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9-10 08:54梁吉平杨艺
教育文化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方言留学生贵州

梁吉平 杨艺

摘 要: 通过汉语听说读写等各种课型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在教學中针对性地运用贵州特色地域文化,探索贵州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使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了解贵州文化,并促进贵州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 贵州;地域文化;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127;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615(2018)06-0019-06

DOI:10.15958/j.cnki.jywhlt.2018.06.004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各国掀起一股汉语热潮流,海内外大量学习者来到中国各地学习汉语,也有大量留学生来到贵州高校学习汉语知识,贵州对外汉语教育事业在新形势下获得了新的发展动力。“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教学本身就应包含运用目的语成功地进行交际所需的文化内容。”[1]语言是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既受文化影响,又能促进文化传播,目前贵州对外汉语教学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及研究还比较欠缺。

留学生语言学习和生活与所在地地域文化知识密切相关。在对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如何在课堂上恰当合理地运用地域文化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关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地域文化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仅有部分学者在具体分析地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部分具有针对性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关于贵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研究,吴秀菊(2016)在分析贵州地域文化优势基础上,分别从地域性教材编写及教师文化素养等方面提出了运用贵州地域文化的方法,[2]对于贵州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从贵州对外汉语教学出发,详细分析在不同课程类型中运用贵州地域文化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贵州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的同时,丰富对外汉语教学资源,拉近语言和文化的距离,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目标。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贵州地域文化,加深留学生对贵州的友好感情,助推贵州文化对外传播及交流。

一、在贵州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地域文化的意义

在贵州对外汉语教学中,以地域文化作为语言学习的媒介和突破口,对留学生学习和地区发展都意义重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贵州文化,减少文化冲突。留学生来到陌生环境学习汉语,他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观念难免会与新环境格格不入。久而久之多会出现孤独困惑、情感失调和情绪波动较大的现象。留学生适应新环境新生活需要一定时间,在适应期间的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等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冲突[3],严重时甚至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影响留学生心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贵州地域文化的知识,使留学生理解文化差异,从而减少误解。

第二,增加留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汉语学习。汉语学习具有一定难度,课堂教学如果都是语言知识的灌输,留学生学起来无趣,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学业任务。对外汉语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地加入贵州地域文化,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运用于课堂中,增加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学习过程轻松愉快,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会得到一定增强。

第三,丰富汉语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对外汉语教师按照教材进行语言的技能训练,大多数教学资源来自课本和网上资料,教材编写的内容也并非用贵州举例,忽略了贵州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教师可挖掘整理能够运用于课堂的贵州文化知识,结合各种课堂类型灵活教学。

第四,有利于贵州地域文化的传播,带动贵州经济发展。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贵州地域文化,无形中是为贵州做广告宣传。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贵州当地著名风景,实践课程中让留学生参加青岩古镇一日游等文化体验活动,在参观时,具有贵州特色的饮食、商品、民俗等自然也成为留学生关注的焦点。留学生拍照留念,买礼物送亲朋好友,与友人交谈时都会推广贵州文化,各国留学生成为贵州地域文化的有力传播者,进一步宣传了贵州旅游文化,乃至推动贵州经济发展。

二、对外汉语视角下的贵州地域文化资源

贵州文化的地域色彩浓厚,特色显著。其文化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如果将贵州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融合,在内容选择上要注意三点:(1)具有典型地域特色;(2)注重实用性,实用性越高,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越大;(3)注意适度性,不能超出留学生可接受的范围。[4]本文以以上三原则为指导,尝试精选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各类贵州地域文化资源。

(一)方言文化

贵州方言是贵州地域文化最显著的载体之一。留学生在贵州学习汉语普通话,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地同学或老师说话可能会较多使用贵阳方言。因此,在课堂教学时,对于经常出现的词语或口头语适当提点一下,如在讲解新词语时,可以顺便对比分析在普通话和方言中音同词不同的语例,学生不清楚其中差别,容易得到错误信息并造成诸多误会。

