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研究

2018-09-07 10:37张文香李凌洲
求知导刊 2018年16期
关键词:活态湘西少数民族

张文香 李凌洲

仪式是一种语言,它表达的是一种观念。或者说,仪式是一种象征的活动,是对社会种类、社会结构和社会历史的一种再现。湘西民居以木房为主,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吊脚楼”。为了庆祝木房修建竣工,湘西人民会举行盛大的“上梁仪式”,上梁师傅会唱“上梁仪式语”为主家祈福,也就是说好话。随着现代建筑的快速崛起,这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处濒危边缘。因此,本文就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展开研究,主要从源流嬗变、多元价值、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四个方面展开。

一、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的源流嬗变

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的源流嬗变具有悠久的历史沉淀。据考证:湘西战乱多,土著先民为了避战,隐居在高山丛林,搭建茅棚草房。据《古丈坪厅志》记载可知湘西土著先民居住情况。湘西土司统治时期,“土官衙署绮柱雕梁,砖瓦鳞砌。贫民则木叉搭架,编竹为壁,茅茨盖顶。”

改土归流后,受建房文化的影响,湘西土著先民慢慢学会了建造粗糙简陋的木房。“上梁”是木房竣工后人们喜闻乐见的大喜事,“上梁”也是“升梁”,把屋顶最高的中梁放上去,我们常说“抛梁粑”。上梁仪式井然有序,每一个环节都有贺词,也就是“上梁仪式语”,由上梁人临时编唱,一般为七言韵语,要求押韵。

“上梁仪式语”是以“上梁文”和“上梁歌”为载体。这可以元代作为分水岭。元代以前是“上梁文”,元代以后是“上梁歌”。“上梁文”来源于“祝文”,专门记载“上梁仪式语”文体。在建筑物上梁之时,颂赞“上梁文”表达祈愿。据有关研究,如今保存最好的是北魏温子升的《闾阖门上梁祝文》:“雕梁乃架,绮翼斯飞。八龙杳杳,九重巍巍,居宸纳祐,就日垂衣。一人有庆,四海爰归。”唐、五代的李琪就有记载:“伏愿上梁之后,丛林万指之安栖,兰若千年之不坏。”在宋代,有很多文人雅士就喜欢写“上梁文”,比如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可见,宋代文人特别注重这个传统民俗文化。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广泛参与使“上梁文”比一般祝祷文章更具内涵。元代后,“上梁文”日渐平民化,人人歌颂“上梁歌”,又称“上梁仪式语”。

总之,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的渊源深远,经历了从“祝文”到“上梁文”再到“上梁仪式语”的源流嬗变,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为人们所歌颂、传承。

二、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的多元价值

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元的价值。我们接下来从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两个方面来陈述。

1.传统价值

一是独特的民间信仰文化。多年来,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信仰鬼神崇拜,以口头传播和文本记载的形式整理后,这种信仰赋予了少数民族善良、正直、勤劳、勇敢的品质。在许多傩戏中,它反映的仍然是人类的社会生活,表达的仍然是人们的感情主流,刻画的仍然是现实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在历史长流中,其内容不断融入生活所需,反映人们辟邪、祈福的心理。人们以信仰作为生活标榜,以此丰富生活,也把它带进了“上梁仪式语”中,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是丰富的儀式文化内涵。“上梁仪式”的语言文化正是湘西少数民族多年来的文化沉淀,“上梁文”和“上梁仪式语”是最好的佐证。“上梁文”和“上梁仪式语”都是举行“上梁仪式”时念诵的贺词,为主家说好话、求富贵、保安康、立太平。其传统价值主要有这几大类:一是贺屋场。因为屋场选得好,他们认为会阖家欢乐、造福后代,美好的生活由此开始。所以,上梁师傅一般在屋外时就称赞房主所选的屋场风水好:“日吉时良,天地开张。吾今到此,大吉大昌。主东请得高明师,看得一个好屋场。”都是对屋场所选的称赞。二是求富贵。湘西多山,地形崎岖,导致交通不便,目前仍属于少数民族贫困山区。这里的人们希望发家致富,愿望寄托于无形的语言中,因此,富贵双全是完美的人生追求。三是谋权势。权力是地位的象征,贫苦人民祈求通过做官扬眉吐气、光宗耀祖。正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亲身体会过才能知道地位低下只能是别人眼里不起眼的沙土。所以,这里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勤奋、懂事、上进,他们用实践去追求权力的转变。

