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防生教学改革

2018-09-03 07:09刘晓丽
大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国防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刘晓丽

[摘 要]该研究根据国防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广东工业大学十多年来国防生培养的具体情况,通过设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防生班、制订国防生专用的人才培养方案、合理优化课程体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以期让国防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和军政素质能够得到同步提高,并增强其对部队工作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国防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7-0146-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国创新发展取得突破性成就。新形势下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强大动力,持续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在普通高校国防生中实施提高创新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快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及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

一、广东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情况

廣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办校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这为国防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自2005年4月我校与广州军区签订共同培养军队干部协议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军区首长的要求,学校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国防生培养教育工作,成立了校内工作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和办公场所;认真做好国防生的招收选拔、教学管理、军政训练等工作,实现了国防生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大力加强国防生教育,教育国防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投身校风学风建设,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现代军事技能,养成严谨的军人作风,努力把国防生培养成为我校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要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广东工业大学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遵循“重基础、强能力、多样性、个性化”的原则,着力探索以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基于产学研全程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新思路。目前本科教学采用学分制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制4年,毕业要求最低学分183学分,其中必修课105学分,选修课78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55学分。受招生规模的限制,该专业一直将国防生与普通本科生一起混合编班,没有制订专门的培养计划。除增加军政训练环节外,国防生所修课程与普通本科生的完全相同。国防生在完成普通本科生应修课程的同时还要进行军政训练,其学习压力大,甚至影响其正常的专业学习[2]。

2014年,广东工业大学针对以上问题积极与广州军区沟通,在驻校选培办和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对国防生培养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改革与尝试,由过去把国防生分散在各班的做法改为将其集中在一个班,形成单独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防生班。国防生单独编班便于为国防生量身打造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可以更好地按国防生培养目标并结合军政训练与部队实习等内容灵活安排教学计划,提升国防生教学与实践的主动性和创新性[3]。

二、制订国防生专用的人才培养方案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案是按照国家教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以现代食品工业对人才知识能力的要求为基础,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进行设计,主要由以下模块组成。

1.通识教育基础课:包括人文社科,大学英语、体育,以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占49%-55%。

2.专业基础课:包括化学基础、食品工程基础、生命科学基础等,占30%-35%。

3.专业领域课:包括专业课程、专业创新活动与实践等,占20%-25%。

4.实践教学:包括两大部分,即课程实验和集中实践,后者包括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验、实习(含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

5. 综合素质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军训、学术与科技创新活动、文体活动、公益活动等。

在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中,注重突出广东工业大学的化工优势,强化工程基础,注重实践教学。如化工原理及课程设计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实践环节之一,很多学校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开设这些课程,而这方面正是我校的优势,因为我校不仅拥有众多高水平的专业教师,而且拥有省级化工实验教学中心,为讲授单元操作理论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资源。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防生的学制、学位条件与学校同专业普通本科生一致。在不延长学制、不降低学业标准的前提下,探索性实施“3+1” 军地联合培养模式,即国防生前3年在学校学习专业文化理论课程,第4年集中开设实训、实践教学,包括集中军政训练、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岗位见习与毕业设计。让国防生尝试多模式实习,如参加创新创业基地的创新创业活动、校外工厂参观+校内工程设计、校外驻厂实习等。国防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制教育”,组织专业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博导、硕导及讲师组成国防生专业导师队伍,全程参与国防生课程教学和专业辅导。毕业设计安排在第4学年秋冬学期进行,导师根据国防生的特长和见习内容,为他们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指导他们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选题来自实际工程项目,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国防生第4学年春夏学期到部队完成“部队见习”,由部队对其进行考核,其成绩可替换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课程的成绩。

三、构建科学的国防生培养教学体系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突出继续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4],优化国防生课程设置,包括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教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同时把高校的专业教学和部队的军政训练统一起来。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优化课程设置,实行合理替换

根据《国防生培养方案制订原则意见》,国防生的基础课程保持不变,注重整合专业要求、删除重复性内容,以适当压缩理论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并且将军政理论教学纳入正常课程体系。聘请军队教导机构的军事教员来校进行教学和指导,增强专业教师对部队装备技术发展水平和教学训练模式的了解,促进国防生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用军政训练课程来替代部分普通本科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与军训、体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社会实践及公共选修等课程。这样的安排不仅减少了国防生的负担,也提高了其军政理论的学习质量[5]。此外,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确保专业领域所开设的任选课门数达到规定学时的两三倍,让兴趣不同的学生都能选择到合适的课程且有发展个性的机会。

