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 陈莹
[摘 要]通识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養现代社会公民具有重要作用,但从研究和实践结果来看,通识教育理念与教育教学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该研究在梳理通识教育理念、通识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慕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利用慕课开展高校通识课程改革的可行性,构建基于慕课的高校通识课程改革框架,以期优化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数字化时代的通识教育模式。
[关键词]慕课;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6-0001-03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为通才教育,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之具备良好的思考能力、分辨能力、判断能力及问题解决等多种能力。通识教育的内容包括各个学科,但只涉及一般性的知识。高校要通过通识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通晓各种“基本知识类型”,了解基本情况,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指明方向;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实现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同时开发大学生的潜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1]。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大学通识教育研究都成为热点领域。开设通识课程无疑是实施通识教育最为关键的途径[2],研究涉及通识课程的目标、设置、实施等重点问题,以及通识课程的管理及制度保障研究。有众多研究学者认为现阶段通识课程存在不少问题: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陷入了“理论上其重要性不断地被肯定,实施中其重要性又不断被淡化甚至被忽视”的尴尬地位;数量不足,质量参差不齐,地位无足轻重,效果比较不理想[3][4];对学生教育管理困难,缺乏面对面互动教学的情景与效果,绩效评价不易[5];课程设置随意,缺少统一的标准,缺少完整科学的评价机制。因此,通识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通识教育的开展,对通识课程的相关核心要素进行优化,这已成为数字化时代的通识教育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其高质量的课程内容、短视频设计、新型测评方式、大规模学习者群体、强辐射性等特征,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6][7]。目前,国内外对慕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慕课基础理论研究。大量学者对慕课的概念、特点、理论基础、历史演变、与传统课程的对比、存在的问题以及慕课所带来的挑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讨论(Kop,2011;Bell,2010;Bremer,2012;John,2013)[8-10]。二是慕课学习者的特征及学习效果等的分析。对慕课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学习效果和学习动机进行了系统分析,归纳出慕课学习者的六种学习动机,总结出学习者开展慕课学习必需的四种能力,最终对慕课课程的学习者和教学者提出了提升慕课学习效果的建议[11]。三是慕课学习模式研究。分析SPOC、Meta-MOOC、DLMOOC、MOOL、MobiMOOC、DOCC、PMOOC、MOOR在线学习新样式[12];通过慕课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的建构,解构慕课学习的本质、学习过程的构成要素以及支持条件等,完善设计以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13];从学习需求、学习计划与测量策略、学习内容准备与实施、测量结果这四个方面进行剖析,对SPOC案例中蕴藏的教学设计理念开展研究[14];分析学习活动的类型、学习资源和环境学习者角色以及分布于社会网络中的交互信息等因素,构建慕课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模式[15]。四是慕课学习环境(平台)设计。以学习者的视角对平台主页、课程首页、视频和论坛这四个方面的呈现结构及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16];建立统一的课程平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灵活的课程学习与管理模式。五是慕课环境下的课程设计。提出慕课环境下的微课程设计原则,包括课程管理、在线学习资源管理、活动管理、学习答疑、学习评价用户管理、教师成长电子档案袋和系统管理构成的课程体系设计[17]。
在利用慕课解决通识课程教学中所存在问题方面,众多学者普遍认为利用慕课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进行通识教育改革是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戴红认为,随着慕课的出现,网络教育教学的研究热潮又一次兴起,提出设计网络学堂的资料结构、互动环节和评价方案,促进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保证教学内容完整、富有弹性、个性化及开放化,体现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推动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和高效,从而达到优化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的目标[18]。曹霞提出引入优质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校本通识慕课;借鉴慕课理念,推进通识课程教与学的方式变革;改革管理模式,创设有利于慕课推行的外部环境[19]。张艳茹提出搭建通识教育网络平台,构建超市型网络教育模式,建设通识教育教学平台,完善相关课程网上教学资源体系等,重视通识教育资源超市的服务性,制定统一的标准,更新技术,优化资源超市服务平台,打造通识教育资源超市品牌[20]。张会杰在分析世界著名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管理网站的基础上,提出创设通识课程考核的网络管理平台的策略,促进通识课程管理规范化建设[21]。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研究者对慕课支持下的通识教育已经展开了相关研究,尝试利用Moodle平台、微信公众平台、Blackboard 网络平台等构建慕课平台并开展基于慕课的大学生通识教育活动。但是对涉及慕课环境下的大学生通识课程的建设问题,以及课程建设过程中的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学习评价等方面,仍需要深入地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本研究在梳理通识教育理念和慕课理念以及通识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建立通识课程设计和慕课理念优势相对应的二维矩阵,找寻其中的关系,以便能够更好地利用慕课开展通识课程的建设,如表1所示。
综合文献研究结论,基于慕课的高校通识课程改革可从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设计、支撑环境设计、课程评价设计、学习活动设计这五个维度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
(一)课程内容设计
基于慕课的高校通识课程设计,其本质是教学模式、教学资源、互动方式、支撑环境等要素的优化和改进,是手段、方法和通道等的变化,对通识教育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体系”等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变化。因此,基于慕课的高校通识课程内容设计,应遵循少而精原则、独立原则和渗透原则[22],实现基础性和补救性、广博性和多元性、进阶性和统整性等相统一[23]。在课程之间要遵循独立性、多元性、广博性的原则,给学生提供的通识课程要有相对独立的价值系统,要能够积聚多元文化,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体系更加渊博、深厚;课程内部要遵循渗透性、统整性、进阶性,注重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渗透和科学人文环境的渗透,单一课程的内容体系要完整,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
