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德育是尤其重要的一部分,要提高小学德育教学质量,需要班主任提高对德育的重视程度,班主任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德育理念,让小学德育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教学中来,并将课堂上获得的德育成果充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实现学生全面的素质发展。
关键词:小学德育;班主任;激励策略
作者简介:龚妙娥,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圆玄小学教师。(广东 广州 510800)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9-0128-02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小学德育的改革成了新课标要求的教育改革内容之一。提高课堂教育的有效性,将德育教学成果较好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新时代德育的新目标。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改革,不仅仅是要改变学生德育的根本目标,也是对小学班主任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探索。
一、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德育一直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通常强调班主任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班主任德育理念的灌输,是一种单向传授、单向接收的学习方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受班主任个人观念的影响极大,且容易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分散其注意力,难以真正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在科技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这种传统德育是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因此,班主任应当转变教育观念,用新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小学德育工作,以新型班主任德育理念指导自己的德育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作为现代化教育背景下的小学班主任,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有效提高班主任德育的实际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1]
从我国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現状来看,当下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仍存在着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依然遵循着“言传身教”的原则,缺乏完善的组织和计划,德育工作的展开多依靠班主任的单方面材料收集,没有建立相应的道德记录和激励制度;第二,工作模式仍相对传统,没有合适的激励策略,无法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获得良好的鼓励,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单向直接的“灌输式”教育限制了学生的发言权,小学生在接受教育时过于被动,缺乏将德育应用到实践中的动力,使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以上三方面的问题,需要教师重视激励制度的建设,让德育教育工作不再是纸上谈兵,以期能够真正影响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二、小学德育工作需要有针对性的激励策略
新时期的小学德育教育理念需要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必须先承认个体的差异性,才能让德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展开。班主任是小学德育中非常重要的指引者,教师绝对不能一成不变地采取同一种教育模式和教育策略。采用激励策略,实际上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加强道德修养的行为动机,鼓励学生做出努力,从而有效地完成德育工作目标。简而言之,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德育激励策略的目标,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激励策略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式,教师应采用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性格的差异性。因此,班主任的激励策略应对表现好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更好的激励,让他们有向上的动力,不会轻易丧失进取心;对表现一般或欠佳的学生要采取鼓励策略,让他们不会轻易失去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激励策略需要一个公正、公平、合理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德育采取一定程度的奖惩制度。为了激发学生自主进行德育学习,为了达到德育工作的目的,无论是对学生采取奖励行为还是惩罚行为,都必须适度,且遵循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在奖惩制度上,班主任应当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不应该简单粗暴地将犯错和表现好的学生简单归类好坏。对于犯错的学生,要让他们认识到错误所在,维护好他们的自尊心。对于班主任而言,德育教育既不能让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更不能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最后,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开展激励策略必须是及时的,一是为了保证激励策略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积极展开德育学习;二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德育的认知,加强学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保证德育工作能更好地进行下去。
三、小学班主任有效实施德育工作的激励策略
对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来说,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激励策略,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德育教学效果。
1. 激励策略需要直击学生的内心情感。德育不同于其他的知识教育,是一种对学生人格塑造与道德观念进行培养的教育工作,是精神层面的教育工作。这就决定了德育的激励策略必须直击学生的心灵,只有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心灵的触动,才能让学生真正对德育深刻印象,以此提高学生对德育学习的重视程度。从实践方面来说,就是需要对德育成果较为优秀的学生做出表彰,使学生产生道德荣誉感和德育认同感,通过鼓励的方式树立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从而积极参与日常学习和活动。例如,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建立“道德模范角”,对乐于助人、道德优秀的学生进行公示表彰。
2. 需要对学生的德育自律性做出激励。德育工作最终需要落到实践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是满足学生自律的要求,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因此,小学班主任应将激励制度看成是最好的自律培养策略,让学生可以在班级内部开展必要的管理工作。通过学生自治、自主建立德育制度等办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例如,可以建立流动小红花、流动红旗等活动,通过学生民主投票,对德育成果优秀的学生做出实质性奖励,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设立自主监督制度,让学生自我监督德育学习,树立学生在德育学习上的竞争意识,逐步使学生对德育工作有理解之情,将德育落实到实处。
3. 应当应用于生活实践。无论是德育还是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将教育成果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展开鼓励策略。例如,在学习乐于助人的德育知识时,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分组互助活动,让学生提高帮助他人的能力,并对在生活中帮助他人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自觉遵守德育要求。[3]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德育的内容必须与现代社会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德育的发展应当与时代发展同步前进。小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需要更符合环境需求的方针和策略,尤其在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提升学习实效性方面,值得每一位小学班主任认真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艳萍,杨光卿.新课改下的激励教育方法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8,(7):173-174.
[2] 李淑菊.激励教育方法在新课改下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42.
[3] 姚中华.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才智,2015,(23):89.
责任编辑 黄 晶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8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