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教育”的评析及其现代意义

2018-09-03 03:50乐悦
神州·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爱弥儿

摘要:《爱弥儿》作为西方教育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经典著作,包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不仅推动了近代教育学的发展,其深刻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卢梭在书中首次提出的“消极教育”思想,在超前教育盛行的今天并没有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消极教育”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通过总结其合理内核与理论缺陷,探寻其与现代教育的契合点,以期得出对现代教育的启发及借鉴意义。

关键词:爱弥儿;消极教育;现代意义

卢梭在《爱弥儿》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将自然主义教育划分为婴孩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个阶段。

卢梭认为,教育应同生命一起进行,即应从婴儿期和儿童期开始教育。婴儿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体育教育,通过解除婴儿身体上衣物的桎梏,伸展四肢,锻炼体格,使他们的身体得以在自然状态下充分发育。而儿童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感觉教育,通过训练儿童的感官,自主获得丰富的感觉体验,而不是外界填鸭式的灌输。又由于婴儿期和儿童期同属“理性的睡眠期”,儿童在这个阶段只能认识具体的形象而无法形成抽象的概念,因而“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1)以免让他们染上大人的偏见和恶习。由此提出了“消极教育”思想。

一、“消极”的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体系占据重要地位。关于教师的德育方法,他提到:“我宁愿把老师称为导师而非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行为的准则,而是促使他们发现这些准绳。”(2)

(一)利用生活细节培养道德习惯

“教育确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3)卢梭认为,向年幼儿童灌输道德的条条框框,要么只会使儿童产生抵触情绪,要么使他们成为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德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遵循儿童道德观念从具体向抽象的客观规律,应让他们先感受道德,养成道德的习惯后,再认识和理解道德的意义。卢梭指出,处于“理性的睡眠期”的儿童不理解社会关系,无法领会道德的意义,盲目进行道德教育只会与自然规律相背离。但由于儿童天性趋善,能“在知善之前行善”,再加上他们超强的模仿能力,培养儿童善良的道德习惯就成了该阶段的首要任务。

在《爱弥儿》中,卢梭用了大量的例子说明如何运用生活细节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例如当婴儿啼哭时,应首先分辨哭声表达的真正涵义:若是正常生理需要的表达,大人则应予以满足,而若只是额外的欲求,则不应理睬。卢梭认为,这样做可以避免儿童依赖他人,养成独立自制的好习惯。“他们的啼哭,以请求别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别人侍候他们告终。”(4)此外,卢梭认为孩子受伤后,“急急忙忙的样子,反而使他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5)大人惊恐的表情和紧张的情绪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不利于磨炼孩子的意志品质,因而应从战胜身体上小的磕磕碰碰做起,培养孩子勇敢自强的精神。生活中,这样的细节无处不在,教育者若善于抓住时机,并辅以真实形象的实例说明,则能对儿童道德习惯的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自然后果法的惩罚方式

儿童难免犯错,而关键在于教育者采取何种方式来对待这些错误。卢梭主张采用自然后果法让儿童自己发现道德准则,自发地进行反省和改正,而简单粗暴的惩罚违背自然天性,在很大程度上仅满足了成人的需要,在父母的权威和怒气下,只能带来儿童的叛逆和反抗。“只需让他碰到一些有形的障碍或受到由他的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就可以加以制止。”(6)例如,当儿童撒谎时,父母不应只是严厉斥责,而是让他们切身感受到撒谎带来的不良后果,“即使说的是真话,也没有人相信;即使没有做什么事情,也要被别人不由分辩地指责说干了坏事”,(7)促使其自发地反省并加以改正。又如,当儿童打破窗户,父母不应只是简单粗暴地揍一顿,而是让他感受没有窗玻璃隔挡后冷风的刺骨。

自然后果法強调儿童自主的体验,让孩子意识到“惩罚”正是自己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他人的打击报复。“在他未犯错误以前,就应当向他指出他的错处;而在他既犯以后,就决不要去责备他,因为这样做只有使他生气,使他出于自尊而反抗你。”(8)因而这种“消极”的德育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儿童的错误放任自流,反而更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和耐心。

