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薇薇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科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 由骨髓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而发。目前临床尚缺乏根治方法, 仍以化疗为主, 尽管近年来化疗药物不断更新换代, 疗效不断提高, 但仍难以治愈。硼替佐米是一种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属于蛋白酶体抑制剂, 在本病的治疗中具有稳定持久的疗效。沙利度胺可抗血管生成和调节免疫, 也有一定治疗效果[1]。本研究进一步分析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 现具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本院血液肿瘤科治疗的7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中诊断标准, 经骨髓细胞学、M蛋白电泳、影像学等检查手段确诊;根据Durie-Salmon分期,ⅠA期6例、ⅡA期18例、ⅡB期14例、ⅢA期20例、ⅢB期12例;免疫球蛋白(Ig)G型31例、IgA型17例、IgM型6例、轻链型14例、不分泌型2例;初治32例、难治或复发3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5例;年龄43~82岁, 平均年龄(64.7±11.3)岁。对照组男19例, 女16例;年龄41~80岁, 平均年龄(63.2±12.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役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化疗方案长春新碱+蒽环类+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治疗, 第1~4天静脉滴注长春新碱0.4 mg/d、阿霉素10 mg/d以及地塞米松20 mg/d, 并口服沙利度胺50~100 mg/d, 28 d为1个疗程[2]。观察组采用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治疗, 第1、4、8、11天给予硼替佐米1.3 mg/m2静脉注射, 第1~4、8~11天使用地塞米松10~20 mg/d静脉注射, 并口服沙利度胺100~200 mg/d, 21 d为1 个疗程[3]。
1.3 观察指标 ①随访24~36个月, 比较两组达到CR或VGPR的中位疗程数、反应持续的中位时间、死亡情况;②比较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③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际骨髓瘤工作组制定的标准判定疗效, 分为CR、VGP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SD)、疾病进展(PD)[4]。总有效率=(CR+VGPR+PR)/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中位疗程数和中位时间采用非参数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8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中位疗程数及中位生存时间比较 观察组达到CR或VGPR的中位疗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反应持续的中位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结束时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肺部感染、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消化道反应、乏力、四肢麻木、便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中位疗程数及中位生存时间比较[M, n(%)]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硼替佐米属于可逆性蛋白酶体抑制剂, 抑制骨髓瘤细胞中蛋白酶体, NF-κB的抑制因子I-κB不再通过蛋白酶体就被大量降解, 有效抑制了这两个因子的活性, 使细胞增殖的相关基因表达受阻, 减少了白细胞介素-6(IL-6)等骨髓瘤细胞生长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表达, 促使骨髓瘤细胞凋亡[5-8]。临床研究证实,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中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达100%, 具有起效速度快, 疗效保持时间长的优点[9,10], 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仅为62.86%,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及沙利度胺治疗具有较高的生存优势。而在不良反应方面, 观察组肺部感染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对免疫功能有一定影响, 且有一定骨髓毒性, 但经过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相当。
综上所述, 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及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确切, 患者耐受性尚可,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