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伟伟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普遍陷入了一种困境,作文就好似堆积货物的“仓库”,素材简单堆积的现象很普遍,假话、空话、套话遍地,很难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一、堆砌素材的三种典型
1.堆砌历代“古人”
每次一出作文题,学生一下子想到的并不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却是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放到“古人”身上。某学生在习作《心灵的选择》的第一段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忧国忧民。‘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就是这样一个史官,信念坚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就是这样一个英雄,不畏强暴。”还有学生写道:“陶渊明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洒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除了饮酒采菊外,还做了些什么?这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总之,无论布置哪个作文题,学生都能顺理成章地往屈原、陶渊明、司马迁这些古人身上靠。两三个古人素材一写,一篇作文就算完成了。于其内心,往往并没有深刻的感触,也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2.堆砌“弱势群体”
自从出了一篇满分作文是以农民工子弟为题材的,学生又多了一个写作素材——“弱势群体”。此前,也曾有人这样推论过:近年来的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的标题,无论是“他们”,还是“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都可以把相同的弱势群体套进去。比如说:农民工子弟、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那篇满分作文之所以满分,是因为它视角独特,亦或抒情析理恰到好处,而不是靠写“弱势群体”博得同情,赚得高分。选材独特,加上自己独特的感悟,真情四溢,才能铸就一篇佳作。否则,只是生搬硬套。
3.堆砌新闻热点
在平时作文中,有些学生喜欢写国内外的热点问题。诸如金融危机、三聚氰胺、小沈阳、自然灾害,甚至将一些网络用语等作为新闻热点依次放入作文中,只顾简单堆砌,观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充分的联系,难免空洞、泛泛而谈。殊不知选材切口要准而小,“于细微之处见闪光点”的作文才能真正得到读者的青睐。
二、如何积累素材
1.课本是素材积累的近水楼台
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时,我们何不远足“崇山峻岭”,穿越“茂林修竹”,“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我们可以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找到素材的灵感,不妨用之于风景、生活等话题。明知身入强秦犹如羊入虎口,荆轲还是高歌“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刺秦失败之后,荆轲身“被八创”,最后“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我们亦可以在《刺客列传》中挖掘出英雄、胆魄的话题。
教材中的文言文、诗歌和现代文都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我们不能面对“近水楼台”视而不见,应该以此为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可以“新瓶”装“旧酒”,亦可提炼出有别于前人的真知灼见。
2.读书笔记是素材积累的存储器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平时需要保证一定量的阅读,才能不断往写作之池注入泉水,使之永不干涸。在平时阅读课外书籍、
杂志的时候,遇到精彩而有内涵的文字,要通过及时的摘录来增加积累,更要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只有这样,写作文时才能有“料”,可以信手拈来,出口成章。其实,含金量高的作文,不管什么文体,都看重文中的新意。只有坚持阅读并撰寫读书笔记,才能让你站在巨人的“肩上”。从临摹到逐渐形成个体风格的过程中,文章的语言、结构、观点等方面就会新意迭出,让“存储器”内化为自己的大脑。
3.运用技巧是翻唱新曲的乐器
在改作文时,往往会发现两名学生所选的材料内容几乎是一致的,但他们的作文分数会有不小的差别。由此可见,技巧的运用也很重要。我们不妨通过素材再加工、旧例翻新、故事新编等方式,让作文旧貌换新颜。接下来以高考作文材料为例,谈谈如何翻出新意。
“兔子是短跑健将,因为不善游泳,在河边差点葬送狼口。为了能多个保命的方法,于是决心到游泳馆学习游泳,兔子刻苦努力,从不偷懒。眼看着同学小狗、小龟游得那么轻松自如,兔子发现不但学不会,甚至连自己的看家本领短跑也快淡忘了。”学生分别从兔子和教练野鸭两个角度对故事进行了新编。
例1:兔子来到游泳培训班后,抱着笨鸟先飞的念头,日夜苦练。可是天不遂人愿,猛地发现自己的精神、体能等方面反而有明显的下降,连最擅长的短跑也退步了。有一天,它又一次遇见了狼,没等到河边就被狼给抓住了。故事虽小,却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存的本领有好多种,兔子其实可以学习打洞,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技能去练习。
例2:野鸭教练每次训练之后,都要将兔子单独留下来开小灶,可是兔子急得乱奔乱跳,怎么也学不会,最终伤心地离开了游泳训练班。通过这个故事道出了教学一定要懂得因材施教,扬长避短。
古人云:“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要善于从身边入手,不断积累写作素材。有了“食材”,还要运用合适的“烹饪”方法,才能最终做出美味的“菜肴”,写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湾中学(22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