2.现代价值

一是和睦态中的反结构表征。“上梁仪式”过程中的典型场景是“上梁”师傅一边说“上梁仪式语”,众乡亲一边抢梁粑。平日里的等级、尊卑、性别等传统理念逐渐淡忘,人们沉浸在抢梁粑的欢乐中,在他们看来这是“神”的恩赐。这里的人们生活拮据,平日里也没有多余的支出去买这种上等品,能抢到就是极大的满足了。屋场的氛围在这个时候也是不同往日的:村子里的平静与孤寂被打破,到处都激荡着和睦的喜气,屋里到处都是人,水泄不通,平日里平静、孤寂的新屋场顿时生机勃发起来,平时必须遵循的一些禁忌此刻也一并荡然无存。

二是新时代下的创新型发展。湘西是一个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少数民族旅游区,拥有熠熠生辉的自然人文景观。在这个发展阶段,经济主要是旅游带动的。这里有新奇的古镇:凤凰古城、芙蓉镇、德夯苗寨、里耶古镇等,自然文化景观让人耳目一新。这种苗族、土家族古镇的民居主要是木房,在创新发展旅游的时候,据笔者调查,可喜的是,芙蓉镇景区开始注重增加了“上梁仪式”的表演活动。该元素的增加使得当地旅游景区游客量剧增。因此,完全可以说,湘西发展应不断坚持以创新型经济发展为目标,时刻不要忘记兼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三、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的固态保护

1.完善“上梁仪式语”保护体系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湘西被卷入时代浪潮中。异地搬迁后改建砖房,木房一夜扫平,荡然无存;户口改签,由农村进入城镇后,老木房经久不修,直到经不住狂风暴雨的袭击而轰然倒塌……木房似乎成了“时代弃儿”。因此,完善“上梁仪式语”保护体系就显得刻不容缓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普查备案,建立名录登记体系。通过下乡调查、实名登记、田野采录、精准建档等方式,并按照合法的国家标准进行数据留底,使得传承人在国家的重视下更能经得住考验,耐得住寂寞,不断发现传承人,得到固态的保护。

第二,建立专家指导和民间采风制度。国家各级文物局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专业人才,并配备到湘西专家库中,并且在专家库里实施开放动态管理、固态留名。专家组应该积极下乡进行采访收集,了解“上梁仪式语”的现状,挖掘保护措施,反思当下时代发展与“上梁仪式语”的亲密连接,普查后按时入库,给予重视并付诸固态保护的行列中去。

第三,加大财政投入和配套政策出台措施。国家和省里应该加大对湘西自治州“上梁仪式语”保护的财政投入和专业人才支持。县市两级政府要加大“上梁仪式语”保护的本级财政投入,努力争取国家专项经费等支持。同时可奖励木房修建补助,给予传承人一定的生活补助费,财政支持“上梁仪式”的相关活动。

2.加快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

大数据的信息化时代里,我们也应该充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上梁仪式语”的固态保护中。比如在举行“上梁仪式”的场地中,进行专业拍照、录像、电子备份等。此外,对“上梁文”和“上梁仪式语”的文档资料进行编辑,然后印刷,供学习培训使用,或者进行活动预售或者活动预送,也可以成为相关教育机构的教材用书或者赠送各地图书馆保存。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保护并传承这种文化并且扩大知名度和激发大家了解、学习甚至参与的热情。

3.建设文化生态园区保护模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首要的环节是保护遗产发生、发展与延续的“生态”环境,彰显某一区域中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等。这如下图所示。

据此,“上梁仪式语”的保护、传承跟建立生态保护园息息相关。生态保护园是可以对“上梁仪式语”的环境进行固态保护,维护“上梁仪式语”得以存在的自然、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园里的居民房统一以木房为主,政府也积极落实督察,保证生态园如期而至。“上梁仪式语”不仅仅是单一的歌曲艺术,还涉及湘西少数民族建筑艺术、服装艺术、民俗风情、艺术传承等诸多方面,使湘西少数民族的生存区域具有整体性。因此,文化生态理论需要落实到保护上,对生态园区的居民房给予修建木房的政策引导、财政补贴,加强督察力度,日后不断扩大生态园的辐射面积,推动生态园里“上梁仪式语”的文化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上梁仪式语”文化生态保护园。

四、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的活态传承

1.以节庆促发展

如今举行国际文化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集中体现。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和弘扬传统文化,更主要是进行国际化传播。新时代,活传承。探索“互联网+非遗”“文化+双创”的综合措施,是活态传承“上梁仪式语”的新态势。对此,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等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积极适应这一态势,在不破坏非遗的纯粹性与原真性的前提下,充分做好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的活态传承任务。

湘西的苗族、土家族尤为喜爱节日庆典,政府可以组织举办一些传承“上梁仪式语”的活动,比如上梁节、少数民族遗产节等。还可以在其他节日里注入这种文化特色,活动方式增加“上梁歌”对唱比赛,然后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

