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体育体制现状的思考

2018-09-07 10:37江金丽
求知导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增强体质学说体质

江金丽

“新体育”学说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托马斯·伍德和赫塞林顿提出的体育理论。其中包括“体育是通过身体进行的一種教育活动”,“教育是要发展因教育活动而实现的人类的一切能力”。体育应该包括机体教育、神经肌肉活动教育、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

“体质教育论”是从学习主体应该获得的能力的侧面,把“增强体质”定位为体育课程的目的,其教学内容范围、教学方法体系必然要以能否“增强体质”(主体的能力侧面)为标尺。

一、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

对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家长学生来说,体育十分重要。例如,北京有中考体育,将体育纳入了考核的范围,这对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有一定要求,迫使家长和学生对体育项目重视,单单为了能够好好升学,这的确掺杂着一种功利主义,但最起码能将孩子的体质健康水平提升,并且可能在这种契机下,接触某项运动之后喜欢上该项目。在一线城市,大众对体育健康重视程度更高,体育健康观也更深入人心。

非一二线城市的学校体育现状引人深思,相比体育成绩,家长、学生和教师都更加看重升学率,体育课也就越显得无足轻重,将体育课改为自习课更是常见的存在,久而久之,学生也不重视体育课。虽然这其中有对体育运动充满喜好的学生,但是碍于学业压力,也只得搁置。但是,根据国家以及基本的公民素质要求,学生健康体质是一个绝对的硬性指标,为了这个最基本的指标,各校的学校体育课更是采用体制教育的方式,让孩子枯燥地不断练习以达到指标,这种方式容易抹杀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

二、“新体育”学说与“体质教育论”在现今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新体育”学说带来了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创新,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与社会化,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有着深入的研究。但“新体育”学说太过于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容易使教学组织发生松散,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前几年流行的“快乐体育”就跟“新体育”学说有着相似之处,“快乐体育”也是以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但它的切入点是情感体验,让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与趣味。

现今我国 “体质教育”批判学校体育以竞技体育代替大众群众体育,以增强体质名义革新教育模式。“体质教育”提出,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改变,从以教授运动技术为目的变成以增强体质为目的,并且对学校体育的地位、属性、功能、目标、内容方法等问题进行判断。

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未来发展

1.打破学校体育的壁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现在学校体育课程的教授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而社区体育的建立是对学校体育的复习与巩固,就像学校课程教授的是基本理论知识,而社区体育更像是课后的自我练习,发挥的是学生的自我能动性。所以社区体育是打破学校体育壁垒的重要因素。

2.重视学生“主观性”

重视学生自我的“主观性”,这表示要更加注重个性化的发展,激发出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使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体育运动习惯,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概念,这是学校体育未来的趋势。

3.注重体育文化发展与传承

学校是文化的载体,体育文化主要还是得靠学校体育的发展与传承。学校体育课程教授的不仅仅是运动技能和知识,更是要传播时代所要求的精神与体育文化使命,发掘并传播体育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黄伟雄.浅析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实施作用[J].好家长,2015(46):237.

[2]潘凌云,王 健,樊莲香.我国学校体育政策执行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J].体育科学,2015(7):27-34,73.

猜你喜欢
增强体质学说体质
幼儿通过篮球活动增强体质的若干思考
兼加体质
王充痴迷读书
学问与学说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浅谈幼儿园户外游戏之野战区活动的开展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改革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
学说英语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