宾宴,例赠文林郎。”
(二)科举士绅群体的形成
据《炉山顾氏族谱》统计,清代的十代顾氏族人中有文武庠生145人;清廪生40人;清贡生24人;清监生26人;清文武举人、拔贡、进士17人,其中进士1人,解元1人,举人13人,经魁1人,共计有科举功名的人有251人。其功名分类详见下表。
清代顾氏宗族科第功名一览表
序号入黔世系文武庠生廪生贡生监生举人进士小计备注
19代415210代333110311代8642424412代25658246513代24753140614代223434137715代28328445816代711110917代155201018代9514小计145402426151251
资料来源:根据《炉山顾氏族谱》之《清朝文武庠生表》《清朝廪生表》《清朝贡生表》《清朝监生表》《文武举人拔贡进士表》以及世系整理而成。
《炉山顾氏族谱》中没有明代科举功名的记载,但到了清代,则有详细记录。从上表统计可知,顾氏从第9代开始有科举功名的族人,共有5名,分别是文武庠生4人,廪生1人。其中顾天性的4个儿子中,次子顾慜、四子顾惠,均有贡生功名。到第10代,顾氏族人中取得功名的人在逐渐增多,达到10人。第11代有24人。从第12代开始,有科举功名的族人则明显增加。第12代有46人,是顾氏族人中科举功名最多的一辈人。
顾氏宗族在第12代至15代4代宗族中所产生的生员以上有功名的族人中,分别有46、40、37、45人,共计168人,占总数的67%,是顾氏最辉煌的时期;在第14代族人顾衷成为顾氏宗族唯一有记载的进士。从16代开始,取得科举功名的人数呈现断崖式下滑,第16代仅有10人。第17、18代分别有20和14名族人有功名身份。另外,《炉山顾氏族谱》还显示顾氏族人在清代还有入仕者40人,有九代忠臣者18人。从上表可知,在顾氏的举人进士中,出仕的级别也不高,多是知县一级的官员。
三、顾氏宗族转型后的影响
由于顾氏宗族对于科举十分重视,到了清雍正年间,炉山顾氏家族开始成为科举世家,在培养顾氏家族精英的同时也造就一批社会精英。
清代顾氏举人进士名录
姓名入黔世系年号科名公元功名仕宦情况《清平县志》记载《凯里市志》记载
顾廷玑11雍正癸卯恩科1723举人修文县教谕,二房官修文县教谕雍正癸卯
顾廷璠11雍正癸卯恩科1723举人直隶唐山县知事,二房官唐山县知县雍正癸卯
顾廷珩11乾隆庚午1750举人河南平西县知县,五房有载乾隆庚午
顾 瀛12乾隆丁卯1747举人广西盐正县盐大使,罗阳县知县,五房,1723~1803官广东盐大使盐大使
顾维亮13嘉庆丁卯1807举人桐梓县教谕,1764~1832,顾衷之父,五房官桐梓县教谕
顾 衷14咸丰辛亥1851举人顾 衷14同治壬戌1862进士甘肃中卫县知县,鼓浪县知县,1814~1884,五房古浪县知县
顾 锋14嘉庆庚午1810武举五房,1782~1851有载嘉庆庚午
顾 炜14道光庚子1840武举贵州凯里營把总,三房无仕宦记载
顾世均15道光庚子1840武举贵阳营千总,五房,?~1855顾世卿15道光癸卯1843武举永安协盘江镇汛部厅,五房,?~1874盘江汛千总
顾世官15道光癸卯1843武举贵州古州镇中营游府,五房凯里营把总
顾廷瓒11雍正乙卯1735举人江南三山司巡检,福建长汀县知县,二房无载
顾 湘12乾隆丙子1756举人都匀府学正,三房无载
顾炳正14道光丙午1846武解元贵阳营守府,四房,1857年在南京阵亡无载
顾世鳌15咸丰乙卯1855经魁贵州棒柞营都司,1829~1865,三房无载
资料来源:根据《炉山顾氏族谱》之《文武举人拔贡进士表》《世系》以及《凯里市志》之《明清时期清平县籍进士举人名录》整理而成。[11]
顾氏族人尤其是香炉山支对教育相当重视,对文化教育以及科举的不懈追求,产生了众多的知识精英。入黔八世祖顾承勋有5个儿子,长子天位(夭亡),次子天性、三子天命、四子天爵、五子天禄,今天的贵州凯里顾氏香炉山支系由此演分4支,“自承勋公以下始载支庶,吾支分为四大房,自此始也。”[12]
