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视域下“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

2018-09-04 01:54赵金凤
锋绘 2018年3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协同创新

赵金凤

摘要:应用型本科作为一种新兴的高校,多由传统学校转型而来,要解决当前应用型本科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工作的思路及方法。本文以南昌工学院为例,基于协同创新,思考协同创新视域下“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校内协同、校外协同、疆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协同的方式,探索“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多方共建;实践育人

“双一流”建设吹响了中国高等学校冲刺国际前列、打造世界级顶尖学府的“冲锋号”。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应借此机会,努力找到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又具有一定理论知识的客观要求和主观需要,解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需要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寻找一条适合应用型本科发展的道路。

社会实践是当今高等学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事实证明,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思维以及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在应用型本科建設中,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有助于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双创”教育引领,为民族复兴、人类进步培养一流人才。

本文以南昌工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分析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协同创新的“多方共建”及其基本原则,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及建议,即通过校内协同、校外协同、疆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协同的方式,建立并实施“多方共建”的实践育人模式。

1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高校的一项稳定工作职能和富有特色的工作品牌,但目前在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认识上仍然对社会实践存在分歧,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工作处于分离状态,现有社会实践模式有局限性等问题。

1.1 学校、学生、社会三方面认识上存在偏差

首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刻认识,片面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只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作用不大。其次,目前我校大学生以“90”后为主,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他们的父母已经历一代人的财富积累,经济上有一定的物质基础。“90”后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在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接受社会实践机会甚少,应该说骨子里没有浓厚的忧患和危机意识,对自身没有长远目标和规划,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加之应试教育背景,更多的是追求理论知识的习得,忽视实践教学环节,未明确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因而不能很好地激发出大学生的实践动机。再次,由于

各种客观及主观原因,我校与社会联系不够紧密,沟通不畅,企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缺乏了解和认同,并担心大学的社会实践会影响生产效益。因此,必要的实践活动往往得不到社会的广泛理解和大力支持。

1.2 现有社会实践模式有其局限性

“主题式”社会实践是我校采用的主要模式。所谓“主题式”是指由学校相关部门每年确定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并要求各地区、各高校当年的社会实践围绕该主题进行。“主题式”社会实践有其自身优势,但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出来。表现如下:第一,在模式上,“主题式”同样是高校主要采用的社会实践模式,该种模式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活动只能组织“示范队”参加,参加活动的大学生数量很少,不具有普遍性和全员性,面对全体学生的社会实践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难以解决多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第二,在形式上,学校除了组织“示范队”之外,为了满足全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每年学校也做出了“一般性”号召,由学生根据主题自主完成社会实践,但“一般性”号召忽视了教育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内容空泛没有深度、缺少针对性,学生由于得不到科学的指导,社会实践效果差距很大;第三,在时间上,当前的社会实践一般多集中在寒暑假和校外进行,使得原本紧张的实践岗位和资源一时难以满足爆发性的增长需求,本应长期、持续,需要反复强化的社会实践带有了明显的阶段性和时效性。

1.3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理论脱节

出于资金、人力、安全等因素的考虑,我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多以校内活动为主,校外主要有心理拓展训练、社会调研、服务社区和福利院、参加各种类型的比赛、专业实验和实习还有各类兼职。这些形式的实践活动大部分是在城市,深入农村和企业生产一线的很少,社会实践的实效性不强。

2 协同创新视域下的“多方共建”及基本原则

“多方共建”是指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为指导思想,利用现有资源,广聚多方优势与资源,深度融合、协同发展,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和学生多个不同主体的协同联动,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发展需要的素质嵌入到社会实践“项目群”中,通过大学生完成社会实践“项目群”,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化、全员化、多样化、日常化、长期化,让每个大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熟。“多方共建”既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互动平台又是多方协同创新系统,它的建立应遵循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

2.1 关于“多方共建”互动平台构筑的思考

“多方共建”互动平台构筑首先需要确立创新的主体要素和利益共同目标,其次需要明确“多方共建”的“三级管理”领导组织的地位。

2.1.1 确立“多方共建”的主体要素和共同目标

“多方共建”各创新主体要素由当地的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学校以及学生组成。在创新过程中,合作的各方要以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功效为核心,共同确立培养“政治合格,身心健康,理论到位,技能实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2.1.2 明确“多方共建”“三级管理”领导组织的地位

