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挖掘文言文教学的美育因素

2018-09-10 22:40:56于年池
南北桥 2018年13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文言文教学文言文

于年池

【摘    要】深入挖掘蕴藏在文言文中的审美价值,以此陶冶当代青少年的思想和性情,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应当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  美育因素  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3.113

我们以往在文言文教学中,把高考作为唯一的出发点,围绕着高考要点,串讲为主,诠释与落实字词句,把文质兼美的古诗文肢解得七零八落,蕴含在诗文中的美荡然无存。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摒弃这些陈旧落后的教法,根据学生爱美的特点,深入挖掘文言文中各种美的因素,用美的语言、美的形式传达给学生。

一、感受文体变化之美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言文一直在变化发展中,留下了数量众多的优美诗文,可谓蔚为大观,如同五彩斑斓的明珠,令人目不暇接。

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有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按音乐不同分为风、雅、颂,按艺术手法分赋、比、兴,其中以风为主,“风”即国风,多为民歌,淳朴率真,风格多种多样。其次是楚辞,以屈原为代表,都是文人之作,想象奇特且語言瑰丽,表现形式在《诗经》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散文空前兴盛,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孔、孟、老、庄等都有代表作,风格迥异,但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难以逾越,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汉乐府继承了国风的精髓,从民间汲取营养,形式更多样化。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群星闪耀,中国诗歌进入高峰期。汉赋延续楚辞之风,多用排比铺陈,文辞华丽,恢宏大气。汉赋一变,至魏晋发展为骈文,更注重形式美,俗称“四六文”,《与朱元思书》即是。唐宋的古文运动,上承诸子散文,风格又大变,影响一直到清代的桐城派。至元朝,出现了元杂剧与明清小说,进入虚构的创作。此外,我国的历史著作源远流长,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也都很高,而且写作形式不拘一格,富于变化,如《左传》《史记》都是代表作。

这些各种各样的美的文体,能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当他们接触了这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词,看到它们是那样得多姿多彩,美轮美奂,能不为之震撼吗?如果我们再能加以引导,让他们进入美的境界之中,他们对古诗文也会倍感亲切喜爱。

二、体味古诗文音韵美

古诗文要诵读,这是因为古诗文都讲究音韵美。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楚辞、汉乐府、唐格律诗、宋词、元曲等,都是可以歌唱的。诗词之外,汉赋、骈文也都是句式整齐,气势恢宏,读起来朗朗上口。诸子百家散文、唐宋古文,虽然更注重内容,但对音韵的美也没有忽视。古诗文韵律优美和谐,一字一音,一字一义,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同时汉字还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别,而古人在赋诗作文时又处心积虑的将这些特点加以发挥,形成最美的组合。古诗文的这种音韵之美,最适宜诵读,诵读时音调铿锵、抑扬顿挫。古人作文,整齐之美之外,还注意句式的参差变化,同时大量运用双声、叠韵、排偶、回文、反复、顶真、互文等修辞方式,其声调之美、变化之美、韵律之美让人回味无穷。

三、进入诗文的意境美

所谓的意境,即所描绘的客观景物与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完美地融合,可谓虚实相生、意与境谐、幽远深邃等美学特征。它能激发人的想象与联想,从而进入作者所描述的艺术情境之中,获得美的熏陶以及思想情感上的感染。意境之美多姿多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表现的是雄壮之美;“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表现的是优美之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表现的是恬淡之美……其实,古诗文的意境美,不仅仅体现在句子上,也体现在整体的诗文中。

讲授古诗文时,教师如果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积累,进入这种美的意境之中,必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因而流连忘返,在和谐的审美愉悦中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

四、融入诗文的情感之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我们学习古诗文,就是要通过文字的理解,进入到诗文中作者的所抒发的情感之中,体味文中主人公的情感。古诗文作品中,都倾注了作者内心真实的情感,有欢乐之情、忧伤之情、愤怒之情、喜悦之情、思念之情等等,或者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情操、优雅的情趣,或者表达自己宽广胸襟、浩然正气、远大的志向。这些美好的情感,代表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情感取向,直至今天,亦可触及现代人的心底,仍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在学习古诗文时,既要带领学生进入诗文的情感世界,与其共悲喜,共欢乐,更要结合课文的学习,把作者、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写作的背景以及写作的缘起等加以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美好情感产生原委,在想象与联想中,更深且地感受情感之美。关键是教师首先要感动,然后再传达给学生。

五、品味诗文中的人格美

伟大而崇高的人格,能够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情操得以陶冶,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受到情感的净化与洗礼。在古诗文中,表现这种崇高伟大人格的作品很多,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审美教育、思想教育的源泉。如蔺相如先国家后私仇的深明大义与完璧归赵的智勇兼备,廉颇的知错必改忠诚信义,信陵君的居高位而能礼贤下士顾全大局,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等等。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体现人格美的诗文材料,让学生感受这种人格美,品味这种人格美,对于健全自己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有了这种品味,他将来就不会仅是具有科学知识缺乏人文素养的工具。

古诗文中还有很多美的要素值得我们深入挖掘,以此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如思想之美、自然之美、语言之美、结构之美等等,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探讨研究,与学生实际联系起来,找到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审美情感的关键点。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只有抓住这些美的要素,运用美的方式方法传递给学生,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2]汤川秀树著,周林东译.《创造力与直觉》.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3]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文言文教学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7:09:09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39:40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