2.景区仪式表演

湘西是个旅游胜地,它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不知道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在沈从文的笔墨中,翠翠和爷爷真挚的爱心走进人们的心里。到过湘西凤凰,大家都不会错过这里的神秘晚会。晚会中有茅古斯表演,有苗歌对唱,有赶尸人的精彩表演……这极具特色的地方风情使游客慕名而来。那么,为了顺应时代创新型发展,地方特色文化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上梁仪式语”以晚会的姿态展示给国人,让苗寨熠熠生辉,让广大游客体会这种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并让他们参与其中,融入到这和谐的美景中,融入到这欢乐的海洋里,让安静的小镇在狂欢中别具一格。

3.列入学校教育科目

就目前而言,湘西已经有几所学校在课程上添加了少数民族的特色课程,非常注重地方文化教育。其中只有吉首市民族中学将“湘西苗歌”正式纳入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中。其他的学校都是在课外艺术活动中开办“苗歌兴趣班”,全校范围内还暂未开设正式的苗歌课程。通过对湘西“上梁仪式语”的研究,我们了解到湘西“上梁仪式语”不仅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更有丰富的多元价值,是湘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闪耀光辉的明星。因此,活态传承“上梁仪式语”也需要学习、总结、创新现代化的教育模式。在教书育人中活态传承湘西“上梁仪式语”文化,培养了继承人,传播了“上梁仪式语”文化,从而奉行保护遗产的“文化自觉”。

4.网络数字化传播

一是设立专门网站。湘西历史文化深厚,当地的少数民族风情更是异彩纷呈。在网络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在网上设立“上梁仪式语”的专门网站,这样的传播方式可以跨地区、跨时间、无限制地传播。

二是制作专门影视。我们可以在网上寻找投资人,与影视产业合作,把“上梁仪式语”这种形式符号文化加入农村为背景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当中,这样既可以在网上观看,也可以刻成影碟供一些较不发达的农村人家使用,因为在农村地区大部分是没有无线覆盖,他们与无线网络的接触比较少,在家里除了看电视剧,就是在家里用VCD或者DVD播放影碟。借助网络的功能性,还可以将“上梁仪式语”汇编成视频语言教程,供一些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爱好者或者是钻研者学习。

三是利用动漫技术。利用动漫技术不仅保存了“上梁仪式语”,也创新地传承了它的文化和多元价值,并借助互联网进行裂变式传播,吸引所有人,从而在大众中创造更多的“上梁仪式语”的非遗“粉丝”。网络在“上梁仪式语”的传承过程当中会起到无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强化网络建设,与时俱进,让“上梁仪式语”跟上时代潮流,进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5.民间工艺品开发与创新

湘西“上梁仪式语”的民俗文化信仰和多元文化价值,为“上梁仪式”工艺品的开发提供了价值导向。如土家族哭嫁歌服饰开发、老司城茅古斯相关制作工艺的开发利用等。湘西少数民族大力挖掘当地特色文化产品,打造生态友好型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这些都是很好的借鉴。结合上梁仪式的纪念照片、活动影碟、上梁工艺品等,提升特色经济的实效,进而挖掘苗族、土家族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打造湘西少数民族服装服饰品牌和高质量的饮食连锁,从而达到“上梁仪式语”的活态传承,并进一步了解湘西少数民族的图腾、苗装苗饰、饮食,形成一条强有力的产业链,形成创新型文化产业,从而带动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不仅有地方特色,还充分展示了湘西人民的审美和信仰。我们应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固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研究。这样才更有利于拯救极具地方特色的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这才更有利于这种富有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得到固态保护和活态传承。民间文化不断得到重视和保护,在这种背景中,湘西各个县也开始重视这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这点值得赞赏。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还需思考更多的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固态保护的措施和活态传承的方式。所以,要落实好“上梁仪式语”的保护和传承,我们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落实,使湘西少数民族“上梁仪式语”得到突破性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正海,柏貴喜.傩仪“过关”的象征表达——土家族象征文化研究之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2]欧阳梦.土家族上梁仪式的狂欢精神以湖北省宣恩县沙道沟镇老岔口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S1).

[3]张慕华,朱迎平.上梁文文体考源[J].寻根,2007(5).

[4]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吴兴帜.文化生态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1(4).

[6]李 璐.湘西苗歌文化的教育传承现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7]宋方昊,刘 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J].山东社会科学,2015(2).

[8]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四题——关于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的几点思考[J].求是,2012(8).

猜你喜欢
活态湘西少数民族
Jiao Ayi| 《娇阿依》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一桥飞架
少数民族的服装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日本民俗保护与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