在教学中用具体例子进行贵阳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分析,以便留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交流。在普通话中,“父亲”亲属称呼常为“爸爸”,而在贵州方言中则变成了“老者”,留学生会把当地学生说话时带有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字面意思联系,导致语用冲突误解,例如,“打脚”一词,是鞋子不适而伤脚,并非字面意思。贵州方言与普通话相近,但是语音、词汇及语法上还是有不少明显差异的,教师可以采取比较法,适当提示讲解,教学对比鲜明,学生也易于记忆。

笔者曾对15名泰国留学生作过口头问卷调查,他们均对贵州方言有浓厚兴趣,生活中常会有意识地模仿当地人说话,刻意练习一两句方言,尤其乐于学习实用有趣的常用方言。对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学好普通话是首要任务,而对于在贵州留学,基本交流没问题的留学生来说,适当讲解方言知识则有利于他们日常交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方言对汉语学习会造成负面影响,教师要尽量减少留学生方言的负迁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运用方言文化,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掌握贵州方言,而是以普通话为主,体会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差异,了解文化的多样性。

(二)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可以反映当地人生活方式,是一个地区的重要地域特征。贵州有许多独具地域风味的美食,针对泰国、老挝及柬埔寨等东南亚地区的留学生,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介绍饮食文化。

贵州人长期形成的饮食习惯是以“辣”为主,口味偏爱酸辣与香辣,特别是酸辣。贵州和东南亚地区饮食文化有些相似,一日三餐以米饭为主,口味偏酸辣,比较注重营养搭配。不同之处是贵州人以猪肉、蔬菜为主食,部分菜肴有苦味,如苦瓜、苦笋、带苦味的野菜等;泰国人以海鲜、水果为主食,不喜欢带苦味的食物。贵州饮食文化还包含茶文化和酒文化,贵州地处高原,年降雨量大,地理条件优越,茶和酒种类丰富且产量较高。都匀毛尖、湄潭翠芽和茅台酒远近闻名,制作工艺独特。教师可以开设专题讲座,介绍其制作工艺以及背景故事。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贵州饮食文化,可以向留学生介绍贵州饮食的原料、烹饪方法和口味样式,帮助学生了解贵州饮食的口味及发展进程,有利于留学生适应贵州生活。饮食文化蕴含的汉语知识非常多,例如,食材、烹饪工具、饮食动作、味觉词等,在教学中也可从多角度融合留学生的汉语语言学习。

(三)苗族文化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众多。贵州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形成了浓郁的民族风俗,汉语教学中适当导入民族文化,可以增加学生对汉语课程的兴趣。以贵州人口最多的苗族为例,苗族巧夺天工的服饰、依山而建的吊脚楼、古朴浓郁的习俗都是民族文化的代表。随着时代发展,刺绣和蜡染成为民间工艺品,走向市场,深受外国游客喜爱。还有“苗年”“四月八”“芦笙节”等传统节日的举办,为旅游事业增添了丰富的人文景观。贵州在保护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同时,打造以民族文化为主的“多彩贵州”文化品牌,[5]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认识贵州。

很多留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比较感兴趣,希望去少数民族地区参观旅游。留学生对少数民族了解甚少,少数民族自带的神秘感,也会让留学生好奇不已。少数民族服饰及语言多与汉族相异,民族歌舞、多彩建筑、节日活动多能引起留学生关注。

适当加入民族文化知识,可以让留学生了解贵州少数民族并尊重民族文化,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和发展,对留学生学习汉语也有一定帮助。如苗族传统节日“四月八”,教师可以先讲述节日背后的民俗故事,再将民族文化习俗适时导入。每年四月初八,苗族人盛装歌舞,还表演吹芦笙、舞龙灯等。在介绍贵州当地民族文化知识时,还可以让留学生介绍自己国家的节日,为留学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民族文化体验中对相关文化作一定说明解释,可以提高留学生汉语听说能力。例如,苗族人赛歌时,教师可以适时介绍苗族语言,把唱歌、比赛、演奏、打鼓等相关词语教给学生。活动结束后让同学写一篇观后感,将节日庆典和汉语学习联系起来,谈谈自己置身其中的感受和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旅游文化