(三)避免环境的消极影响

卢梭认为儿童的天性本是善良美好的,腐化的社会却使其堕落变坏。“偏见、权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像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碰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9)

为了保护儿童的天性,卢梭主张在儿童灵魂的周围“筑起一道围墙”,把孩子送到乡村,远离城市文明。在农村,不仅可以拥抱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对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极其有利,还可以使儿童免受城市不良风气的干扰,远离偏见、虚伪、狡诈、贪婪的恶习,保持心灵的纯净。

(四)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由于儿童天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极易受教师言行的熏陶和感染,因而卢梭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们必须以身作则,发挥榜样的积极作用。

卢梭告诫教师一定要以自身崇高的品格和善良的言行引导儿童。“你们为人要公正和善良,要把你们的榜样刻画在你们的学生的记忆里,使它们深入到他们的心。”(10)卢梭认为,尽管孩子在儿童期还不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无法真正理解美德的意义,但这种“模仿”也有助于孩子在未来自发地理解美德。“像孩子那样的年龄,心灵还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需要使孩子们模仿我们所希望他们养成习惯的行为,以便他们最终能够凭他们自己的判断和对善的喜爱去实践这些行为。”(11)

此外,“消极”的道德教育还主张在教师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施与儿童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在道德纯净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道德,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最终成为一个道德自洽的人。

二、“消极”的知识教育

卢梭对儿童知识的教育也采取“消极”的教育方式,主张“无为”的课程教学观,认为不能在儿童“理智睡眠期”强行灌输知识,否则将使他们形成偏见,妨碍未来理性的培育。由此出发,卢梭认为书本知识在这一阶段并不是最重要的,教育者应把关注点放在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上。同时,卢梭还反对空洞的说教式教育和纯知识的学习,而注重与儿童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儿童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主张让儿童接触大自然和世界万物,在实践中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自主地积累对周围事物的体验。

卢梭还从实用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些教学内容的原则,如坚持有用性与兴趣性。(12)“问题不在于他学到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学的知识要有用处。”(13)所谓“有用的知识”,不是成人觉得的有用,而是孩子自己认为有用且能够理解的知识。同时,教学内容应是孩子感兴趣且愿意学习的东西,教学方法也应与他们的个性、年龄、性别和能力等特征相符,以“无为而有为”的教育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三、“消极教育”思想的缺陷

(一)“消极教育”对理性睡眠期的机械划分

卢梭的“理性睡眠时期”,是对儿童发展阶段性的机械划分。仅管根据不同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值得提倡,但其划分标准不仅缺乏严格的科学依据,且0-12岁的划分也破坏了教育过程的连续性。

(二)“消极教育”对人性本善的前提设定

卢梭主张人性本善。在他看来,腐化的社会是使人由善变恶的根源。社会的恶习、权威和偏见阻碍人性的自由发展,使人产生自私、贪婪、虚伪、狡诈等丑陋的恶习。基于人性本善的前提,卢梭认为只要儿童生活在远离现代文明的乡村,控制“恶”对儿童的影响,就能保持其“善”的天性,由此产生“消极教育”的思想。

然而,人性由先天自然的遗传因素决定,本无善恶之分,只是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差异和变化。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说:“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善恶则是文化概念,所以人性不可以言善恶,只有人的社会本质可以言善恶。如果把人性与善恶联系起来,或者会导致对人性的盲目崇拜,或者会导致对人性的彻底失望。”(14)因此,教育者仅控制“恶”对儿童的影响,并不一定就会让儿童走向“善”。

(三)“消极教育”对环境决定论的片面强化

环境,泛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人的生存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复杂,根据其性质,可将其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类。而相较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更大。(15)

卢梭“将儿童带到远离现代文明影响的乡村,就能保证天性不被污染”的观点,陷入了环境决定论的误区。首先,完全脱离社会的环境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就算是偏远的乡村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城市文明的影响。其次,环境对人的发展固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仅通过控制外在环境这一个方面来引导孩子的成长是远远不够的。此外,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孩子迟早要走向社会,就算是在儿童期也需要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为了免受社会恶习的污染就与社会完全脱离的做法,明显与人成之为人的社会属性相背离。

