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共选修课为载体的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建设探讨

2018-09-03 07:57林筱颖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人文素养课程建设

【摘 要】本文通过高职人文素养教育现状,分析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在专业必修课中目标缺失、在公共选修课中功能缺失的问题,得出公共选修课可以作为人文素养课程的载体。针对目前高职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设置与运行存在的问题,从目标、理念、载体、形式四方面提出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建设思路。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高职 人文素养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C-0013-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我国高职教育在历经多年的发展道路之后,从原来的速度扩张型向质量内涵型转变,已进入到扩内涵、新动力、多挑战的新阶段。顺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高职教育学科交叉、文化人才能力复合都应按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然而,高职教育日益扩张发展而忽视人文素养教育带来的弊端越发显现出来,高职人文素养课程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一、人文素养课程的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概念要素的研究。通过梳理众多学者关于人文素养课程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有研究者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宏观上,人文素养课程是除专业课外涉及文化的课程。高彩霞在《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研究》一书中,将由学校实施的有关文化方面的所有课程均称之为人文素养课程,以“懂社会、懂科技、懂可持续发展”将人文素养课程划分为不同板块。微观上,学者们又将人文素养课程归属为文、史、哲类的课程。

此外,还有学者从人文素养课程的内在要素、影响作用等方面切入。唐俊提出,人文素养指做人最基本的底蕴和态度,以个人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为象征。因此,人文素养课程就是指培养学生如何接受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影响,使自身具备它们并表现它们的过程。邓全明提出,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正确的情感认同的课程即人文素养课程。这类课程的重心不在于构建知识系统,而是强调知识对学生思想的渗透。

(二)关于课程培养目标的研究。关于人文素养课程培养目标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大部分研究者强调人文知识是人文精神获得的基础,人文精神又可以进一步促进人文素养能力的提升,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由此提出,人文素养教育并不是人文知识总量的增加,而重在培养由内而外的高素质技能型、文化型人才。其二,大部分研究者还强调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人文素养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最终服务于提高与学生专业技术功底和技能相关性及融合性高的那方面人文素养能力。

然而,现有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没有对高职人文素养课程的专业内涵进行界定,缺乏对人文素养课程的特色鲜明的目标定位,缺乏关于人文素养课程的载体的系统研究,缺乏融合学生活动的人文素养课程开发研究,缺乏贴近生活及高职学生特性的人文素养课程研究,忽略在人文素养课程中引入地域文化,缺乏详细的实施指导策略。凡此种种,需要我们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对人文素养课程进行深入研究。

二、高职人文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素养教育在专业必修课中目标缺失。大多高职专业必修课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人文素养的培养教育理念淡薄,片面强调职业技能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培养,忽视必修课课堂上对人文素养教育的环境创设,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的养成。

(二)人文素养教育在公共選修课中功能缺失。具体如下:

1.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成为专业课的延伸。据调查研究发现,有限的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中辅助实用性人文类课程占绝大多数,体现人文精神的课程占少数,如已开设的公文写作、商业洽谈技巧、实用公共关系、商务礼仪、汽车保养与维修等课程,侧重于增加学生的一些处世实用技巧或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而非真正从精神层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2.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成为基础课的补充。高职公共选修课门类仍不够丰富,已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也存在课程重复、雷同的现象,像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英语B级考试辅导等课程,大多为基础课的延伸和补充,缺乏强化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基础课程,有的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不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素养的培育。

高职专业必修课改革不够彻底导致专业知识技能容量过大,高职基础课又承载着其专一的教育功能,可见,专业课和基础课这两个阵地已经很难融入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而公共选修课承载着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成为人文素养课程的重要载体。

三、高职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设置与运行存在的问题

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该校2012—2016学年开设公共选修课总计644门,内容涵盖经济、管理、艺术、体育等11个学科。虽然该校已经开始重视利用公共选修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仍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是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多沦为工具性、机能性课程,典型的如将语文课程变成应用写作课程,涵盖知识面较窄、缺乏深度和广度,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广泛需求和人文素养教育的实际需要。

二是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因人设课,开设随意性大,缺乏系统规划,不成体系,且课程内容相互独立封闭,影响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三是人文类师资力量相对缺乏,一般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开设课程。

四是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体系性,根据高职院校“社会人”这一人才终极培养目标,还缺乏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生活化内容的人文教育课程,故难以从整体上发挥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功能和作用。

可见,目前高职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建设情况堪忧,更别说利用公共选修课平台实施人文素养课程建设,实现学生素养的养成功能。因此,重新理清高职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的定位,合理利用公共选修课开展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建设是我们亟待进行研究和改革的重大问题。

四、以公共选修课为载体的高职人文素养类课程建设思路

(一)目标:构建课程定位明晰化、教育内容系统化、教育模式科学化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已有优势资源,挖掘地方本土文化资源,搭建公共选修课实训基地平台,整合学生活动序列,构建一套课程定位明晰化、教育内容系统化、教育模式科学化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将其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来抓,在实践中探索一条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新途径和成功案例。

(二)理念:推动人文素养课程的体系化、本土化、生活化、模块化建设。针对上述人文素养类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以公共选修课为平台的人文素养课程的核心内涵(课程定位)、建设目标及课程分类,并理清各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衔接联系,对当前高职公共选修课进行重新定位和梳理,致力于优化公共选修课,推动人文素养课程的体系化,开发出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人文素养课程。以学校实际及特色为出发点,以体系化、本土化、生活化、模块化等作为设计理念,强调与生活无缝对接,进行课程系统设计,以解决公共选修课课程内容随意性强、没有特色体系、缺乏本土信息资源、与学生活动之间相互脱节等问题。体系化将使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能真正具有可操作性,而课程内容的模块化则使培养工作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逐年递增和调整的课程将使人文素养课程建设更具有延展性。

(三)载体:以公共选修课为载体。公共选修课作为学生工作课程化的一个载体,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載体,并以此为目标把人文素养类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的重点和特色,体现了素养工程的育人特色。

(四)形式:实施课程与活动有效衔接。通过强化人文素养课程的高职特色,突出实践,理实合一,将课程与活动进行有效衔接,实现大学生活动工作课程化,有利于改变目前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不严、无实训基地、缺乏统一规划指导、无学生活动序列、教学质量差的问题。例如通过搭建人文素养课程实训长廊,消除无序实施或无实施平台而导致课程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的弊端。

依托学校场馆、实训基地及学生活动建设人文素养课程是一个亮点、特色。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利用学校已有场馆,或者创造条件再建实训基地,并结合学校已有学生活动,进行融合与再体现,将生活作为内容落脚点、节庆作为时间节点、场馆作为教学阵地、展示作为成果显现、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再现,以此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素养课程(如图1所示)。

在实施人文素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创新地利用辅导员作为主要师资,他们既是学生活动的直接组织参与者,又是最了解青年个性的辅导教育者,同时还是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实施者。这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师资的问题,又可以锻炼和培养出一批批懂生活、会学习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18-01-03].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高彩霞.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3]唐俊.论工程应用型人才人文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12)

[4]邓全明.论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作者简介】林筱颖(1979—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责编 苏 洋)

猜你喜欢
公共选修课人文素养课程建设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公共选修课的慕课模式探讨
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