贵州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雄伟壮观的黄果树瀑布、灵秀圣洁的梵净山、雄奇险峻的织金洞;贵阳城区具有代表性的甲秀楼、黔灵山公园;近郊的花溪公园、天河潭等,教师可精选旅游风景作为文化讲座,进行旅游文化讲解,让留学生感受贵州魅力,也可为贵州旅游业传播添砖加瓦。

旅行是对所学汉语知识的实战检验,而且大多数泰国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专业,是为提高自己口语能力,今后能够当导游。笔者接触的来贵州留学的15名泰国留学生中,有9名想成为导游。中国每年到泰国旅游的人数逐增,导游成为留学生理想的职业,他们希望能够多学习一些关于旅游方面的汉语。

对外汉语与贵州旅游文化有较多融合契机,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导入旅游文化,甚至将教材内容适度改变实现本土化。例如《中级汉语口语》上册第十三课第一篇课文《你们的西安游是怎么安排的》,教师以此为例改编课文,将西安改编成贵州,在课上宣传贵州旅游之后,结合不同景点融入汉语。从生词、句型和语法穿插贵州旅游文化,比如参观黄果树瀑布时会接触漂流、划船等活动及汉语词汇;参观古镇时,可以将商铺的名字用于汉字学习。当学生在旅游实践参观时,自然会想起所学相关新词,今后也能运用到导游服务行业。

三、贵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课堂教学是主要方式,单一课程类型经常会造成导入不自然和衔接不畅的弊端。目前对外汉语课堂主要课程类型为听力、口语、阅读、写作,課堂教学可以针对性收集贵州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多种模式课型教学相关的案例,加以概括整理,自然合理地融入课堂教学。

(一)听力课导入方言文化

听力课可以提高留学生听力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也是留学生使用汉语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教师要能够把握重点,并对教材的生词和语言点有清晰认识。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放一遍听力原材料,如果学生有不能理解的生词和语法知识,教师要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词语进行解释。其次,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挖掘教材中可以加入语言文化的内容,在学生掌握的基础上采取比较法,分析词汇在普通话和方言中的不同含义,但不能偏向方言,不宜在方言上做过多停留,可以在具体语境中巧妙介绍生活中出现频率较多的方言词汇。例如,在课堂上学生面对教师提问而无法回答时,会说:“对不起,我不知道。”在这句话中,词语“知道”和方言中的“晓得”意思是等同的,贵州方言中则为“我不晓得”。

教师讲解动词“吃”的意思时,提示“吃”在方言中还可以用于“吃烟、吃酒、吃茶”等,使用范围不局限于固体食物。词语“热闹”在方言中常变成异序词“闹热”,但词义并无差异。“你好造孽哦”中的“造孽”一词在普通话中只能做动词,在贵州方言中兼有形容词“可怜”的意思。“二天”是指以后、将来,并非“两天”的意思。如果不分析解释,留学生就无法知道说话人想表达的真实意思。

对外汉语听说课还有很多讲解语言文化的方式,如在课上讲解语音语调时可以顺便比较贵州方言和普通话音调差异,例如,“我喜欢游泳”中“游泳”(yóu yǒng),在贵州方言中“泳”字变为第四声;贵州方言边鼻音不分,“恼火”一词在方言中变成了“老火”,指事情严重,很难处理;同一个词在方言中意思和使用方法不同,例如,买东西询问价格“这个牛奶多少钱”,在贵州方言中通常说“这个牛奶好多钱”,留学生容易误认为这个牛奶需要很多钱才能买到,方言中“好多”通常用于疑问句中,表达多少的意思。例如,“还有多远才到啊?”;“皮”在普通话中是包裹在外面的一层东西或是动植物表面的组织,而在贵州方言中是指动作很慢,做事拖沓,“他这个人,做事情皮得很”。在课堂上比较分析普通话和方言区别,特别提示留学生注意在日常交际中出现频率较多的词汇,有利于留学生日常生活交流,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也强化了普通话教学。

