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课堂”中的“活思维”

2018-09-04 10:18张云
关键词:圆的认识深度教学

张云

摘要:深度教学可以从结构、思想、理解、变式、经验等方面着手,深度挖掘知识本质,设计出一节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获的活跃思维的数学课

关键词:圆的认识;深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2-073-2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在生活经验下,学生对于“圆”已有一种默会性认识。这种认识尽管可以用来进行一些简单的判断,但学生还无法说清判断的理由,不能清楚意识到圆是一个“平面中,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的认识”这节课属于概念课,概念课的教学绝不是简单的告知概念,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知识的本质,从而深刻理解概念,活化思维。

一、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片断一:用圆规画圆,初步感知。

师:用圆规画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有难度呀,敢不敢挑战?(齐:敢)

师:动手之前张老师有两点要求:第一,过程中不用橡皮。第二,说停咱们就停。

生动手操作,师巡视。有意识选取成功和失败的三个作品。

师:画得怎么样?

生1:第一个很好。

生2:第二个和第三个失败了。

师:哦,失败了。没关系,咱们来采访下这两位同学,谈谈你的感受。

生1:转的时候碰到圆规的脚了。

生2:感觉画圆的过程中很难控制纸。

师:有没有画成功的同学,给她一些建议?

生1:先把尖尖的一头固定在纸上,再旋转可以画出颜色的那一头。

生2:我认为应该旋转圆规最上面的的那部分。

生3:转动圆规的时候不要碰到圆规的脚。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一些小经验了。想一想,咱们画圆时最容易出现什么问题?什么是画好圆的关键呢?独立思考后小组内讨论。

生1:圆规的针尖会移动位置,我们要固定好。

生2:如果圆规的脚的向内移动了,圆就不圆了,我们要注意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发生变化。

生3:我还有补充。我觉得还要捏紧圆规最上面的部分,旋转的时候稍微倾斜一点画出的圆才圆。

师:越来越会思考了!张老师课前也用圆规画了一个圆,想看看吗?

(课件演示圆规画圆的视频,边播放边讲解,提醒注意点。)

师:好了,看了这个视频,结合刚才同学们给出的好的意见,现在你能画出一个完美的圆吗?试试看……

此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先自行探索画圆,画的过程中要求“不用橡皮”是为了能及时、清楚地发现画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全班交流时引发学生思考,发展思维。学生能在动手画的过程中初步感知画圆时要固定针尖、即圆心位置不能改变;要固定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即圆的半径不能改变。讨论环节我强调在讨论之前先独立思考,意在引导学生在自己真正思考的前提下进行有效交流,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发生。像这样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学习的环节远比直接告知学生如何用圆规画圆更有意义。

课程教学不是要求学生接受知识自身固有的假定意义,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多元学习活动,建立自我理解和独立思想。这一环节我有收有放,学生在此环节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对画圆方法形成自己的初步感受与理解,初步发展思维。

片断二:用绳子画圆,加深感知。

师:数学中,咱们用圆规画圆,生活中也有很多地方需要画圆。上周三咱们学校举行了一场足球赛,有没有注意到足球场中间有个很大的圆。那个呀,是体育老师画的圆。(课件播放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视频。)

师:体育老师是用什么画圆的?(齐:绳子。)

师:你会用体育老师的这种方法画圆吗?今天咱们来点儿刺激的,我们来个小比赛。

生:好!

师:跟谁比呢?

生(兴奋地):跟老师比!

师:好嘞!那咱们就来比比,你们可以推选班上最厉害的同学,带上一位小助手,台下的同学既当评委又当啦啦队。

教师和学生进行比赛(教师所用绳子没有弹力,学生所用的是有弹力的橡皮筋。)

师:好了,张老师先画完了。咱们来看看,他们的这个“圆”圆吗?

生1:不圆。

生2:这不是圆。

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圆呢?

给学生留出一定思考的时间。

师:采访一下参赛的同学,说说什么感觉?

生1:这个绳子抖个不停,在旋转的时候

生2:老师我觉得不公平。你的绳子长度是可以固定的,我们的是不可以固定的。(让多位学生分别拉一拉教师和学生的绳子。)

师:为什么张老师能画出这么好的圆?

