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楚昕
摘 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跨境人民币交易范围与数量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渐加快,2015年间,我国加入了SDR,人民币国际化再次向前迈出一大步。虽然,人民币国际化为我国带来诸多好处,提高了我国国际间的竞争力,但是,竞争力的增大,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使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随之增大。对此,本文简述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引发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探讨了高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民币 货币国际化 金融风险 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5(c)-057-02
一般来讲,当金融危机发生后,全球经济将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陡增,严重影响了各国的发展。面对此现象,各国政府大多采用货币政策维持经济稳定,取得一定效用的同时,货币公信力不断下降,国际货币多元化受到各国人事重视,国际货币多元化已经成为未来货币的发展趋势。近几年,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越发迅速,带来诸多效益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金融风险,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 货币国际化的概念
货币国际化,主要是指一种货币在超出国界外流通,在国际范围内发挥货币的职能。由货币职能来看,货币国际化,该种货币必然在国际市场上被普遍接受并使用;由货币投资力上来看,国际货币不仅能够在本国范围进行投资,还能够在国际区域展开各种投资,由此可见,货币国家化对国家金融发展的重要性。
2 人民币国际化现状
2.1 人民币对外贸易使用量不断增加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进出口总额不断增长,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4.16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经济在不断发展,跨境人民币贸易总量不断提高,至201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了4.69万亿美元。并且,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数额的增多,我国外向型企业在国际贸易过程中,资金利用率提高,为我国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提高了我国市场活力与竞争力。
2.2 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据份额不断在增大
2014年,为推动我国货币的国际化,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政府采用多项措施,增大了人民币使用范围,并先后与新西兰、瑞士等9个国家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同年12月,我国国际贸易过程中,人民币结算占比提升至2.17%,我国人民币跻身全国五大支付货币。2017年,“一带一路”,欧洲央行增加等值5亿欧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新加坡、俄罗斯等60多个国家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我国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市场占据份额不断增大。
2.3 国际社会压力影响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当人们长期使用国际货币时,极易对该种国际货币产生依赖,即使新的国际货币出现,也很难改变该习惯,可见,货币国际化对社會的影响非常大。当前,人们接受最广的国际货币主要是:美元、欧元,因长期使用美元、欧元等,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该种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很难改变人们的习惯,放弃习惯使用的货币转而使用人民币,影响了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另外,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为预防我国巨龙崛起,美国、欧洲等国家仍或多或少采取措施,干预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抑制了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3 人民币国际化引发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
3.1 缺乏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
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非常重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各个国际资本以合规、不合规等方式由我国流出或流入我国,为我国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一方面,经常项下与资本项下以人民币结算的规模在不断加大,通过两个项下,国际资本在我国跨境流动更加频繁;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尚未实现,在境内外市场上,人民币汇率存在差异,部分国际资本在跨境流动时,为获得更高利益,进行投机套利。问题极易冲击我国金融市场,为我国金融市场带来风险。对此,健全金融监管制度,提高金融监管立构的监管力度,避免金融体系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市场稳定性,推动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
3.2 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
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推动了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样,国际环境波动对货币政策操作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增大了货币政策调控难度,为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经济风险。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深入,人民币逐渐由国内流通状态转向各国流通状态,人民币需求函数越发复杂,削弱了中央银行对人民币供应量的控制能力,货币政策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降低。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货币政策上的独立性逐渐下降,引发金融风险。
3.3 资本大规模流动带来了金融风险
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资本自由流动性不断提高,资本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资本对于利率、汇率敏感性较强,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尤其是国际套利资本、热钱等影响,因国际套利与热钱都是以投机为目的,以求在短期内引发大规模资本流动,进而冲击国际金融市场,使外汇储备、汇率等产生较大波动,继而影响金融市场,产生各种金融风险。
4 人民币国际化金融风险的防范对策
4.1 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水平
面对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在不能制止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应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发展,针对其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水平。首先,中央银行应利用信息技术,对国内人民币、跨境人民币等所有货币供应量进行实时监控,借助现代化电子技术获取人民币流入与流出的准确数据,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提高中央银行调控能力;其次,明确制定不同阶段货币政策的目标,以此推动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稳定发展;最后,在我国中央银行制定并执行货币政策时,应加强与美国、欧盟等国际货币发行国家的央行进行合作,提高对人民币政策的调控,降低金融风险。
4.2 建立风险动态监控预警机制
人民币国际化,国际市场的冲击,增加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对此,为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必须对金融监管提出更高要求。为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影响我国金融稳定性,我国应建立金融风险动态监控预警机制,实时监控我国金融市场,就是发现金融市场潜在风险,防范未然,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具体如下:量化金融指标,将金融风险与金融指標相连,建立动态模型以监控金融风险,设定金融指标上限,金融指标超过上限,意味着金融风险,监控预警机制直接报警,提醒相关人员注意。
近年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分析更加准确、有效、快速,为监控预警机制提供了更有效的依据,衡量金融风险更加准确,降低了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金融风险。在此基础上,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不断提高监管水平与效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提高金融部门跨国监管水平,及时发现金融市场潜在风险并解决,降低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
4.3 建立健全人民币输出与回流机制
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中,为降低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健全人民币输出与回流机制非常重要。一方面,建立并完善人民币输出机制,以内需驱动经济发展,以贸易逆差对外输出人民币,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并且,健全的人民币输出机制,各个外向型企业将更多将人民币作为对外投资的主体,提高我国市场竞争力,降低人民币国际化引发的金融风险,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人民币回流机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大力发展股票、债券等,推动人民币金融市场,推动我国金融发展。
5 结语
总而言之,与西方国家相比,即使我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与金融体系构建仍不完善,直接影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金融风险逐渐增多,其中,缺乏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货币政策调控难度加大,资本大规模流动,是导致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对此,中央银行应提高货币政策调控水平,建立风险动态监控预警机制,建立健全人民币输出与回流机制,以此全面、实时控制金融风险,将金融风险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敏.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及防范[J].特区经济,2016(6).
[2] 陈曦.人民币国际化市场风险的经济防范措施[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27).
[3] 贾腾.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经贸,2015(7).
[4] 毕海霞.警惕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中的风险及防范[J].现代经济探讨,2013(7).
[5] 沈悦,董鹏刚,李善燊.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研究[J].经济纵横,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