(二)口语课导入饮食文化

教师在口语材料的选择上要留意精选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美食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可以激发他们开口说话的欲望,吸引其注意力。例如,教师讲解丝娃娃时可以用中国的饺子引入话题,与丝娃娃和裹卷进行简单比较。其次,在PPT上展示丝娃娃图片或播放视频,对留学生进行提问,锻炼留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之后介绍名称的由来及其制作方法,引出贵州地方文化。丝娃娃是因为制成之后像是初生的婴儿,所以取名娃娃,“娃娃”一词可以教给学生。在讲述丝娃娃名称及制作方法时,还可教给他们中国饮食文化涉及的动词裹、卷、放等,对词进行解释和造句,锻炼学生思维及口语能力。也可让学生主动介绍自己印象最深的贵州美食,谈论美食更能激发学生发言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在口语课堂上应该扮演对话者的角色,尽量使用规范简单的口头用语与学生交流。教师对教材中出现的某些食物,可以换成贵州特色美食与学生一起讨论,例如,把汤圆换成豆腐圆子,饺子换成安顺裹卷等。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还加入饮食文化介绍,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精选能够融入贵州饮食文化的汉语知识讲解。例如讲解动词“吃”的用法,组成成语吃里扒外、争风吃醋,学生学习到新成语。也可引申到语法知识——量词的运用,例如,一碗饭、一杯水、一瓶酒等,举出相关例子让学生练习。食物味道有酸甜苦辣之分,可以利用贵州特色酸汤鱼来为留学生讲解酸和辣,用糕粑稀饭讲解甜和腻。还可以结合词义,将这些词扩展到新的词汇。例如这个人凶悍且不讲道理可以说她泼辣;形容女生漂亮可爱,可以说甜美;形容心情可以说苦闷等。

(三)阅读课导入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可以反映当地质朴的民风民情。阅读课导入贵州民族文化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运用和间接导入两种。

直接运用是指教师把民族文化素材作为阅读材料。首先,教师在课前准备时,先上网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整合,制作介绍苗族文化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阐述民族文化的篇幅不能过长,语言要简洁明了,符合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在阅读开始之前可以在多媒体上呈现具体信息,例如播放贵州民族文化宣传片或者展示苗族服饰的图片,教师可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课件呈现的内容,激发学生好奇心,再自然地过渡到课程内容中去。教师可规定一个时间,让留学生阅读文章并说出段落大意,培养学生思考并概括课文的能力,再设置细节问题,让学生进行第二次阅读并寻找答案,锻炼学生查找关键信息的能力。学生在接触贵州民族文化的同时能够学习的汉语知识很多,例如,介绍苗族刺绣和蜡染时,教师可讲解文章中出现的新词及新语法。例如,“刺绣”中“刺”指用有尖的东西插入,“绣”为典型的形声字,是指用针将线缝在布上构成图案。把刺绣图案中涉及的词语蝴蝶、鱼、花鸟,还可将一些颜色词教给学生,“苗族人把衣服绣满了花纹”,兼及讲解语法知识“把”字句的运用。教师在阅读教学完成后,可以设置一定数量的课后练习,例如让学生运用新词进行造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填空,判断正误等,巩固所学汉语知识。

间接导入可以在原教材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融入贵州民族文化的内容。以《汉语系列阅读》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过年》一文为例,在对“过年”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导入贵州民族文化的内容,将苗族传统节日“苗年”与“过年”做一个对比讲解,例如,教材第一段讲述大年三十人们准备过年的情景,可适当导入苗族人过苗年的准备情况,苗族的过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只是各地苗族年历时间不同,准备情况也带有地域特征。《过年》的第三段讲述大年三十一家老小团聚的情景,此处也可导入苗族人相聚一堂举办苗年活动,例如打糯米粑、祭祖、跳芦笙、斗牛、赛歌等,既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在对比中导入了贵州地域文化。

在学生阅读过程需要注重自然融入文化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民族文化导入过程不宜全面剖析或过于深入,超出学生接受能力会导致留学生产生疲惫感。对于文中不易理解的词语要及时讲解,保证留学生阅读过程通畅。

