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岭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近年来我国对外艺术交流的日益开放,人们受到西方艺术思想的影响,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随之高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内心渴望看到和使用个性化的设计作品,来丰富单调乏味的生活,作为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日用陶瓷设计,由此引起大众广泛地关注,同时也更加空前地强调设计的“创新性”。因为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缺乏创新性的日用陶瓷设计是没有生机的,而独特新颖和优秀的日用陶瓷设计来源于创新思维,加之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两种重要的思维形式,所以对于日用陶瓷设计者来说,把握二者的“张与合”的平衡关系有重大意义。
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围绕一个主体或中心出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关系去思考与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思维形式没有固定路线与限制范围,要求打破常规思维框架,允许思维的“标新立异”与“天马行空”,从中获得多种解题设想,进而达到解决原始问题的思维形式。李砚祖先生在《艺术设计概论》中写道:“设计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1]基于发散性思维作为创新思维形式之一,故日用陶瓷设计中需要发散性思维。
以台湾设计师李尉郎(Lee Weilang)设计的拉链杯子(Zipper Cup)(如图1)为例,可以看出发散性思维在日用陶瓷设计中应用。杯子是人们常用的喝水工具,可是如果不小心的话,喝水时水会溅到衣服上。根据这种现象,设计师通过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想象力,把水杯与衣服上的拉链联系在一起,把小小的拉链(Zipper)这个元素巧妙地运用到了杯子上面。通过拉链与衣服的发散性联想,从简单生活中发掘富有创意的灵感,将陶瓷透过拉链的形态,转化为柔软的想象,设计出这款具有个性化的拉链杯子(Zipper Cup),让杯子显得更加轻柔。另外,设计师李尉郎又运用发散性思维,更加构思精巧的是利用拉链拉开的缺口形态,可以恰巧用来吊挂茶包,不仅在视觉上美观,而且在功能上方便实用,在整体设计中令发散性思维发挥到极致。
图1 拉链杯子Fig. 1 Zipper cup (http://news.xinhuanet.com)
收敛性思维是指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以某一思考问题对象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把思考活动的多种设计方案,按照一定的理性逻辑思维,进行有条理性地分类、筛选、归纳、抽象和提炼等,从而寻求到最佳的设计方案。在日用陶瓷设计中,收敛性思维要求对设计对象进行有效整合。相较于其他艺术创作,日用陶瓷设计是一种特殊的人造物活动,其中要充分考虑到泥土材料、成型工艺和烧成技术的制约,所以在进行日用陶瓷创作收敛性思维过程时,它伴随着理性因素对其进行补充与修正。
以“八方新器陶瓷茶具”系列中的芭蕾茶具为例(如图2),可以看出收敛性思维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这套茶具是由台湾著名的设计大师王侠军所设计,作品的设计灵感来自于飘扬优雅的芭蕾舞步。作者通过收敛性思维,依据美学原则,理性地分析、归纳和提炼出芭蕾舞蹈的舞态特征,在形态上体现出设计的趣味与创意,以满足使用者的视觉审美愉悦性。同时,又充分遵循陶瓷设计造型形态、实用功能以及烧成因素的一般规律,保证设计的茶具有基本的功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调整与收敛设计方案,做到二者和谐统一地进行整合,使“芭蕾茶具”的设计无论观赏性亦或实用性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是在日用生活陶瓷设计中一个成功地运用收敛性思维设计的案例。
图2 芭蕾壶Fig. 2 Ballet pot (http://image.so.com)
在日用陶瓷设计中, 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是同时存在的,即形成“张力”,也构成“合力”。只有充分发挥二者的“张力”与“合力”,才能在陶瓷艺术设计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杨先艺在《设计概论》一书中指出:“在构思阶段,以发散性思维为主,而在制作阶段,则以收敛性思维为主”[2]。二者在思维形式、方法和路径方面存在差异,但是两者间的张力和合力具有统一性,发散性思维外放、收敛性思维内敛,二者反复交替进行,才能更好地设计出独特新颖的作品。
如由德国品牌Ronnefeldt公司所设计的茶壶Tilting(如图3),这是一款以泡出好喝的茶为目标的会站立的茶壶。虽然结构有些复杂,但却因实用和有趣而受到人们热捧,设计者通过发散性思维巧妙地使茶壶倾斜,壶中加以夹层设计。其中需要考虑到材料成型方法、制作成本和产品营销方式以及使用产品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成功地将整个泡茶程序包含在一个茶壶之内和两个行为之间。茶壶在泡茶时,茶壶站起来的时候才会与壶内热水充分接触达到泡茶目的。当茶泡好之后,壶又能稳稳四只脚站在地面,保证茶叶和壶内热水隔离,成功避免茶叶在茶壶里泡太久的问题,从而使喝到的茶不失原味。在这把Tilting茶壶设计过程中,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有机和谐地结合起来,既张扬个性又追求共性,相得益彰,共同服务于整个创造性设计活动。
杨春燕在《可拓工程》一书中讲到:“在一定条件下,任何对象都是可拓展的,拓展的出来的对象又是可收敛的,这是可拓学方法论的重要特征,它是符合人类解决矛盾问题的“发散—收敛”的思维模式。”[3]说明若只有无限制地天马行空的发散,没有科学地形成的新知识和新空间的理性归纳,那创造性的思维将成为脱缰的野马,所以在进行日用陶瓷创作时,有效做到“张合有度”,往往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更多更新的设计方案。
图3 Tilting茶壶Fig. 3 Tilting teapot (http://image.so.com)
图4 仙人掌陶瓷系列茶具Fig. 4 Cactus tea set series (http://image.baidu.com)
2012年由丹麦PO设计公司设计师王珂和连志明夫妇设计仙人掌陶瓷系列茶具(如图4)。设计灵感来自于他们可爱的女儿的手绘涂鸦,作品的设计跳出了传统和常规设计思路的限制,设计师在PO系列设计中极力追求产品造型形态和使用功能,并且致力于设计和改良陶瓷功能,以求达到功能性和观赏性的平衡。在形态巧妙地提炼和整合了仙人掌的特征,并且再加以发散性的思考,在使用功能上,灵活地利用仙人掌身体上的刺进行夸张演绎,把刺巧妙地设计成茶杯的支撑与手柄。此外,设计师将发散性思维运用到极致,将一个个的杯子层层倒扣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取下又可单独使用,节省了占位空间。在设计细节上,设计师十分用心,从每件设计可见每一款杯子各自造型形态又有所区分,在喝茶时避免错用他人水杯的尴尬,它们之间又潜在地包含着呼应性和开拓性,独立又富有个性,视觉审美上,优雅的白色有给人一种宁静感。
通过对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在日用陶瓷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在日用陶瓷设计时如何实现二者“张合有度”的实例进行分析探讨。一位富有创新力的日用陶瓷优秀设计师,在设计时也应当具备发散性与收敛性这两种思维,不仅有助于启发设计师解决设计难题,而且可以不经意间得到奇思妙想的灵感,合理地设计出作品形态,传递出自己最初的设计意图与思想观念,进而与观众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达到精神上的共识与升华,使艺术的物质创造转变为精神上的审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