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尽铅华求实效

2018-09-04 02:43姜汉明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突破

姜汉明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个人埋头备课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须抬头看路——集众家之长才会有一席之地。集体备课活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研究,可以充分开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其有效性更是课堂教学的命脉。

一、正确认识集体备课。弘扬个性

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人备课,个人也得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二次备课(如学生层次不一样,教学的要求不一样,教师风格不一样),可根据集体教案,再次确定个案——特色教案。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如果教师的教学都一个模式,这就与新课程教学理念背道而驰,就步入另一种极端——“复制”思维,“粘贴”过程,失去个性。所以,我们要多钻研、多思考,以集体备课为契机形成个人特色,把集体备课作为实现教学个性发展,提高教学层次的平台。

二、确定教材的备课方向,明确重点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掌握科学的规律才能把好课堂教学的命脉,才能在不同的课堂中呈现出更多的精彩,才能让课堂在预设中朝着既定的方向顺利前行。

先确定大的方向,制定一学期的备课目标,比如哪些课文重点备讲,哪些课文自己处理,哪些课文学生自读。重点讲的就集体备课,再根据课文体裁重点备好几课范例,比如小说的课文重点人物、情节、环境。看教材选择时重点突出的是哪个方面,我们根据教材的范例就确定备课的重点作为具体备课时的研讨对象。选一篇课文作为典型备课,从教案到课件到听课再到教学反思,比如散文的重点是情感,同样只选一篇作为备课范例。

备小说《孔乙己》时,由于主题比较深刻,年代比较久远,学生难以理解,但要讲的又比较多:“笑”、背景、情节、环境等,最后明确方向教读小说类就根据小说概念,抓“人物形象”,根据人物命运的变化领着学生回到那样的现实社会,和孔乙己同命运、共悲喜,据此,定下教学重点为分析人物,至于如何切入,则不求千篇一律。

备散文《春》时,有老师提出直接导人教学太单调,不符合初一孩子学情,于是讨论明确,先让学生寻找春,动笔写下春,再学习朱自清《春》,有了和朱自清先生《春》的对比,有对春的了解,学生更加兴趣盎然。具体实施由教师自主进行,各自发挥特长:可做成美的课件,可寥寥几笔于白板呈现,可美美地诵出来。整个课堂确立具体知识方向:感受画面,学会修辞,无论哪个班无论哪个孩子品析哪幅画面,都抓“修辞”的点进行描述,会品味,读出情,能仿写,教师适当点拨,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学生也欣然往返,受益无穷。

三、加强对教材的研究力度,突破难点

集体备课是全组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是学科组教师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的环节。备《湖心亭看雪》时,对于难点的突破,我们意见就大相径庭,有的认为从翻译人手,有提议从雪后奇景入手,依据语文课堂就是要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以透过其表面语境触摸深层次韵味的原则,最终我们决定从抓关键词突破,扣“独”来重锤敲打,品味作者内心的孤独,走进张岱的心灵深处。

再如《秋天的怀念》一文,集體备课中我们各抒己见,最终设计教学方案时,确立难点为三重境界:我不想活;母亲要我活;我要好好活。

母亲的絮叨、央求和那一丛开得蓬蓬勃勃的菊花已经唤起了史铁生最强烈的渴望:“我要好好活!”这种渴望已超越他起初生存的需要、超越安全、爱、归属感的需要,已提升为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一个生命能活得精彩的需要!他要做一个困难中傲然挺立、充满斗志的人。

四、改变听教研课的方式,展示亮点

电子化产品快速发展,集体备课更要有效率。我们建立微信群,在集体同一时间备课前两天,由主备人发送自己关于教学流程的说课视频,组内其他成员点出亮点,去同存异,于集中时提出自己设想,节约讨论时间,提供备课效率。

五、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弥补缺点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教学后的反思极为重要,但一直以来的集体备课,我们都重视课前忽略课后,上课前,我们全力以赴,出谋划策,课后则很少把课堂中的不足、经验等感悟记录下来交流,这也使得我们的教学经验得不到更有效地丰富,教学水平不能最有效地提升。“教而不思则罔,”倘若每次集体备课把所有人的教学反思积累下来,这将是笔难以衡量的宝贵财富。

借鉴别人的成功,可以让自己的智慧增加。把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会体验到别样的幸福。甩开集体备课的“格式化”,有效地利用集体备课进行提高和再创造,根据自身特长和学生实际调整设计,在共性中体现个性才是集体备课的最有效形式。

猜你喜欢
突破
多元类比,突破生物教学难点
初探高中学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
技工学校数学学习困难及突破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古诗词教学中的“增删调补”
谈初中生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分析
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的困境与突破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