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好文本对话的“桥梁”

2018-09-04 02:43沈丽君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于勒孔乙己桥梁

沈丽君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会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但怎样能使学生不厌其烦地去“读”文本,这需要教师“铺路搭桥”。所谓“铺路搭桥”,就是要层层递进地为学生铺好阅读文本的道路。如何才能将朗读成为研读文本的一个有力手段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好文本

读好文本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记得我在教《心声》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梳理并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这篇课文事先已经布置学生预习,并且给出了相应的预习题,所以课上就预留了几分钟的朗读时间并且相信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一定能回答出来,结果出人意料,刚开始叫了几个中等生回答,只能支支吾吾说出一两点,后来找了语文科代表来回答,结果也是一样,了解之后才知道原来学生课后根本就没花时间去阅读文本,即使老师已经反复强调预习的要求。而课上的阅读时间又不够,导致许多学生老师一节课已经上完,而课文还没看完,可想而知課堂效果肯定不如人意。因此有了上述的教训后,以后在教授一些较长又难于理解的课文时,宁可给学生半节课的时间去阅读课文,也不能为赶课时匆匆结束。

二、分层细化展开朗读训练

笔者以前段时间上的一篇文章《孔乙己》为例,来谈分层朗读的魅力。

寻读,让我们走近孔乙己,(结合一些收集到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课文以两三个生活片断,展现了孔乙己一生的足迹,让学生自主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可由笑声切入,可由长衫切入,也可由第9自然段过渡段切入,然后围绕一两个主问题来组织富有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

.

品读,在刚才的教学基础上,此时可适时引入:你觉得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并找出依据。

演读,围绕这一中心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断分组进行演读,组与组之间互作评价。鼓励学生的参与,并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投入到语文实践活动中来。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学生把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可悲可怜演读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酒客的大胆尖刻,孔乙己的结结巴巴、摇头晃脑在学生的演读中都充分得到了体现。还有学生上讲台表演“排”与“摸”两个动作,配上神情,不但体会了用词的准确性、区别于“酒”“扔”“掏”等动词,又加深了对孔乙己悲惨命运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依据课文的文本,立足于语言文字来理解感悟,这样学生对于文本的研读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三、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如在《故乡》一文的讲授中,作为一篇精典的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于是在朗读前给学生拎出了一个主问题“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究其缘由是故乡景,故乡人的变化。

“下面老师给出一个表格,请同学们完成,景和人究竟有哪些变化。”像这种围绕“变”设计主问题的还有《范进中举》(众人在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我的叔叔于勒》(随着于勒遭遇的变菲利普一家人对于于勒的态度也在变),《孤独之旅》(杜小康在整个放鸭过程中心理的变化),《变色龙》(奥楚蔑洛夫随着狗的主人是谁,对事情的处理态度也在变化)。一个主问题的设置串起了全文,使原本散落的珍珠成了一串令人喜爱的珍珠链。

四、通过“类读”“比读”“联读”加深理解

这就要求一个“联”字,一个“牵”宇,它解决的是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掌握和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积累问题。类读就是连类而读,就是从某一点生发开去,或在本课中、或在其他课文中找到与之相同相近的内容并将它们组合起来,从而铺展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的板块。换言之,类读就是集“散”材料为“类”材料的阅读。这种读法可以开拓出教材的无限疆界,使教师成为知识花篮的编织者。(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如在教授《三峡》这篇文章时可将《与朱元思书》中的写景片断用一张幻灯打出来,让学生通过“比读”比较两者在抒情、写景上有什么异同。再如阅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纸船》时可与冰心的《纸船》进行比较,谈谈你的感受。这种方法还可运用于文言文的比较阅读中,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思想。如在教授《公输》一文时,因为时代久远,学生对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主张不能理解,这时我们可以找一些《墨子》的其他小短文,来看他的思想主张,帮助学生理解。

以上几种引导学生在读中进行文本解读的方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很多时候,教学的过程中种种方法互有交叉和叠加。总之,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学生能不能与文本撞击出火花,能不能与作者“心心相印”,很大程度上要看教师牵线搭桥的艺术。如何将“桥墩”这头的学生引导到“桥墩”那头文本作者的情思中去,应该是我们教师致力探讨的方向。

猜你喜欢
于勒孔乙己桥梁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手拉手 共搭爱的桥梁
句子也需要桥梁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高性能砼在桥梁中的应用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用爱心架起希望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