四、“消极教育”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消极教育”主张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等待”婴幼儿身体和心理的能力充分发展起来后再进行德智教育,“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还必须把时间白白的放过去”。(16)表面上看,“消极教育”只注重锻炼儿童的感觉器官,似乎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却是“放任无为才能一切有为”。只有在这一阶段积累了足够丰富的感觉经验,才能在未来更好地开展理性教育。

同时,“消极教育”主张把儿童教育成儿童应有的样子,而不是按照成人的标准来塑造。“每一个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他的形式去指导他。”(17)教師的作用除了指引之外,还要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卢梭主张把本属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需创造学习的环境、观察学生的言行并防范不良的影响。从这个层面看,“消极教育”思想中蕴含的遵循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主体地位以及培养儿童道德习惯等思想值得现代教育借鉴。

在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社会,家长们大多从孩子儿童时期起就努力培养其竞争力。“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的野蛮教育”,(18)牺牲本该是儿童快乐玩耍的时间,让他们小小年纪便周转于各种补习班,只为学习一个对未来可能有用的技能。而这种所谓竞争力的培养,往往是家长们站在成人的角度,抱着功利的心态强加给儿童的,并没有切合实际地考虑孩子的意愿和接受能力。

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常以“过来人”的经验干涉孩子的行为,以“爱”之名把自己眼中“最好的东西”给孩子,殊不知,这些“最好的”未必是“合适的”。实际上,这样的“爱”何尝不是一种“害”——家长的过度干涉不仅抹杀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更剥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同时,儿童自身在这一阶段没有积累足够的感觉经验,也耽误了进一步的理智发展。因而,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更应做的是积极引导而非粗暴干涉,留给儿童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好动的天性得到自由地发挥,鼓励他们自己去经历和尝试,增加他们自主体验的过程也是独立人格的过程。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19)慢一点,用“消极教育”让孩子在最快乐的年纪享受童年,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1)(2)(3)(4)(5)(6)(7)(8)(9)(10)(11)(13)(15)(16)(17)(18)(19)[法]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2] (12)孙光琼,冯文全.寓“积极”于“消极”,以“无为”成就“有为”——论卢梭的“消极”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中国德育,2006(09):19-24.

[3] (14)夏亚玲.浅析《爱弥儿》中消极教育的潜在误区[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21(01):138-141.

[4]渠敬东.卢梭对现代教育传统的奠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03):3-16+188.

[5]张桂.卢梭的启示:师生关系中的权威与民主[J].教育学术月刊,2010(01):12-15.

[6]苗雪红.卢梭对儿童生命之“自然”的认识[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03):32-37.

[7]刘小枫.《爱弥儿》如何“论教育”——或卢梭如何论教育“想象的学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01):126-146.

[8]戴晓光.《爱弥儿》与卢梭的自然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01):147-156.

[9]万晓飞.体味卢梭自然教育中的“无为”——读《爱弥儿》有感[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4(02):95-96.

[10]乔占泽.一种值得深思的教育:生活化德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4(13):15-16.

[11]夏亚玲.浅析《爱弥儿》中消极教育的潜在误区[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4,21(01):138-141.

[12]曹永国.何谓“教育即引导”[J].教育科学研究,2016(05):31-36.

[13]苏明明.卢梭“消极教育”思想对当前过度教育启示[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7,24(03):104-107.

作者简介:乐悦(1996.12)女,籍贯:四川省广元市,民族:汉族,学历:本科在读,毕业学校:广西大学,研究方向:哲学,学校:广西大学。

猜你喜欢
爱弥儿
论卢梭《爱弥儿》的教育学思想
《爱弥儿》对当今家庭教育自立品格培养的启示
浅谈卢梭女子教育思想
浅谈卢梭女子教育思想
《爱弥儿》中的卢梭的教师观启示
论《爱弥儿》中的教师观
从《爱弥儿》中探寻卢梭的自然主义爱情观
试论《爱弥儿》中的爱情观教育思想
自然主义教育观适应性研究
人性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