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高校大学生都是“95后”大学生,目前迎来了第一批“00后”正值青春韶华进入大学校园, 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不论 处于自身信仰还是家人期望,主动还是被动提交入党申请书,在成为光荣中共党员的一员前进。然而,随着国内外政治环境的变化及价值多元化的发展,,高校学生对象个性特征的变化,学生政治信仰和党建质量提升工作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新形势新时期学生党建工作成为高校党建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意义深远的育人工程。面对现阶段新时代下个别学生入党动机功利化心态、信仰缺失、理想追求缺乏等问题,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尝试从思政辅导员立场,多元文化视角,对意识形态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工作思路和方法,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引导措施。
关键词: 地方院校 政治信仰 党建质量 思考 措施
信仰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是知、情、意、行等多种综合条件作用和心理过程因素的产物。而学生党员理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仰者和坚定实践者。然而,随着新时代学生群体对象特征的变化,价值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思维角度和行为方式,及其“三观”构建出现了新的危机变化,这对当前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迎来了新挑战。
一、地方院校学生党员政治信仰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经济发展持续稳定、生活规范有序,中国社会总体运行状况良好,但由于中国正经历急剧的社会转型,社会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各方面交叠变化。在社会转型的急剧变化和多元文化发展碰撞中,以W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型传播媒介的出现,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迎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因而大规模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动态,开启了“微”为特征的一个全新时代。微时代下,信息更新速度快,信息传播迅速扩张,信息交流更加便捷,人人都可表达自己的看法,分享新鲜事物,信息环境空前复杂,而社会中转型中难免出现个别人群亚健康“病态”,而其中“信仰缺失”、“看客心态”、“社会焦虑症”位列当今社会病态前三项。而“95后”尤其是“00后”的大学生热衷于体验新兴事物,社会病态心理的滋生,难免随着自媒体的传播对大学生青年尤其是学生党员的思想及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地方院校学生党员政治信仰面临的问题分析
随着高校的扩展,地方大学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人才、提供技术支持、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望及需求的作用日益凸显,地方院校教育人才培养的任务和使命日趋间距。然而,由于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研究标准薄弱、社会学历意识强烈、国家政策向高水平大学倾斜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各校之间盲目攀比,高校教育人才资源的抢夺、个别地方院校办学理念过于保守,发展方位不能合理定位导致高校的学科建设、学生专业设置、教学管理理念等方面趋同化现象严重,加之地方政府缺乏对地方院校的政府扶持和资金投入,导致个别地方院校在教育管理尤其是学生党员的培养选拔全过程缺乏领导和培育。集中体现在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党员的选拔缺乏深入群众调查。个别以学习成绩为第一选拔标准,缺乏对学生自身真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考核、真实群众基础生活和党团日活动参与的热情主动性的摸底考察,无法全方位把握其入党动机的纯洁性。二是管理和培育不够重视。首先体现在入党年龄把关方面。在党务工作的中,发现个别专升本学生的入党材料还未满十八岁就已经党校结业甚至成为预备党员,深入了解得知在高中表现突出成绩优秀就被班主任推选,参加高三党课学习,拿到结业证,专科期间辅导员缺乏材料审核,也进而发展预备考核对象,导致问题出现,未按照入党组织程序审核把关。其次,在教育管理工作失责,个别院校,时有重数量轻质量,重入党前发展,轻入党后再教育的全程育人。尤其是对毕业班尤其是外出实习学生党员的发展和培养出现突击入党,更缺乏连续性管理教育和培育指导。三是在培育教育过程拘泥形式、教育内容缺乏创新,如开展马列主义小组培训班、党校培训课和“三会一课”制度过程,居于形式缺乏内涵式信仰引领教育,和学生对党的政治信仰的认识、批评和自我剖析认知,使学生在学懂弄痛党的原理上缺乏深入领悟。党务工作者在培育的全过程不能用先进现代化技术手段和管理创新方式激发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教育管理内容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积极应对地方院校学生党员政治信仰教育的新对策
1.全教育阶段体现信仰属性,培养和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特征,作为学生党员信仰的培养同样要贯穿发展的全阶段。通过对学生的 各个教育阶段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培养来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发展的阶段性决定着人所受的教育也具有阶段,这要求施教者在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阶段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样,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信仰教育方法也需要重视每个学生的阶段性发展而采纳阶段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由于信仰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从幼儿教育开始,一直到大学,甚至走上社会,其学生身心發展和认知水平发展的各自阶段都无时无刻都渗透着信仰教育的内容。为此 ,教育管理者对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实施信仰的教育的方法和内容也会随着阶段性差异而不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阶段具体分为四个阶段即:初识信仰,主要对象是自身道德认知的成熟到高中成年礼的洗礼到大学新生“相识”阶段,到大二的信仰“相知”普及阶段,从专业课的学习和通识教育的普及全过程全阶段贯穿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到大三的深化认知前提下的“相爱”阶段,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深化领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为自觉践行,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最后到对信仰的“相守”阶段,要求学生树立比较成熟的“三观”、具备一定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能够较好运用马克思主义处理并解决求职、就业、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与障碍,从心理上、知识上、技能上切实完成好从大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各种人生准备,同时自觉内化为将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2.全过程依托组织系统,规范组织生活促进信仰的形成
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必须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力。这为我们抓好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遵循。对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入口关。在党员入党申请、动机考察、选培发展、思想汇报、入党前理论考核、群眾意见调查严肃认真、宁缺毋滥的发展转正全过程中把好关,注重思想品行的考核。二是教育培养和组织生活规范化制度化。在党员队伍培养、“三会一课”、党日活动、定期思想汇报、时事政治党组织生活专项辩论赛活动的全过程制度组织,规范开展,实行“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开展。三是丰富组织活动载体,强化思想引领。在开展党日活动和组织生活时,避免传统的说教形式单一,要创新学生党员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党日实践生活,红色文化基地参观、专项党日读书会的宣读如熟读“苦难辉煌”了解党的发展征程,专项党的知识竞赛活动。此外,要巧借微时代信息媒介,善用微资源,通过自媒体微平台,更新传统政治理论教育的载体,增强政治信仰教育的微思维和微语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促进学生党员对政治信仰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进而提高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董承婷 . 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J]. 教育论丛.文 化
[2] 黄明理,张书. 当代公民道德信仰状况分析[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 5) : 63-66.
[3] 陈阳.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4] 黄明理,冯 茜.我国 90 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研究[J]. 第 16 卷第 1 期 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年 3 月
[5] 张晓雪.微时代视域下大学生党员政治信仰教育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6
[6] 王方芳.坚定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机制和路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7] 魏兴悦.高职院校应当强化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J]. 《新西部》2017.03 期
作者简介:曹剑华,硕士, 助教,1988,07 主要从事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