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斌
一、引言
本文试图通过儒家思想的五伦关系与克拉克洪的关系取向价值观的对比,探讨中美文化价值观的交融与碰撞。
二、儒学五伦关系
儒家思想认为:“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五种人伦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在这五种关系中,除了第五种朋友之间是平等关系,其他四种都是不平等的上下级关系。五伦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强调的是等级分明、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和依存关系。
三、克拉克洪关系取向价值观
佛萝伦丝·克拉克洪(Florence Kluckhohn)与弗雷德·斯多特贝克(Fred Strodtbeck)是较早提出文化理论的美国人类学家,1961年他们提出了任何社会都要解决的五个价值取向:①人性取向:人性本善(Good)、人性本恶(Evil)或善恶兼而有之(Mixed);②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征服(Mastery)、服从(Submissive)或和谐(Harmonious);③时间取向:过去(Past)、现在(Present)或将来(Future);④人类活动取向:存在(being)、成为(being-in-becoming)或做(doing);⑤关系取向:个体主义的(Individualistic)、群体的(Group)或等级的(Hierarchical)。
本文重点探讨其中的第五个价值取向,即关系取向。克拉克洪提出人类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存在三种取向,即个体主义取向、等级制取向与群体取向。个体主义取向以个人自治为特征,个人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个体。在这种取向下,个人的目标与目的优于群体的目标与目的。等级制取向注重群体,群体的目标优于个人的目标。在等级制取向的国家中,群体分成不同的层次等级,每个群体的地位保持稳定,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等级社会倾向于实行贵族统治。群体性取向也注重群体,但并不是具有时间延续性的群体而是在时空中与个人关系最密切的群体成员。事实上,这一取向考虑的只是人们的群体成员身份而不是具体的人。
四、 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与融合
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因此比较法就成了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逻辑方法。
1.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冲突
中国儒家文化传统强调等级分明,人与人之间不平等。所谓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强调前者对后者的恩,强调报恩,子女要报父母恩,父母的养育成为对子女的施恩,领受者于是就欠了施予者的情。
中国人习惯把自己看成是群体的一员,认为个人不应特立独行,而应尽量合群,与群体保持和谐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应牺牲自己的利益保全群体的利益。而美国人则恰好相反,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为自己负责,强调个人的独立性。所以,美国青年十八岁就离家生活,即使自己的学校或工作地点离父母家很近,也一定会自己另找房子,独立生活。
根据克拉克洪的三种关系取向分类,中国人属于典型的等级制取向,而美国人则归为个体主义取向,个人目标优于群体目标。
报恩的想法和平等的想法分属于两个价值体系,前者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强调人际关系的相互依赖,强调施恩和报恩;后者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强调谁也不依赖谁,谁也不欠谁,不强调施恩与报恩,而只论服务与交换。
费孝通先生研究中国的生育制度时做了一个中西对比:中国的亲子关系是反哺关系;而西方的亲子关系是传递关系。中国文化讲究父母养育子女是施恩,子女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成年之后要供养父母,即反哺。父母哺育子女是恩情,子女反哺父母是报恩。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不强调施恩和报恩,认为父母的所作所为是义务,不是恩,所以双方并不是亏欠和报恩的关系,而是平等关系,是传递关系,上一代哺育下一代,下一代再哺育下下一代,代代传递,并不反哺。除了亲子关系,其他方面也是如此。
儒学五伦强调等级分明、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和依存关系,而克拉克洪的个体主义、等级制与群体取向则清晰地看出中国人和美国人截然相反的关系取向,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冲突显而易见。
2.中美文化价值观的交融
儒学五伦可归为克拉克洪的关系取向第三类:等级关系价值观,强调等级分明、人与人之間不平等,美国文化则归为克拉克洪的关系取向第一类:个体主义关系取向,两种关系取向反差极大。
但是,儒家中庸思想集中展现了儒家包容性,正视文明的多样性,不是消除文明之间的差异,而是提倡相互交流、互相借鉴。
儒家中庸思想关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矛盾双方的平衡关系、渗透关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在不平衡中不断追求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精神与中庸思想有直接关系,中庸思想集中展现了儒家包容性的人文主义精神。儒家把在政治阶层中君子和小人的差异转化为品德上的高下之别。人人修德以成圣,在道德层面上保持人人平等,而且儒家认为政治上权位应是有德者居之,平民有德亦可居君位,体现了一种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儒家在打破人生种种限制时亦提倡树立人生的理想,开启向上的精神。人生向上就是修德以合天德,达到天人合德的境界。儒家重伦理,伦理在家庭生活中表现,由齐家推向治国平天下,一切皆在日常生活中开展。儒家的中庸思想接触到了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矛盾双方的平衡关系、渗透关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对立双方的斗争的结局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一方吃掉另一方,也有双方同归于尽,但也有不少情形是矛盾双方的融合或长期共存、稳定和谐、互相促进地向前发展。在很多情况下,矛盾双方处于平衡状态时事物才处在发展的最佳状况。在不平衡中不断追求平衡,是事物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庸思想是一种朴素辩证法思想。从文化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和特征和巨大的包容精神,与中庸思想崇尚调和持中有直接关系。中庸思想集中展现了儒家包容性的人文主义精神。
五、 结语
性相近,习相远,以和为贵兼容并包的儒家中庸思想提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互补性。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中西文化互补才是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Ting-Toomey,S.and Chung,L.C.Understand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
[2]申鹏宇.论孔子对中国文化的塑造[J].学术交流,2012(5):130-133.
[3]苏俊霞.孔子的中庸思想解读[J].齐鲁学刊,2014(3):38-42.
[4]许力生.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修订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5]严 明.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朱永海,张舒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视觉表征与创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3(7):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