(二)課程结构设计
慕课课程结构的设计是在传统课程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和方式,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并组织学习内容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学设计,是课程开发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部分,教学设计的结果直接决定整个慕课课程的质量。基于慕课的通识课程结构形式为“模块—主题—活动—评价”,一级知识结构层为模块,二级知识结构层为主题,三级知识结构层为活动。每个学习模块都有描述明确的学习目标、筹划合理的学习计划表、脉络清晰的内容结构图、重点突出的学习主题,每个学习主题包含引导学习的主题概述、引人深思的学习问题、指导清晰的学习活动,每个学习活动又包含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习步骤、学习资源和过程性学习评价,如表2所示。
(三)支撑环境设计
支撑环境以慕课平台为主体,应包括在线学习、课程管理、在线测试、资讯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为基于慕课的高校通识课程改革提供体系化的环境保障。在线学习主要实现学习过程的管理、在线课程的学习、在线微课的观看、在线资源的学习、在线案例的学习、在线开展探究学习、在线问题解决等功能,主要支持课程支持的获取和学习。课程管理主要实现课程创建、课件导入、课程知识点呈现、课程题库的建设与利用、课程作业呈现、课程测验、课程笔记、学习档案记录、知识点管理、学习情况动态监测等功能,实现对不同类型课程的管理。在线测试具体题库管理、试卷管理、测试管理等功能,主要实现题目管理、组卷、在线测试、问卷调查与统计等管理。资讯管理主要实现课程动态的发布、修改与管理,实现课程新闻、邮件、短消息交互等功能。系统管理实现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系统日志等基本管理功能。
(四)学习活动设计
对不同的主题采取不同的学习活动设计,通过“案例引导—问题启发—理论学习—知识理解—技能掌握—实践评价”等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理论等知识的掌握,加深对知识内容的具体方法和策略的理解,进一步使学生理解信息时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案例引导和问题启发,其主要过程如下:先是在学生头脑中创设针对学习内容的问题情境;然后学生在问题、任务、情境的基础上,通过微视频学习、浏览资源、查阅电子书,利用慕课平台里的Wiki、讨论区、WebQuest、互动聊天等功能模块,采取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情境化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操作与练习等方式开展学习;最后通过完成明确的实践任务,如设计、制作、讨论等完成某一主题的学习活动。
(五)课程评价设计
通过详细的课程评价设计,可以全面、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不足,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利用慕课平台优势,设计采用电子档案袋的方式,运用多元评价、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生作品、过程性资料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动态过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利用慕课平台的在线统计、作业提交、测验等评价功能,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形成包括学生信息、学习记录、学习成果、学习评价及学习反馈的电子学档系统,作为学生最终的评价结果。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将网络学习评价和面对面的学习评价相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得出最为科学有效的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通识教育,是提高高校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之一。本研究中设计基于慕课的通识课程理论框架,除了利用网络开展高校教学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知识面授以外,注重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在信息技术支持下采取讨论、示范、引领、案例支撑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感受,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提升综合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以满足信息时代对学生能力体系的要求。
[1] 武巍.高校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14-116.
[2][20] 张艳茹.博茨瓦纳大学通识教育:现状、特点与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5:3-4.
[3][19] 曹霞.“慕课”背景下地方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改革思考[J].高教论坛,2015(5):62-64.
[4] 庞海芍.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高教,2010(2):63-66.
[5] 魏志波. E-learning 在当前国内高校教育中的作用:以尔雅通识教育平台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143-144.
[6] 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50.
[7] 郑金秋.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 现代教育技术,2013(12):5-10.
[8] 王志军,陈丽,郑勤华. MOOCs的发展脉络及其三种实践形式[J]. 中國电化教育,2014(7):25-33.
[9] 荀渊. MOOC的实质与前景[J]. 电化教育研究,2014(6):16-20.
[10] 程璐楠,韩锡斌,程建钢. MOOC平台的多元化创新发展及其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4(2):58-66.
[11] 姜蔺,韩锡斌,程建钢. MOOCs学习者特征及学习效果分析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1):54-59+65.
[12] 祝智庭,刘名卓.“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3):36-43.
[13] 杨玉芹. MO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4(6):6-10+68.
[14] 罗九同,孙梦,顾小清.混合学习视角下MOOC的创新研究:SPOC案例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2014(7):18-25.
[15] 刘清堂,叶阳梅,朱珂.活动理论视角下MOOC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远程教育杂志,2014(4):99-105.
[16] 王美静,王海荣.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国外MOOC平台比较研究及启示[J]. 现代教育技术,2014(7):26-34.
[17] 白浩,李新成.基于MOOC的教师教育网络课程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1):73-77.
[18] 戴红,安继芳,常子冠,等. 基于网络学堂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优化[J].中国电化教育,2014(7):88-93+104.
[21] 张会杰.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考核:意义、困境及管理之改进[J]. 高教探索,2015(6):80-84.
[22] 熊贤君,金保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实施途径[J]. 教育评论,2000(4):33-35.
[23] 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6-37+189.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