大学生社会实践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需要建立垂直向下、由下往上层层负责的“三级管理”领导组织,同时明确其领导组织的地位。即第一级由学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等的主要负责人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统筹委员会,简称统筹委员会,负责整体规划统筹应用型本科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第二级由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地方所辖行政范围内的相关单位、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下辖单位等负责人,组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委员会,简称指导委员会,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协调、沟通及指挥;第三级由相关学院、学生组织、相关部门,组建各类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委员会,简称服务委员会,指导建立数个学生发展中心,如:大学生勤工助学帮扶中心、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就业实践中心等,具体负责、组织和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

2.2 构筑“多方共建”互动平台的基本原则

“多方共建”创新的过程中,合作各方要遵循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协同、基于信任与交流的愿景协同、风险与利益观念上的协同等基本原则。

2.2.1 价值观和文化上的协同

由于合作各方在创新过程中的定位、资源和能力、发展目标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形成了不同甚至潜在对立的组织文化及行为准则。校企要打破双方的藩篱,在价值观和文化上建立认同和包容,形成共赢的心理预期,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2.2 基于信任与交流的愿景协同

信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各方对自身优势的准确判断,找准自己在创新过程中的定位,理清各自的关注点和优势,实现合作各方的效益有机链接。信任源于沟通,建立共赢模式下的相互信任,最大程度消除交流中的信息损耗,最终合作各方获得协同效应。

2.2.3 風险与利益观念上的协同

利益相关主体协商找准“风险与利益”的平衡点,建立基于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的合作联盟,使得多方协作关系趋向长期、稳定和互惠,同时推动各方在资源共享上承担更多的义务,促进合作在风险共同承担和利益共同分享基础上进行。

3 建立“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

“主题式”是当今高校普遍采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主题式”模式虽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并限制了社会实践育人优势的发挥。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坚持改革创新,以创新驱动学校的发展。我校作为新兴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将协同创新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协同创新“多方共建”的实践育人模式,有利于凸显社会实践具有的素质与技能兼顾、共性与个性统一、开放性与发展性相融合的优势。

建立并实施“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需要进行校内协同、校外协同、疆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协同。

3.1 校内协同

学校内部各种办学资源的相互协同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最基本的协同创新。抓好校内协同,“多方共建”的三级管理领导组织需要发挥主体作用,做好学校内部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协同创新,整合学校内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课外与课内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资源的育人功效。如设计若干个实践项目,这些项目要具有校本特色、适合校内外进行、既体现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项目群”。校内实践“项目群”的设计要注重活动的“点、线、面”相互结合,更要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3.2 校外协同

做好校外协同,我校要积极结合自身实际和地方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主导与地方政府、区域社会组织(行业、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合作,建立“多方共建”协同创新互动平台。确立“多方共建”三级管理领导组织的地位,在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经济转型、文化提升等方面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如校企共同培养专业人才,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共同出资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实践基地,解决本专业学生校内外实习实践等。如会计学院与北京东奥时代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课证融合项目合作,与江西苏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合作,经济管理学院与阿里巴巴、江铃实顺物流有限公司、清之风、江西众和化工有限公司合作等。

3.3 疆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协同

根据我校大学生的生源特点,我校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自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而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多数都会回当地工作,甚至有些西藏的同学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回当地考公务员,我校根据这部分学生的特点,开设针对这些学生的专门课程,如公务员考试辅导,迪丽努尔工作室,设置专职辅导员,双语辅导员等,采取各种途径、方法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校遇到的各种问题。

4 结语

我校在落实协同创新精神,实施产教融合、多方共建实践育人模式之际,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校企的有效合作,先后与多家企业达成了协议,双方共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面向行业企业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了协调发展,学生就业率稳步提升。当然,在进一步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方面,我校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可以预见,今后开展产教融合、多方共建,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与企业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学生实习实训期间安全及专业技能的提升,助力学校发展,推动江西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将是一个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熊霖.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7,(1):112-115.

[2]胡艳芳.西部地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战线,2011,(37):428-430.

[3]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优势的制约及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4):9-10.

[4]李同果.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J].教育评论,2005,(5):61-63.

[5]梁庆周.区域特色研究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趋势——以广西大学为例[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5,(2):57-60.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协同创新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优化师资管理机制改革实现高校协同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