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瑶 于超
摘 要 政治学领域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视角与方法。通过不同的视角进行观察,以不同方法分析,对政治问题解决是有启示性的。本文通过桑玉成先生的理论,以我国乡村的厕所改造为例,分析由于政策过程问题所导致的部分乡村厕所建设中存在的困境,对其原因进行浅析,以期对政策推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 中观视角 政策过程 厕所革命
作者简介:杜瑶,长春大学文学院2013级学生;于超,长春大学2016级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8.236
一、政治学的中观视角
政治一词一旦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或者听及政治一词,就难免发问——什么是政治?每个人可能都有与他人迥异的答案。回答这个问题前,请让我们思考下生活中我们是否曾身处或看见这样的场景,比如,美国总统大选,特朗普上台;叙利亚危机,欧洲难民潮;台湾地区各党派的唇枪舌战,我党召开一系列会议,我国各项政策出台,等等。这些场景你认为是政治吗?它使你关于“什么是政治”的问题有些明了的感觉了吗?就什么是政治桑教授给予了自己的回答——政治是解决秩序问题,是政治资源与权利的合理分配。
面对这样的一门学科我们如何理解、研究它呢?桑教授提出了关于研究政治学的三个层次:
1.政治哲学、政治思想以及价值观方面,即较为宏大叙事方面。比如柏拉图曾提出公平与正义的概念,或者现行社会中自由与民主的概念。人们追求公平正义、民主这样的原则与价值追求,历史为证,譬如,人权运动、女权运动。人们在心中都会树立那样一座高大的丰碑,都会高举那样的火炬,必以此为指导进行选举、协商、游行与集会等具体政治行为,但是人们很难将上述概念完全讲清。
2.在价值确立之后怎样建立一种科学与合理体现价值观的组织与制度,即中观层面的问题。比如,美国确立三权分立、两党制、议会制等的政治制度为实现民主、自由、人权的组织基础与制度保障。就如同房屋要进行装修发挥居住功能一样,在中观层面上就要求不仅要设立合理且科学的制度,而且要运行有效,根据现实时空环境不断调试,使之发挥真正的作用。
3.在组织与制度建构之后,组织中的人怎样理解价值观,并在其指导下如何采取行为,即微观问题。当我国在政治层面提出了“富强”、“脱贫”的价值目标,那么,各级政府,即行政机构便要据此制定相应具体的法规或制度规范并指导各级工作人员实行,进而实现各地区脱贫致富,改善面貌。
在此基础上,桑玉成教授又提出关于政治学研究时中观视角的三种原则性特征:
第一,政治问题有公共性。首先,从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关系来说。政治系统关于政策议程构建,政策问题的确认,政策实施都是需要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产生互动,要有不同利益群体的公共进行参与,比如要有政府、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等的多方政治参与与意见充分表达。其次,政府系统内部要采用民主式管理方式,上级与下级之间要充分信任,发挥民主作风,要使下属有权参与管理与决策,充分尊重、听取、采纳下级意见与建议。
第二,政治问题有妥协性。政治因为具有公共性,整个政策过程要涉及不同的公众群体与不同利益诉求。政策必然涉及两种形态的博弈——政府内部博弈与外部系统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政策的形成也就是具有不同利益的各方相互妥协的结果。
第三,政治问题具有认同性。政治生活中主体具有多元性,政府系统的稳定与持久的运转,必然需要不同群体对其合法性、价值观念、执政及行政方式正确性等要素的确认与支持。认同性是一种动态性的心理状态及受其指导的行为方式,认同性是政策形成与成功实施的基础,甚至是政治统治维持的根基。
二、中观视角的适用领域
桑教授不仅在方法论层面提出了自己见解,而且也提出了如何运用理论——在此方法论的指导下如何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桑教授指出了关于政府与政治中若干体现上述原则且又可供研究的问题域,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中国的组织部式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主要涉及中外选官制度对比,分析我国组织部制度的优劣;解决我国选官制度中法制缺失的问题。
二是我国政府的财政制度。主要涉及我国的财政预算、决算与审计制度。
三是非政权领域的基层民主制度等。主要涉及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我国的非政权领域的有效治理,以及探讨我国乡镇一级推行基层民主制度的可行性。
三、運用中观视角研究政策问题
在上述基础上,笔者引用桑教授的分析视角(中观视角为主,兼有微观视角)与三种原则性特征来浅析我国“乡村振兴——厕所革命”在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所显现的问题,并提出政策过程中的可供参考的一些改进性建议。
(一)政策问题表现形式
自2015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吉林延边时提出“农村也要来场厕所革命”。 已历时3年,“厕所革命”在全国开展,取得明显成效,但有些问题依旧突出。笔者在此列举出公共产品推行——“厕所革命”过程中出现的部分问题:
1.工作过程中,出现“多重标准”的局面,厕改工程标准“被调整”。在推行“厕所革命”的过程中,涉及不同地区应根据不同时空条件因地制宜。但是在同一地区执行过程中出了现标准不一或并不适用的情况。比如,某些拥有下水设施的近城区配置抽水式厕所,而某些区域则是简陋的非抽水的隔断式拼装厕所;而某些并无下水设施或排水条件的安装抽水式厕所。
2.部分村民配合厕改热情不高。部分村民过于保守,在厕所改造过程中因为习惯问题不愿接受厕改;其次,厕改对于居民生活无明显改善,甚至引起困扰,比如,室内厕所反而造成室内空间有限的用户生活更加不便等问题。
3.乡村厕所建设重投入而轻效果,沦为“摆设”。现在,一些欠发达县除部分集镇修建了公共厕所外,其他村几乎没有公共厕所。另外,已修建的乡村公厕多为冲水式,然而由于供水无保障、无专人维护、设施损坏等原因,大多数公厕卫生状况极为恶劣不但没有方便群众、改善环境,反而成为“摆设”。同时,有些地区居民面对推行的新型厕所仅是因为其是不需付费的公共品而接受,有些居民不考虑或者极少考虑怎样使用而使其发挥应有作用,有些居民已将室内厕所挪为他用,甚至出现拆除现象。
(二)政策问题分析与改进
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公共产品的困境,那么,为什么一项有利于社会公众福利改进的政策,利于公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公共产品会面对这样的一种困境呢?笔者将从三个原则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浅析问题。
首先,政策的公共性問题与改进。在构建“厕所革命”这一政策在议程构建时由政治领袖提出政策构想,直接进入正式议程。政府部门对政策目标进行细化使其具有操作性并依据可利用资源进行政策执行,其具有内在创始型特征,表现为缺少利益相关,缺少社会公众在政治议程中的广泛参与与意见的集中表达,以致出现个别地区公共产品供求之间的矛盾。
在政策执行阶段公众在不了解政策目标与政府行为的内容、程度、标准的前提下,部分政策对象对于“厕所革命”呈现出由于“经济人动机”支配的接受行为——不要白不要的情况,更甚出现漠视、抵触情绪。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也使某些地方滥用自由裁量权,使厕改过程中出现亲疏有别等情况。所以,要在公众的利益诉求充分表达的基础上,通过充分讨论,使议程由“关门模式”向“动员模式”转变。 由此,政府部门可以以更加精确、灵活的方式提供公共产品;也可以减少政府行为过程中犯“第三类错误”的几率,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社会公众福利的改进,在真正实现政策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社会对政府的认同感。
其次,政策的认同性问题与改进。笔者认为认同性问题主要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微观角度)集中爆发。
第一,各级地方政府实施主体,尤其是“厕所革命”过程中深入乡村的工作人员作为政策的执行主体,其中包括大量的不同级别的事务类行政首长,其产生的方式是组织部选任制,而非选举制由公民直接或间接投票产生。很大程度上又因其工作方式不当,导致了与社会公众联系不紧密,因此涉及乡村厕改的居民对于各级政府的认同性缺失。这自然引起了社会公众对于既定政策不认同感。而且,如前文所述,政策构建中公共性不足产生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又加深的认同性的降低程度。
第三,执行时出现了“先建后补”及“强制安装”,等现象,加之舆论的放大效应很大程度上损伤了政策认同性。比如,社会公众了解到非同质化公共产品的提供问题时,即相邻地区(如市、县等)所推行的公厕有的是室内抽水式、,有的地区是室外式(虽然这符合当地实际情况)。但是公众不了解其中原因,加之某些非正式信息的导向作用,以至于使公众就会产生一种不公平感,认为这种非平均主义行为伤害了自己的利益。这便又冲击了对于政策认同性,导致了出于便民、益民的公共工程在乡村地区执行中与实际效果上差强人意。
最后,政策的妥协性问题与改进。在乡村厕改政策或环境整治政策执行中,存在一种自上而下的取向,以及官僚作风问题。本应该根据居民意愿或者实际情况而采取不同的与条件相适应的行政行为,但是却出现强制执行、亲疏有别等问题。由于部分民众诉求缺少表达途径,部分官员与工作人员缺少自由裁量权的限制,导致双方矛盾激化,从而使可以提高人们福祉的政策变为损害人们利益、引发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祸端。
在政策执行中,各级政府应善用裁量权,与政策对象积极互动,有效权变的调整政策;关键一步是必须提高社会公众、不同群体在政策过程中的参与度,进而提高其对相关政策的认同性,使公共性、认同性、妥协性形成合力,良性互动,并采用权变式式执行模式推进政策执行。
注释:
桑玉成,复旦大学法学博士,政治学者。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沈峥、刘洪波、张亚雷.中国“厕所革命”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中国环境管理.2018(2). 46.
王绍光.中国社会科学.中国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2006.
参考文献:
[1]http://travel.people.com.cn/n1/2017/1128/c41570-29673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