(二)加强学科大类基础课程教学

强调继续学习、深造能力,建设学科大类核心基础课程群。针对国防生生源差距,学校在个别主要基础课实行分级教学,规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布置不同的课外作业,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与适应性。比如在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及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胶体化学、化工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方面,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分班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针对性强的教学,为学生的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将来的工作、考研深造打下良好基础。

(三)专业学习和军政训练有机结合

强化学校与部队的沟通联系、活动牵引和意见反馈机制,国防生在一年级不开专业课,适当增加军政理论课比例,开设革命军人思想政治修养、国防建设等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到二、三年级,专业领域的相关课程逐渐增多,开设军事法概论等应用性课程;到四年级则结合国防生到部队以后的岗位任职需要,重点开设军事基本技能、军事领导科学与方法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国防生课业压力较大时,选培办在训练方面适当减轻力度;如果部队邀请专家开讲座,学校就给国防生调课或者另行补课。总之,是在学习和训练总量不减的情况下进行调整,或补训或补课。

(四)开设各类学术讲座和报告,开阔国防生视野,提升其人文素质

每学期之初拟订相关计划,邀请军区机关、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专家、教授、工程师为国防生开设专题讲座,并计入学分。另外,结合国防生任职基层部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开设选修课程,如部队公文写作、音乐欣赏、篮球及足球裁判、战争简史、军事高技术概述等,增强国防生综合素质,提高其适应基层部队工作生活的能力。

四、搭建平台培养国防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国防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我军贯彻“科技强军”的战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及战时生存力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6]。国防生身处师资雄厚、科研条件优越、思维活跃的高校,使其科技创新素质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环境[7]。各高校都在致力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改革,我校在国防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

(一)优化课程体系,保证国防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性教学相统一

首先,教学内容安排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原则,体现新颖性和前沿性。压缩课时,删减掉一些不必要的课程,按照“少而精”的原则开设必修课,既保证国防生具备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又保证其有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和自我发展空间。其次,开设本专业前沿知识介绍的选修课,注重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以优化国防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其思维。另外开设专业创新实验、科技创新活动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建设一支创新型师资队伍

现代心理学和创造学研究证明,人的创新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实践激发出来和不断提升的。因此,要培养国防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有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开展启发式教学,不断地给学生以思维的动机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做好學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尊重、鼓励、热爱有创造精神的学生,科学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机能,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国防生科技创新主观能动性

将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成果融入教学,充分利用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室,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与实践;专业实践课程实行“导师制教育”,让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科技创新的有效对接。鼓励他们积极开展结合专业特点和部队需求的科技创新活动,将学习向部队渗透,并进一步通过“挑战杯”“实验技能大赛”等活动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原有学校、学院各级设立的科技创新比赛之外,设立了食品科学科技创新比赛。安排专项经费,配备专业水平高、科研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并在实验室、设备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让国防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去。2016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防生林嘉伟同学的两项创新成果“一种便于清理虾线的剪具”“一种饮水机及其聪明座”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四)拓展国防生实习、实践基地,夯实国防生科技创新基础

利用现有资源拓展国防生实习、实践基地,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同时建立了创新实验基地,其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立的“香飘三创(产学研)众创平台”2016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众创空间专项经费批准200万元。创新创业基地为国防生提供了更好的实践的机会和场所,目前已有多名国防生在上述基地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这就有利于培养国防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我校与广州军区签订共同培养军队干部协议以来,不断探索如何创新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综合创新型人才。实践证明,采用独立编班、集中管理、量身打造国防生专用培养方案与“3+1”的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国防生培养教学体系、搭建培养国防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等措施,在提高国防生的专业水平、强化国防生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部队的认可。我们将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切实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雷寂,张文煜,王延鸿,等.国防生“多元立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4):88-90.

[2] 张晓燕,董小龙,施苑英,等.工科国防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0-21.

[3] 郭娟,刘毓.通信工程专业国防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14-15.

[4] 罗开春,李政.对国防生人才教育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8):26-27.

[5] 唐建伟,廖勇.高校国防生军政素质三级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探索[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57-60.

[6] 苗忠.培养国防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2(23):260-261.

[7] 冯小宁,吕行.全面提高国防生核心竞争力的思考: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17-121.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国防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浅谈国防生军魂意识的培养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战略新兴物联网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设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