二房顾天性支。九世祖顾天性,顾承勋次子,诰授文林郎。十世祖顾慜,顾天性次子,清贡生,诰授修职佐郎;顾惠,顾天性四子,贡生,授贵阳府教授,“为人忠信明决,常调公局判案,片言可折,狱人咸以循吏看之。钦赐‘五桂齐芳匾,竖于清平城,钦以大宾宴,例赠文林郎。”在十一世祖中,顾惠的5个儿子均有科举功名,长子顾廷玑,清举人,修文县训导,例赠文林郎,死后葬于修文;次子顾廷璠,清举人,直隶唐山县知县,例赠文林郎,葬于修文;三子顾廷瑶,清廪生,待赠修职佐郎;四子顾廷瓒,字錫侯,清贡生,江南三山司巡检,例赠登仕郎;五子顾廷珣,清贡生,例赠修职佐郎。十二世祖顾渊,廷玑长子,清文庠生;顾绒,廷玑次子,清马螺司巡检;顾溥,廷璠次子,署铜梁县巡检;顾治,廷璠三子,清监生,捐从九品衔;顾汝,廷璠四子,清监生;顾湜,号三阳,廷瓒长子,清拔贡,四川试州州判;顾涛,字巨源,廷瓒次子,清贡生,待赠修职郎;顾藻,字采渊,廷瓒三子,清庠生;顾法,廷珣长子,清庠生;顾澍,廷珣三子,清庠生。十三世祖顾宗梓(1770—1838),号楚材,字秀园,涛长子,清贡生,例赠修职佐郎;顾宗栋,藻长子,清贡生;顾樗,藻次子,清廪生。十四世祖顾近光(1808—1857),宗梓次子,清代贡生;顾錫光(1812—1890),宗梓三子,清文庠生,“以忠信处世,勤俭持家,尽孝悌于家庭,传诗书于后世,倡修家乘,振理族纲,任阁族长,监视修造宗祠,为全族敬仰。” [10]
三房顾天命支。九世祖顾天命,顾承勋三子,清国学生,“性敏捷,究心经史,肄业儒学,诗礼传家,忠信接物,越数世子孙而书香不坠”。十世祖顾懿“钦崇师道,轻财仗义,耕读传家,教子成名”。十一世祖顾廷链,懿三子,清监生。十二世祖顾洲,顾廷链长子,清监生;顾渤(1757—1836),顾廷链次子,清国子监加州判衔。十三世祖顾宗元(1785—1830),顾渤长子,清文庠生,“幼读诗书,二八游泮”。十四世祖顾炳(1807—1860),顾宗元次子,清代监生。十五世祖顾世澄(1827—1849),顾炳长子,“酷嗜诗书,文气清朗”,后于胡氏祖母后“岳家舌耕,常往凯月课,屡获特等”,被岳父“荐于凯署授教,兼充幕客”,可惜英年早逝,“诗礼复荷,陶镕报国文章,空嗟草庐,志未逮而身先丧”;顾世元(1865—1908),“勤耕教读”,甚至顾世朝的原配徐氏(1863—?)“能识诗书”。[13]
四房顾天爵支。顾天爵,承勋四子,清代文庠,“励志经史,文列文庠,勤俭持家,教子孝悌”。其后裔相对中科举的较少。入黔十六世祖顾扶基(1880—1934),四房,号佐臣,世名长子,《炉山顾氏族谱》主撰人,“清朝末期任和安团团总,民国成立后,任地二区区长。复修香炉山门洞,重建宗祠,振理族纲,述修宗谱,为乡族所钦仰焉。”顾隆基(1872—1942),四房,号荣昌,世兴长子,“以贸易营生,白手起家”,“重修宗祠,为全族信仰”。[14]
五房顾天禄支。获取功名的顾氏族人不少,比如入黔十世祖顾宪,号斌如,天禄之子,清代岁进士。十一世如顾廷珩,号楚奇,顾宪长子,清代岁进士,乾隆庚午科中试第十三名举人,任河南平西县知县;顾廷玫,号文华,顾宪次子,清代监生。十二世如顾瀛(1723—1803),号凌仙,字云帆,廷珩三子,清增生,乾隆丁卯乡试第七名举人,官广西盐正县盐大使;顾河,廷珩五子,清增生,候选主簿。十三世如顾维毅(1747—1810),号远斋,瀛长子,清代庠生;顾维棋(1751—1813),号寿斋,瀛次子,清代岁进士,乾隆庚子科中二十七名举人,“笔力畅沛,文势渊涵,每作文不袭人牙慧语,必出自心而后用之。”顾维新(1755—1822),号茂斋,瀛三子,清代武庠生;顾维慧(1761—1801),号智斋,瀛四子,清代庠生,参加童试时,因“文情秀雅,笔力充沛”被考官赏识;顾维亮(1764—1832),河长子,清嘉庆丁卯科举人,署桐梓教谕。顾维文,河次子,清代文庠生。十四世如顾衷(1814—1884),号子和,又号炉村,维亮之子,中清道光癸卯科副榜、辛亥科拔贡,清咸丰乙卯科举人,同治元年壬午科进士三甲102名,成为顾氏唯一的进士。据族谱记载:“特好诗书,出行街上,目不斜视;及游庠后,越愤苦修,奋志功名,遂食饩。开拔中试后,会点进士。”[15]
四、余论