(四)写作课导入旅游文化

写作课建立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综合性较强。可以在写作中以记叙文为主要文体导入旅游文化。

首先,教师进行话题导入,提问留学生去过哪些地方旅游,之后教师播放贵州旅游文化的宣传片,提问学生印象深刻的景点有哪些,教师对贵州的旅游文化进行一个大致介绍,然后引入旅游话题。在学生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想象自己去这些景点旅游的画面,再提供写作资料,例如可用多媒体展示梵净山的照片,对其进行简要介绍。在讲述过程中,对于材料中出现的新词进行教学,如爬山、森林、拱桥、动物、千姿百态等,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后,再进行作文格式的讲解。

教师也可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先进行练习,培养学生口语能力。例如,让留学生根据实景图片对黄果树瀑布进行简單描述。然后教师提供范文进行讲解,把范文中的优美词句列举出来,让学生模仿学习,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写作材料,拟定写作计划,模仿范文思路进行文章写作。这样的仿写训练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提升汉语写作水平。

教师还可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以一个导游的视角来介绍自己国家景点,或以贵州的旅游景点为主,编写一段游客和导游的对话,例如:

导游:“您好,我是此次旅行的导游,很高兴能做你们梵净山之旅的向导,希望在我的陪同下你们能玩得开心。”

游客:“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需要带雨衣吗?”

导游:“我们参观的景点都是在山上,比山下还冷,最好穿一件外套,带上雨伞雨衣。”

对话中出现的词汇、景点名称可单独讲解,例如,比……还要……,“贵州比泰国还要冷”,“我比你还要高”,可结合图片进行例句讲解。这样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方便学生练习对话。在作文完成后,教师进行作文修改和点评,可邀请写得比较好的留学生朗读自己的文章。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收集贵州旅游方面的信息,教师也可设置欣赏课,让学生观看贵州旅游文化的影片。留学生对贵州旅游有一定了解,日后组织学生旅游或留学生自行旅行欣赏当地风景名胜,无论对留学生个人深入了解贵州文化,还是推广贵州旅游业传播均有较大益处。

四、对外汉语教师在运用贵州地域文化时应注意的事项

文化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要避免教学中出现教学事故,在运用贵州地域文化时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加强学习文化知识,深入了解贵州地域文化,多阅读关于地域文化的书籍资料。教师运用贵州地域文化要注意分析内容的实用性。

第二,注意与语言教学的契合要自然适时,不可生硬导入。贵州地域文化尽量以不同课程类型呈现,例如,口语课展示饮食文化,民族文化以阅读课形式呈现,茶文化与酒文化可以举办专题讲座等。

第三,如果仅从字面材料讲解文化知识,容易使学生产生无聊厌烦心理,教师要尽量运用直观教学,充分利用PPT、电影、录音、视频等现代教学工具,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贵州地域文化。[6]教师制作课件时衔接要流畅,画面生动美观,可根據文化内容制作不同的呈现效果。课件体现的是教师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状态,对课堂教学和知识梳理帮助较大,能够直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和掌握。

第四,改善教学方法,不断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地域文化。把贴近生活的文化以留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方式讲解,注意难易程度,例句要通俗易懂,提高地域文化的利用率。教师应该多留心多观察留学生动态,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贵州地域文化产生疑惑的地方应尽快解决,保持学生注意力集中。外出实践课程则要做好准备工作,注意学生安全。

参考文献:

[1] 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5:130.

[2] 吴秀菊.贵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6).

[3] 王悦欣,张彤.对外汉语教学中地域文化的导入——以河北为例[J].河北学刊,2011(6).

[4] 胡宁.广西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学探究[J].科教导刊,2014(3).

[5] 王晟伟.建构以辽沈地域文化为特色的对外汉语体验式文化课程体系[J].文教资料,2013(16).

[6] 江晓丽.地域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方言词汇教学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 2013:17.

(责任编辑:涂 艳)

猜你喜欢
方言留学生贵州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贵州制造”的前世今生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
贵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