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2018-09-04 10:52张玉青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创新探索新课标

张玉青

【摘 要】在新课标教学体系下,我国文言文教学出现了新的特点,它不再是以单一背诵为主的授课模式,而是要强调多样化教学,通过丰富的手段让文言文课堂变得更生动更有趣。受传统教学思路的限制,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多以灌输学习方法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缺少独立自主和想象的空间,且学习能力不强,对文言文的理解也非常的片面。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我国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必须不断创新,找到教学应该遵循的原则,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探究,用创新性教学方法实施文言文课堂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创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04-01

初中教学在整个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语文作为课程教学的基础,对于夯实学生的基本功,将各门学科融合起来都有积极作用。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普遍反映最难理解的部分就是文言文,文言文与日常生活中的对话相距甚远,在理解和背诵上都会遇到很大的难题。

一、课本文言文编选的原则

文言文作为初中教学最重要的一部分,对文化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参考,也是引导教学的基础。我国古人写下的文言文篇目数量非常多,内容的涉及范围也很广。因此,在文言文编选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让课本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首先,文言文的编选要切合实际,文章的难易程度要适中,与学生的学习特点保持一致,内容不要过难,也不能过易,而是要从实际出发,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文言文;其次,在编选过程中要考虑内容的涵盖点,选取的文言文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将风景、事物、故事等文章都罗列其中,用多样的文章扩展学生的视野;最后,文言文的编选要层层递进,在难度上不断加大,根据学生的年级逐渐增大难度,从而让学生更好适应文言文的学习。

二、课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部分,在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初中语文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教学过程不够科学。

(一)教学过程固定死板

据分析发现,我国初中文言文教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在遵循一个程序,教学之前让学生预习,圈出生词和不懂的地方,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介绍文言文的背景资料,并让逐句分析,再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被激发出来,对学习也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单一

文言文学习最关键的部分就是掌握文章中的每一个词汇和句子,能够通篇翻译文章,并理解作者写作目的,将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因此,教师基本上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了文言文中的文学因素和人文素养。

(三)教师过分依赖参考书目

参考书是教师教学的引导,也是学生学习的借鉴来源,与教师教学和学生理解文言文都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参考书不是教学的唯一方式,只知道利用参考书而不懂得变通的课堂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也无法做到前后照应,教学就会变得非常盲目。

三、新课标下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创新探索

(一)激趣而导入,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学生的学习动力也是源自于内在的兴趣。教师可以用故事或者传说的引入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注重诵读,引导学生抓住文言文诵读的神韵

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语感,文章中对部分文言文字词比较生疏,停顿及断句常识也相对不足。但要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最重要的环节则是“读”。当然,读也分很多种,吟读、默读、诵读、集体读、个人读,不同的读法效果自然也存在差异。

(三)教给学生多样化学习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学生更高质量的学习文言文,就必须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必须走出单一的学习模式,摒弃逐字逐句翻译的现状,应用好问答法、纠错法、小组讨论等方法实施授课,并配以辅助性书籍,走出灌输教学的模式,做好知识的迁移与实践。

加强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规律的理解与感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必须做好编选工作,选择适宜的文章实施授课,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多样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猜你喜欢
初中文言文创新探索新课标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融入情境 落实新课标 凸显地理实践力——以骑行青藏为例
基于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创新探索
新常态下人事档案的创新管理探索
三年制专科美术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探索
浅析初中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
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
对初中文言文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层刑事技术的现状与创新探索
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