检视民国年间和当代编纂的《顾氏族谱》中,有科举功名的主要是炉山支顾氏族人,其他进入苗疆的顾氏后裔没有检索到。当然,顾氏族人中也有部分族人读书和从教的记载,比如顾氏开怀支十六世祖王马(?—1950),开怀支厅板房支,“幼读私塾,始经商,后从教。学识渊博,通律法,能言善辩,豪门争聘而不就,甘守清贫任教。” [16]十五世祖五哨,吾雄分支,毕业都匀学府秀才。十六世祖九碾(1866—1922),汉名顾明基,年幼時家境困难,因勤学好问以及聪明过人,被私塾先生免费收为学生,学习成绩突出,后考取秀才。1890年开始其从教生涯,有许多学生成为凯棠地区清末和民国时期教育工作的骨干,是清末民初开拓凯棠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三子勇九(1909—?)曾作过私塾先生。[17]
通过接受教育、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取功名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这种梦想“促使少数民族地区民众对清王朝及中原主体文化——儒家文化的认同,从而加速了清水江流域的‘王化和‘内地化进程,增强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地方社会的进步。” [18]而对科举的向往使人往往做出违背祖制的事,凯棠支顾氏族人有为参加科举考试而改姓的事,如十三世祖麻令和丢所分别改叫唐成举、周在瑚。[19]正因为有顾氏族人对教育和科举的重视,从而推动了清水江流域教育的普及与发展,以至于距离凯里不远的麻哈(今麻江县)在清末出现科考状元——夏同龢。一大批受教育的顾氏族人走出大山、走向社会,成为领导干部,甚至走上正部级领导岗位,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
参考文献:
[1] 谷苞.在中国历史上为数众多的汉人融合于少数民族[C]//费孝通.中华民族研究新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81.
[2] (清)徐家干.苗疆闻见录[Z].贵州府县志辑(第19册).
[3] 炉山顾氏族谱(卷二) [Z].民国二十八年刻本,1939:43.
[4] 炉山顾氏族谱(卷二) “五世祖良相公事迹传” [Z].民国二十八年刻本,1939.
[5] 顾永昌.凯里顾氏溯源[Z].内部印刷本,2009.
[6] 李保中.我州有四万苗汉系顾成后裔[N].黔东南报,1988-11-28.
[7] 贵州省凯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凯里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935.
[8] 贵州凯里顾氏族谱编修委员会.贵州凯里顾氏族谱·香炉山支谱[Z].内部印刷本,2010:8.
[9] 彭泰楠.道光《清平县志》卷一[Z].
[10] 贵州凯里顾氏族譜编修委员会.贵州凯里顾氏族谱·香炉山支谱[Z].内部印刷本,2010:83.
[11] 贵州省凯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凯里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934.
[12] 贵州凯里顾氏族谱编修委员会.贵州凯里顾氏族谱·香炉山支谱[Z].内部印刷本,2010:9.
[13] 贵州凯里顾氏族谱编修委员会.贵州凯里顾氏族谱·香炉山支谱[Z].内部印刷本,2010:28.
[14] 贵州凯里顾氏族谱编修委员会.贵州凯里顾氏族谱·香炉山支谱[Z].内部印刷本,2010: 83.
[15] 贵州凯里顾氏族谱·香炉山支谱[Z].内部印刷本,2010:202.
[16] 贵州凯里顾氏族谱·香炉山支谱[Z].内部印刷本,2010:276.
[17] 贵州凯里顾氏族谱·凯棠支谱[Z].内部印刷本,2012:69.
[18] 蔡敏,李斌.清代清水江流域村落的兴学活动——以天柱地坌为中心[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9] 贵州凯里顾氏族谱·凯棠支谱[Z].内部印刷本,2012:593.
(责任编辑:赵广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