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课本扎实复习

2018-09-04 10:18袁辰琼
关键词: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袁辰琼

摘要:进入初三下学期,全面复习开始了。复习方法多种多样,有按题型做专题讲解的,有做历届真题,以练代讲的,有引导学生对照以往错题自主整理知识点的……各有亮点。然而,笔者认为只有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静心研究名家写就、编者精选的一篇篇经典课文,扎实复习,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复习方法;回归课本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93-1

中考怎样复习,是我们语文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在教研室的复习指导建议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如下思考。

首先,复习绝不是知识与技能的静态掌握,而是动态的过程。

以基础知识这一块为例,我常常看到学生拿着补习机构提供的参考书大背特背,囊括字词、诗文默写、文言词句、文学文化知识等,这引发我的深思。被动地机械地识记,并不是好方法。一线教师不该鼓励学生去背诵现成的资料,更不该跟风也去整理一本复习资料。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关键的复习课怎么就能剥夺他们的主体地位了?

让学生出题,想想哪些容易出错,让他们考考别人。从启动复习的那天起,我就给学生列了计划,每周由一位同学针对三个单元(两个现代文单元、一个文言文单元)和附录古诗出一份基础知识卷,完成时长约为30分钟,10分钟当堂核对,5分钟解惑、提高。起初我还会提醒一番,后来我发现学生自己完全能把握重点,“潇潇暮雨子规啼”和“萧萧班马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欲辨已忘言”,都两两呈现,评讲时出题者还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注意两处同音字的字形区别。教师要强调的,部分学生已经提前做了,而且还在帮助他人从错误的泥潭中走出来。全员行动,主动复习,远比静态做题有效。

2018年,南京市第一次明确将文化常识纳入考查范围。中考宣讲会后归来,我将会上公布的十条文化常识给学生们做了传达,仍然让他们自己动手,同伴互助,整理课本涉及之处,理解常识内容,准备第二天开个常识发布会。于是,孩子们各显神通:这个作为“风骚”的知识发布者,宣布:赵翼在《论诗》中写道“各領风骚数百年”,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书写“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个词泛指文学创作,是“国风”和《离骚》的合称。那个赶紧上台,我来给大家介绍“国风”,它是“诗经六义”之一,是《诗经》中的各地民歌……“那“诗经六义”是哪六个呢?”知道老师已经讲过,几个内向的孩子不好意思问我,却大胆地向同龄人举手提问。学生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堂上侃侃而谈,与台下的听众形成互动,的确比抄写ppt上的内容要高效。

学习语文,重在运用。语文学习很灵活,应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实现动态理解的过程,教师不能只让学生当被动的听众。

其次,复习的境界不是停留在回忆、重复上,而是汇总、提升。

新授课文时,重内容、写法、主旨。复习课文,就要挖掘它们的文本价值。《变色龙》突出一个“变”字,学生在阅读中特别关注夸张的情节,小说在情节发展中凸显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再给学生谈谈《我的叔叔于勒》:克拉丽丝有没有在变?根据什么在变?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课文可以从“变”的角度设计问题?讨论过后,他们有想法了:《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范进中举》中,因为什么,众人对范进态度发生了变化?怎样变的?《故乡》中,作者突出描写了哪些人的变化?为什么?有时,我们不愿意放手让孩子做,无非是教师做好的汇总系统,学生的汇总显得无序。然而,“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就显得草率。简化压缩了“过程”,“结论”也就不能自得。教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及时点拨和小结。抓住一个“变”字,串连了一大片小说的写法和主旨。

读写结合是个老话题,复习时可大做文章。比如《孙权劝学》,引导学生回忆相关文言知识之余,还可以提示他们本课可以充当写议论文时的论据。吕蒙勤学的事例可以用来证明“读书能实现自我价值”、“事务繁忙,不是拒绝读书的理由”、“真正的关心是助他提升”、“要与读书者交友”等观点。学生起初觉得新奇,在复习课上坚持长期引导,就能将他们的新奇变为创新。复习到《送东阳马生序》,学生迅速地列出了几条论点:1.寒门出人才;2.以勤奋应对逆境;3.成大学问者必尊师;4.精神富足比物质丰富更重要;5.苦难是人生的财富;6.求学要有吃苦精神……读写结合,思考提升,学生露出有所得的笑容,师者甚感欣慰。

不一定找很多课外阅读材料,充分利用课文的资源就很好。把教材进行“重读”、“串读”、“比照读”,重在阅读,静心思考,在提高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方面下功夫。这样做的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积累素材的方法和渠道,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曾经做过一次作文训练,话题是“在逆境中拼搏”,部分学生只以课文片段为论据,就写出了篇篇佳作。作文中的事实论据来自课文《地下森林断想》、《热爱生命》、《送东阳马生序》、《伤仲永》、《孤独之旅》,道理论据来自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谈生命》……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主要在于积累和感悟。理性的灌输作用并无太大作用,应当以学生自身的语文实践为主。近年来,我欣喜地看到,很多教师已摒弃复习课那种极其严肃的思维模式,主张复习课更应该精心设计“活动”。前文所述之例中,有建立在“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每周一师”、“知识发布会”、“小说连连看”等活动,使学生在高强度的复习中保持新鲜感,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复习中。

回归课本,其实就是对照考纲,梳理考点的要求,将“考试什么,怎么考”明晰化、具体化。依托课本的复习课,——我以为——理想境界应是将重复变为重组,将提醒变为提升,将感知化为感觉(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初三年级教学高效复习策略与方法研究
小议高三英语备考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中考历史第二轮复习方法初探
善变巧解 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