……

深度课堂应是理解性的课堂,不是灌输性的课堂。学生在此环节中,通过比赛画圆能更深刻感受到要想画出一个圆,必须要保持绳子的长度不变,再次感受画圆时要保证绳子长度不变,即“定长”。通过聚焦圆不圆,思考究竟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圆。

此环节学生在学生和老师比赛的活动过程中再次感受、理解画圆的关键,重视动手与动脑的关系,注重学生新知识结构的形成,实现深度教学,让思维在活动中“流行”起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二、练习促进思考,在想象的过程中提升思维

片断三:猜一猜

张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圆,想这样直接给你们看,还是给你们提供线索猜一猜?(齐:提供线索猜一猜。)

师:好的,喜欢思考的同学都喜歡挑战。半径是15厘米的一个圆形物体,你猜可能是什么?

生1:杯子

生2:桶

生3:比较小的电风扇

师:比较小的电风扇的那个面是吗?

生3:对

师:有可能,但不是张老师带来的这个物品,继续猜。

生4:我猜可能是教堂上的大钟。

生5:我猜是我们教室里的钟。

师:我跟你握握手,恭喜你,猜对了!

课件出示:半径15cm的钟面

师:你能在这个钟上找到圆形吗?

生1:钟的边缘。

生2:数字里面有圆。

生3:数字外面的这些点是圆。

生4:这些小圆点组合起来也是一个圆。

师:刚才咱们找的都是静止的圆,你能在这个钟面上找到更“高大上”的圆?

生:时针、分针、秒针它们转动的轨迹。

师:真了不起,会用运动的眼光来看,想一想,它们转动的轨迹形成的圆哪个最大?(齐:秒针。)

师:谁转动的轨迹形成的圆最小?(齐:时针。)

师:为什么?

生:因为时针最短,所以它转动形成的圆半径最短。而秒针最长,说明它转动形成的圆的半径最长。

师:也就是说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生1:半径。

生2:直径。

師:那什么决定圆的位置呢?

生:圆心。

师:想继续猜吗?

课件呈现:直径135米的圆

师:这可能是个什么圆形物体?

生1:飞机螺旋桨形成的圆

生:不对,比这个更大。

生2:可能是宇宙飞船降落形成的坑

生3:可能是摩天轮(课件呈现)

师: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轮——“伦敦眼”。张老师为了拍这张照片呀,特地带着我弟弟一起去坐了一下这摩天轮了。可是呀,坐这摩天轮之前呀,咱们闹了点小矛盾,他说呀,“待会儿你先上去坐,我要坐在离你最远的地方”,如果你是我弟弟,你会怎么坐呢?谁来演一演?

师(指圆上一点):我坐这儿。

生(指对应的直径的另一端):那我要坐在这儿。

师(再任意指一点):我坐这儿

生(再指对应直径的另一端):那我就坐这儿。

师:有没有发现他找的都是什么?

生:直径。

师:也就是说在圆中,直径——(齐:最长。)

师:还想继续猜吗?(齐:想)

课件呈现:直径2.5厘米

生1:我猜是一块饼干。

师:一块多大的饼干呢?

生1:一块直径2.5cm的饼干。

师:狡猾的小姑娘,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大概多大吗?(学生用手比划)

师:有可能,但不是张老师带来的这个物品,继续猜。

生2:是不是黑板上的小吸铁石?

师:有点儿像,继续猜。

生3:柠檬片。

生:不对!大了!

师:你的那个柠檬片是白雪公主的小矮人吃的柠檬片吧?

生4:我猜是一枚硬币。

师:恭喜你!猜对了!

【反思】 深度教学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感的教学,而教材内容只是作为学生发展思维、提升思维的一种媒介,学生在这节数学课上是否真正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是否有所成长,有所领悟,这才是数学的根本。在此环节中,我设立了“特制的自行车车轮”、“猜一猜”的环节。在表演骑着安装特制车轮自行车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数学乐趣,又一次深入感受圆的特征,体会同圆中半径、直径都相等。“猜一猜”的环节中,学生是否猜出课件上的物体已经不重要了,重要是的学生在经历了猜一猜后,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充分参与课堂,自觉建立学习内容与自我生活的内在联系,提升思维品质,体现了教学价值。

猜你喜欢
圆的认识深度教学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数学思维能力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提升教学效果
多措并举,打造互动课堂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和反思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圆的认识”教学例谈
以能力为导向的政治课深度教学
结构导向学习:深度教学的基础性策略
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