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高一着去选材,高人一等来立意

2018-09-03 06:06刘辰玲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6期

刘辰玲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亲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2017年的江苏高考作文题的形式仍是材料作文,材料从日常生活切入,也就为考生提供了更多写作的空间。从考场作文来看,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看似有车,实则无车;低幼化严重,泛泛而谈,缺少细节描写和场景描写;绝大部分记叙文构思单一,不是坐在爸妈爷奶车上,看到亲人的白发倍感亲情温暖的故事,就是车子的变迁史。虽不偏题但毫无亮点,48分左右,稍微有点新意的,就容易上三类以上。针对这种现象,如何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提升选材立意的水平呢?

一、注意材料限制条件及核心

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车”,但有限制条件“生活中离不开”,也就是说,所写的“车”必须是具有车的功能、车的形态,可在生活中使用的车,这也就进一步明确了话题。如果只抓住“见证”“承载”“折射”“蕴含”“发展”“真情”“观念”“哲理”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写作,文章与车没有必然联系,则视为偏题。而如果将“车”虚化,写“心灵之车”“历史之车”,看似有车,实则无车,基本上是四类、五类卷。或者把车作为一个议论文的话题,切入后跑偏了,写到了对“规则”“快慢”“封闭的世界”等概念的解读上,而抛离了与车有关的论据材料,还不算偏题,但打分基本在四类文以下。但如果转化到“人类历史的发展”“历史的抉择”“追求”“创新”“竞争”“合作”“爱国”这样似是而非的主题,没有与“车”或“车的特质”挂上钩,只能是五类卷。所以,审题时必须明确对象话题,看清限制条件,找准切口,对材料中的关键词做到“不抛弃、不代替”。

二、车人双线,虚实结合点亮构思

构思过程中,如果单纯地由自行车写到电动车或摩托车,再写到汽车,就易写成流水账。对于这些写作时间跨度大的,应立足当下,对过去的事略写或不写,或采用倒叙、插叙的方法。如《那辆自行车》中,从门前锈迹斑驳的自行车入手,回忆祖孙之间的点点滴滴,虽写凡人小事,却有构思有章法。再如,写在“我”小时候,父亲勤恳工作,买了摩托车;当大街小巷满是电动车的时候,电动车方便快捷经济的优点吸引了父亲,父亲买了电动车;如今考虑到汽车能遮风挡雨,父亲攒钱买了汽车。在文末就可点出来:车就是承载我们一家人奔向小康之路的“车”,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点亮构思。所以,精巧的构思无疑是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应有的特质。

三、角色变化避免俗套,有真实细节

写坐在××车上,倍感温暖亲情,难免会落入俗套。与其总是坐车人,不如变成骑车人,用角色变化写出不一样的情感。或是由推车人变成拉车人,当你还小时,农忙时节,你是板车的推车人,你永远是在后头,现在长大了,有了力气,你变成了拉车人,体会到了农人的艰辛和不易,运用角色变化,立意立刻就得到了提升。

临场作文,最能打动阅卷教师的是真情实感,这当中的秘诀就在于细节描写,考生要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原点做艺术加工,做到写人

就如见其人,写景就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如《那辆自行车》中写祖孙之间点滴的暖心细节:软软的体贴车座,故意放缓的车速,调皮的脚尖磨地沙沙声,以及下雨后躲在爷爷有阳光味道的衣服里等细节,不动声色地自然传达了祖孙深情的主题。优秀的记叙文总是能传递一份真实厚重的情感,而对真实细节的细腻描绘,就是传递一份情的法宝。

从学生的作文来看,学生喜欢写自行車,无非是环保、健身之类的主题,少有人写得有新意。《古典之殇》这样写自行车:“仔细看,你会发现自行车很有美感,它转化人的能量,像一双有魔力的靴子,且清洁可亲,不像汽车那样冷血和暴力。”是否给我们带来一点启发?当然,对考生而言,这也离不开有效的核心素材的积累。

四、用对立观点凸显个性观点

如作文《车载年华》通过几个小故事写自行车在不同时期的用途:“从前,自行车是身份的象征,是娶亲说媒的必备,是庄稼人的追求;后来,自行车是低成本的代步工具,汽车成了新追求;再后来,自行车又被推崇为环保代步工具。如今,汽车、地铁、飞机、共享单车争奇斗艳,多角度地满足了人们的代步需求。那辆老旧的自行车已成为历史,可它所承载的温情与回忆,就如同我脚后跟上的疤,将永远伴随我们,走向渺远而不可知的未来。”这篇文章就是通过交通工具写人思想的变迁、时代的变迁,立意颇高。再如,当大部分人选择写车的变迁为我们快节奏的生活提供便利,加快生活节奏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反其意写倡导回归慢生活,树立有个性的观点,让阅卷教师在千篇一律的选材立意中看到不一样的文章。

由此可见,在记叙文的选材立意方面,今年的高考作文给我们不少启迪,为避免低幼化、构思单一等问题,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不妨从以上几点入手,但也应注意避免模式化,要因材施教。这也对我们学生的作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切口小、挖掘深;接地气、树正气;有新意、有灵气;有自我、重思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