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针对现阶段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中教师德育有待加强、教育知识和能力有待提升、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不确定、教育技能的培养亟待加强,以及课程评价形式单一的问题,提出树立完整课程观、调整课程结构、健全课程考核体系、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开展课内外小组实训教学、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呼应等对策,争取做到课证相融合,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
【关键词】新教师资格证考试 高专院校 学前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C-0070-02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随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改革,国家对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同样地,幼儿教师的考核标准也随之提高。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新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就是一个根本性的考核。就目前来说,各个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课程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怎样利用新教师资格考试来进行课程改革,进而提高办学水平以及培养高素质的幼教人才,是各高专院校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德育有待加强。近几年,国内外都发生过教师虐童事件,而这些事情最根本的原因是忽视了幼师的师德修养、法律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培训。目前,学校针对幼师就职前的教学内容比较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关于保教的方法和规律的培养,但是没有重视教师的道德素质。在教育改革中,教育部强调要重视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加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
(二)幼儿教师教育知识和能力有待提升。学前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除了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艺术教育能力,还需要教育者采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独到的方式。目前学前教育的实践教学重视单一技能的练习,忽视专业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得教师进入实践教学后,不仅没有较为专业的能力,也缺乏长远的见识。
(三)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方向不确定。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很多人认为幼师的专业技能就是“说、拉、弹、跳、唱”。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教师是专业性质的艺术人员,并不了解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特点,没有一定的尺度去要求学生的艺术技能水平,只是单纯地要求学生按照艺术专业的水平来学习。这使得学生到了幼儿园后,不能较为自然地将在学校中所获得的艺术技能和幼儿园的艺术教育相结合。由此来看,幼师的专业教育技能需要加重培养。
(四)幼儿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亟待加强。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学前教育的培养也要突出表现时代感。目前很多的幼儿园都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多媒体教学,比如录制微课等形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都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此外,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严格地提出幼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处理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师范院校应该注重这种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上做出一定的调整。
(五)单一的课程评价形式。课程评价的形式包括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各大高专院校的课程评价模式并没有把这些评价形式综合起来,使得课程评价不太全面。现阶段大部分院校的课程是凭借期末考试来进行评价的,因此学生大部分都是“临时抱佛脚”“临阵磨刀”,学生掌握的都是浅层次的知识,他们凭借短时记忆和机械记忆来应付考试,因此这种单纯依靠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的课程评价形式效果不佳。
二、新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措施
(一)重视国家新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树立完整课程观。现阶段有一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国家新教师资格证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没有调整当前的课程设置,最终将会使得这些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教师统考中不占优势。因此,这些高职院校的学前专业必须重视国家的新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依据新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的要求,明确幼儿教師资格的价值取向,确定设置课程的目标,从而保证做到课证的有效结合,提高幼师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根据教师资格考试标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有正确的职业理念和专业知识能力,也要有专业的感受和体验,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将专业技能和师德素养综合起来,进而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教育科研意识。
(二)调整课程结构,健全课程考核体系。高专院校中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调整课程内容,突出综合性和实践性。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上应该加入实践课程而且使其融入整个教学阶段,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延长学生实习的实践,并进行实践课程学分的改革,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学时。另外,高职院校还应尽可能地增加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进行相对应的能力考核体系的改革,健全高职院校的考核体系。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意义上的人才培养效果评价机制主要是通过课程考试进行的,一般是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检验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按照制度进行的考核内容,对于检测学生的能力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所以应该注意改革考核方法,运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方法,引进创新型的习题,开拓学生的大脑,重点考查学生的临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培养。由于新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笔试和面试题型更加具有情境性,较为关注被考核者的综合能力,所以高专院校应该加大实践课程的设置,加强和实践基地的合作,实施综合型的人才培养形式。由此一来可以定期对专业教师开展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培训,并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名师或者幼儿园园长以及幼儿园实践工作者进行指导。同时,还可以建立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较强的高素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学校层面,应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模拟实验室。
(四)开展课内外小组实训教学。根据实践为基础的原则,进行课内外小组合作的教学实践以及教学小实习的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由结组,每组5-6人,形成师生以及生生学习的新模式。以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的语言以及教具的使用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使得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知识,进而学会实际教学活动和教案的编写。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进行教学活动的模拟以及讲解、提问和小结等基本的教学环节,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游戏法以及探究法等教学的方式。还有参加许多贴近工作岗位的比赛如专业技能比赛,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获得以及技能比赛的磨炼,帮助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把知识和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此外,增加学生的实训内容。根据幼儿园教学的真实内容进行实训,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小组的讨论活动以及在课堂上模拟试教的活动。教师应该加以引导学生写教案,并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还可以在仿真的实训室里面进行幼儿园教学活动,以及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学习幼儿园优秀的幼儿教师的教学过程。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观摩活动,教师最后组织学生写下活动心得,反思自己设计活动的优缺点。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训,教师帮助学前教育的学生按照“备课、模拟试教、互评、修正、实习”的过程,逐渐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学习中积累教学经验,进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能力。
(五)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呼应。各高专院校侧重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前教育,较少地关注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工作。因此,各高专院校可以做出相对应的改革,既要关注职前培养,也要加强职后的培训工作。各高专院校应该尽力争取进行各种省市级别的培训工作乃至国家级幼儿园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我与名师一同成长”“骨干教师访名园”。开展这些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注重拓宽职后实践体系,为幼儿教师的就职以及职后的提升提供较为便捷的条件。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入职前和入职后应该相结合起来,这样才符合现代化的幼儿教师的培养以及幼儿教师的成长,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强调实训的重要性。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前沿的教育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六)体现能力,突出专业性。教师的教学過程并不是流水线式的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只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系统以及过硬的专业能力,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并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新教师资格考试的背景下,要求幼儿教师要较好地利用良好环境,合理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以及游戏活动,恰当地计划与组织教学活动等专业能力。因此未来的幼儿教师应该了解儿童的需求以及掌握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为儿童提供较为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总之,借着新教师资格考试的春风,各高专院校都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方面进行着大范围的创新,如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体系和多元化评价方式,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践相结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呼应,同时注意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各大高专院校可以明确课程教学目标,进而完善课程的设置,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从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梦莹.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法类课程改革与探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2]梁珊.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的高师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导刊月刊,2015(3)
[3]张占广.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背景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5
[4]梅纳新.教师资格证“国考”下对学前专业教育类课程改革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5(26)
[5]林静.新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改革的思考[J].教师,2016(32)
[6]庞云凤,张宗业.与新教师资格考试相适应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淄博师专学报,2013(2)
【作者简介】汪冠楠(1984— ),女,硕士,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儿童发展。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