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刚
(西乡县人民医院,陕西 汉中 723500)
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属于临床发生率较高的胆道疾病之一,左右肝管汇合位置是该病的高发区域,其分布范围在2个肝段以上。如何将肝段或肝叶有效切除,同时将结石除尽、对肝内胆管变形或狭窄予以解除、控制结石复发概率和再手术率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所在。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是一种以肝段、肝叶为单位、通过规则性肝切除而获得预期治疗效果的治疗方法,其可显著提高结石清除率,防止发生结石胆管癌[1]。本文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62例作为观察对象,现作如下报道。
选取我院2015年6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62例作为观察对象,符合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按照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1)和研究组(n=31)。对照组患者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在19-74岁,平均(38.5±4.6)岁。研究组患者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在20-76岁,平均(39.6±4.5)岁。对比2组自然资料的差异,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价值。
2组均选择全身麻醉,于右上腹作“屋顶”或斜切口,首先对弹道进行探查,再予以肝切除。对照组予以非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充分分离和暴露肝脏,鉴于右半肝手术操作存在很大的难度,失败率较高,故早期选择左肝和左外叶部分切除的方式;研究组予以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对相应肝管、动脉和门静脉分支进行尽可能的分离和结扎处理,在对相应肝叶肝段进行分离时,依据界限切开表面被膜,钝性分离肝组织,并对管状结构进行切断、结扎,妥善处理断面,覆盖并缝合创面与包膜,常规放置“T”管进行引流,若有必要,可实施胆肠吻合术。
评定2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并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随访并发症、结石取尽和结石复发情况。
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所得数据,术中出血量以(±s)描述并予以t检验,结石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结石清除率以(%)描述并行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组术中出血量、结石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结石复发率进行统计比较,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所示。
表1 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n(%)]
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作为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肝胆疾病,其会导致化拿着出现剧烈的疼痛感,甚至会诱发细菌感染或结石滞留,进而引起肝萎缩、肝硬化、肝脓肿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主要包括以下≥2种情况:①患者伴有明显的胆道狭窄、局部肝脏萎缩的情况;②同时合并门脉高压、肝硬化、肝脓肿等言行病灶;③弥漫性结石的分布范围超过肝内胆管的II级以上;④以往进行过胆道手术治疗。通常情况下,肝内胆管结石病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往往合并胆管狭窄的现象,彻底治愈率较低,其在饮食不当的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此外,其与患者家族遗传、过度肥胖、妊娠等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3-5]。及时、科学、对症的治疗对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临床方面对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提出的治疗方案是将病灶去除,对狭窄进行纠正,将结石取尽,恢复通畅引流,而可用于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类型较多,所取得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也各有差异,所以必须合理选择手术方式。以往临床在对此类患者开展手术治疗时,并未遵循肝脏解剖学分区切除,尽管治疗效果较好,但会相应的切除正常肝脏,进而干扰肝脏功能正常发挥,增加并发症危险[6-8]。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是临床深入分析不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的缺陷和弊端后提出的,其按照肝脏具体解剖学情况对肝脏进行分区规定切除,其可显著提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通过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后,可实现完整切除处理所有病灶的目标,取得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且实施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术,有利于显著提高结石清除率,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结石复发率[9-10]。值得注意的是,临床在为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方案时,需要综合其病情需求和身体情况、年龄等,以便在取得手术成功的同时减轻患者不适感,提高其耐受程度。
在本次实验中,研究组患者的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结石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之间出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充分证明,规则性肝段或肝叶切除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效果确切,安全可行,可显著减少并发症,降低结石残留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