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有的大学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四八级等考察学生英语能力的标准下,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于今年4月发布。这一举措说明英语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学习生活,对于英语能力评判标准的改进和完善也为大势所趋。
【关键词】四六级考试;反拨效应;等级量表
【作者简介】周雪垚(1997.3- ),女,土家族,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在校本科,研究方向:翻译。
据英国文化委员会的统计,近十年全世界有20亿人在学习英语,有30亿人能使用英语,在中国,截止2005年,英语学习者总人数达到3.5亿,超过美国,英国和加拿大人口数的总和。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对于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课程的要求也在日益增加,和以往传统的以英语为主的教学相比,现在的英语教学注重依托英语来对某一领域上的英语能力进行考察。因此,学习英语的人数将有增不减,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也将更为严苛。也许不久之后,教育部会发布关于测评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的量级表也不是不可能。
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于1987年开始实施,参考人数于20世纪80年代末每年10多万发展至2017年下半年的约900多万。增加人数急剧上升,在足够大的人数背景下,对于四六级的反馈往往比较有说服力,会引发一系列的思考。如,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常常会问,为什么NECCS B类全国一等奖或特等奖可以加分,而CET,IELTS或TOEFL高分却不能;在评优评先的时候是优先选择获CET6 690高分的学生还是获TEM4 优秀的学生等。这些疑问说明在评估英语能力的时候没有一个广泛适用的标准,而今年发布的英语等级量表在普及之后,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此类问题。
1.试卷结构的改进。四六级考试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为改革计分体制和成绩报道方式。自2005年6月起,四六级考试将采用满分为710分的计分体制,成绩报道方式由考试合格书改为成绩报告单,报告单的内容包括单项分和总分等。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四六级加大了在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增加非选择性试题的比例。考卷结构由四部分构成:听力理解(听力对话(15%)+听力短文(20%))、阅读理解(快速阅读(10%)+仔细阅读(25%))、综合测试(完型填空或改错(10%)+短句问答或翻译(5%))和写作测试(15%)。2007年1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四级考试,2007年6月全面实施改革后的六级考试。2015年,对四六级进行改革的前一年,我读大一,刚好为改革前的第一届考生。试卷在听力理解部分做出了重大改变。在听力部分删除了一些老题型——短对话和听写,增加了大家相对陌生的讲座讲话(该题型于托福考试中的lecture相似),并首次出现讲座讲话的听力题每题2分的分值,设有425分的及格线。
2.四六级的反拨效应。任何学科考试的改革都是为了更加完善测评体系,但是不能做到完全的完美。此处我主要站在自身
(大学生)的角度反面讨论四六级考试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反拨效应”这一术语专指在教育领域中测试对教学(包括教和学)的影响或反作用。国外语言学家对反拨效应有以下几种解释:“对于教师和学生有一种自然的推动, 那就是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适合测试的要求,特别是当测试对学生未来非常重要,当测试通过率成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依据时,这种对教学和学习的测试的影响(专指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这种反拨效应的影响有正负两个方面。”CET是一门以测试为主的考试,往往我们在充分备考后考过或是考了高分,常常会有人说:“准备CET6的那段时间是我英语水平的巅峰,”或者:“我从未觉得我英语能力这么高直到我在大三时考过了BEC。”那在本科毕业前的其他时间中(尤其是考后)的英语水平会走下坡路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在考前充分的准备让我高分通过考试后,会有一种懈怠心理。这种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即如果一个行为得以维持,个体环境中一定存在使之得以维持的强化条件。如果不存在这种条件的话,该行为就会自行消退。在这个例子中,强化条件就是“我要通过,我要考高分”的“信念”,而当我们真正达到了预期目标后,这种条件也就自然消失了。
第二,我们在心理其实知道应当学习考试以外的知识,但很多时候总会以两种情况结束,一种是有些人屈服于考试,另一种人是学习考试以内及以外的知识。我们绝不会丢弃考试的大纲,即使它对未来就业不产生积极作用。问题就在于此,“中国学生笔头功夫强,口语就上不了台面”这句“老话”人人皆知,反过来想,要是口语成为CET的必考项,是否情况会有所改善呢?
1.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概念。据教育部网站4.17消息,经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由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发布,且将自2018年6月1日作为国家语委语言文字规范正式实施。《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语言运用为导向,将学习者的英语能力从低到高划分为基础、提高和熟练三个阶段,共设九个等级,对各等级的能力特征进行了全面、清晰、详实的描述。能力总表涵盖了语言能力以及听力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组构能力、语用能力、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等。且语言能力、听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等各自分为九个等级,每一等级都有详细的定位。
2.英语等级量表的必要性。2014年9月,中国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建设”。为此,教育部定下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标准统一、功能多元的現代化外语测评体系,同时推动考试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在引言中,我提出了由于缺乏普适标准而让大学生产生疑惑的问题,并说明我们需要一套标准统一的外语测评体系。《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发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好标准不一导致的评判不一的问题。站在自身(大学生)的视角,我认为这是一套非常完善且在使用之后能很快被大家所接受的测评体系。原因如下:
英语能力等级量表有与之配套的国家英语能力等级考试,使得量表成为一把可供实际丈量的尺子。每一项细分的英语能力还分有九个等级,这可以很大程度上细化每个学生某项能力的级别。与传统的CET, TEM考试不同,一方面他们不把检测口语作为必考项,因此,我们头脑里不容易形成口语等级的框架,就搭建不起从何入手学习口语的基础。另一方面,缺乏量表的传统考试不能让我们进行自我丈量,导致我们无法自我审查及评估。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量表作为测评英语能力,是一种由教育部定下的“规矩”。这个规矩具有覆盖面广、操作性强、标准统一等特点。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和国际交流学院院长何莲珍教授说,“该等级考试标准统一,连贯有序,并且一考多用,减少了重复考试,能满足教学评价、升学、就业等多种需求。”
任何学科教育和考试的不断改革都是为了改善既有的评判标准,如CET,TEM考试,当这些标准适用到我们身上时,要学会克服压力,积极对待反拨效应的负面影响。同时,我们需要一把尺子、更需要一把度量衡统一的尺子来自我审查。明确自己能胜任什么,在何处还有缺陷,在知彼之前先做到知己,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是现在每一个大学生都无法回避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于萍.英语的中国市场[J].三联生活周刊,2005(4).
[2]张忠霞.学英语:被全球“重塑”的全球化产业[J].新华每日电讯,2005.03.19.
[3]何莉娟.关于制定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必要性的思考[J].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