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书洋
【摘 要】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需要遵循数学学科的特性,通过不断分析、推理、判断和运算等过程将题目解答好。但对于解题能力的养成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积累和强化,难以实现一蹴而就的想法,因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把握应用题教学的严密性和内在逻辑性,最终帮助学生克服解决应用题的畏惧心理。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学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意识和习惯
应用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题目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学生在了解题目已知的条件下,能够理清题目中隐含的数量关系,进而运用自身所学的数学知识将其解答出来。它既属于数学学科中的高分题,同时也是必考题,对于学生数学综合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应用题型的出题角度具体表现在面积体积、路程行程和生活消费方面,需要学生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然后再判断解题的角度。所以由此可以看出,良好的审题意识和习惯是决定学生能否将应用题解答好的前提,要求教师在进行应用题教学时,侧重学生审题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掌握数学课堂中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查找应用题中隐含条件的能力。
二、拓展学生的数学思路,要求学生自主进行解题
为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活学活用,真正掌握数学知识,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成就感,推动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但对于拓展学生的数学思路,教师则可以从培养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根据题目问题的角度入手进行解题,如在“已知某专卖店有120件衣服,共有两个展架,分为12层,每个展架可以放12件衣服,那么请问:平均每个展架上有多少件衣服?”这个题目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角度出发,紧扣“平均”两个字进行推算,再进一步地计算和分析,将能够深刻理解出题人的用意,达到解决题目的目的。
三、加强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我国学生喜欢在数学课堂中按照教师所书写出来的公式进行解题,对于教师讲解过的题目可以快速的解答出來,但如果稍微改变题目的条件或者问题,学生将会无所适从,毫无解题的思路。这是由于学生没有具备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只是简单地记忆知识,缺乏知识的迁移能力,习惯于死板地套用公式。因此,为解决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讲解应用题时应该注重题型的多变性,采取改编和扩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得学生能够从深层次掌握数学知识,做到灵活面对各类题型。
四、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数学知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易环节,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际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数学课堂的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知识的熟悉感和亲切感,减弱学生的排斥心理。具体表现在教师在引入例题时,可以融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题目中所给出的已知条件,激发起学生的解题兴趣,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同时当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能够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习惯。
【参考文献】
[1] 马丽. 浅议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J]. 山西青年,2016(4).
[2] 刘叶方. 探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