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生说不出收获?

2018-09-01 09:32何丽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回顾收获核心问题

何丽

[摘 要]“交流收获”是时下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往往期盼学生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全面总结,而实际状况却是学生常常无言以对或是总结得不着边际。为了让学生总结时言之有物、言中有序、言而有据,教学时教师应提炼核心问题,用心设计板书,及时跟进点评,适时引领学生回顾,从而凸显一课之本源,展现所学之要点,彰显心路之历程,再现建构之全程。

[关键词]收获;核心问题;板书;点评;回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31-02

“交流收获”是时下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期盼学生怎样的回答呢?一位教师课中出示的三个问题“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学的?学得怎么样?”可见,教师期盼学生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习进行全面的总结。而实际状况如何呢?

近日,笔者听了三年级“连乘应用问题”的一节课,课末,教师提问:“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我学会了解决问题。”“我发现今天的应用问题都是用乘法来解决的。”至此,便归于沉寂,总结就这样草草结束。为什么学生说不出收获?笔者认为以下问题需要反思。

一、问题精准提炼了吗?

回顾上例的教学流程:首先出示例题(一个应用问题),学生尝试解答,全班交流;接着安排两三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评议;最后总结收获。如此看来,少了核心问题的统领,学生的体验自难深刻。

小学数学各领域的学习内容,都可以,也应提炼出核心问题,如计算中的“怎么算?”聚焦算法,“为什么这么算?”论及算理;“空间与图形”中的三角形的认识中“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三角形具有什么特性?”是根本。比如连乘应用问题,“如何找到中间问题?”便是核心问题,也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通过学习,明确两种一般策略“综合——通过信息的整合,发现两个相关信息可以得到的间接信息;分析——聚焦问题,思考解决这个问题所需的两个充分条件,依序而上”,并在应用中丰厚体验、积累经验,这才是学生应得之获。

核心问题,凸显一课之本源。教师若能精准定位,又能巧妙揭示,或直接告知,或引学生发问,并醒目呈现于课中,学习便成目标明确、趣味性与挑战性并存的探究之旅。当问题解决之后,再被问起“你收获了什么?”,学生已是有话可说。若成常态,学生亦会在每一次面对新内容时,自觉提炼,自主发问,这便是最为期待的问题意识的生长了。

二、板书用心设计了吗?

再看上例的课堂,40分钟下来,偌大的黑板上,只有一个孤零零的课题“连乘应用问题”及两个算式“45×12×5”和“12×5×45”。这样的状况十分常见:所学的例题在课件上,结论或是没有揭示,或是做了概括也仍在课件之内,随着学习的推进曾出现又消失。有些教师甚至将黑板视为临时草稿本,随意地写写计算的过程和要列的算式,发现位置不够,擦之再写。

实则板书很重要。图1是“折线统计图”一课的板书。此板书中既有折线统计图的要素“点、线、图”,又有具体的绘制方法,更有其特点的高度概括,简洁明了,见板书即思收获,学生怎会无话可说?

“连乘应用问题”一课可设计如图2所示的板书。板书设计既展现解决应用问题的一般步骤,又凸显本课的重点:如何运用“分析”和“综合”两种策略去寻找解题的思路。“先求什么问题?”用的不是抽象的名称,而是学生易于理解的话语方式“从条件出发”“从问题入手”,更附以层次分明的思路图解。学生见此板书,再次明确本课所学要点,论其收获,自然有言可表。

板书设计,展现所学之要点。教师若能依据具体的学习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浓缩一课之根本,图文并茂去展现,就一课而言,可助学生整理所学、交流收获;若成常态,期末时将板书分单元归总,或是在总复习时将其分领域、依时序集于一处,关联更清晰,要点愈分明,这便是独具特色的资源之库的建设了。

三、点评及时跟进了吗?

常见总结收获时,在“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学生或深或浅、或多或少还能描述一些,而涉及“过程与方法”之“怎么学的?”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学得怎么样?”,几乎就鲜有触及了。想来也很自然,后者本就是以显性的知识与技能为载体,隐于其内,体验于心。那么如何引发学生的关注?如何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及时点拨。数学的各种思想方法常蕴藏在每一次知识的建构过程之中,学生可能尝试着运用了,可能已经经历了,但是并不明晰,需要教师适时点拨。比如学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30+40”时,学生会尝试着算出结果,会通过操作解释算理“拿出小棒,左边摆3捆,右边摆4捆,然后把两处合起来”,会说明过程“这是3个十,这是4个十,合起来就是7个十”。教师此时需要出示直观图,辅以板书,并补充说明“你们借助操作发现了计算的方法。现在看着图、想道理、说过程就轻松了,数形结合是一种好方法”。寥寥几句,让这个探究过程越发鲜明,让一个重要思想的种子悄然播下。待到总结“是怎么学的?”时学生已不再困难。

适时评议。数学学习有趣、有意义,更有挑战性,此中,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一瞬而起,一闪而逝,有时只是点滴,难以自察。若能适时捕捉,适当评议,便可显露出来,便能深刻起来,便会分享开来。比如,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类题型“把一张纸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时,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几分钟后请一位学生展示,教师:“你能介绍一下思考的过程吗?”学生:“我先写算式4/5÷3,可4/5是分数,该怎么除呢?于是我就把4/5变成0.8,用0.8除以3,除不了怎么办?我又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转化为8除以30,约分之后得4/15。”教师微笑着点头说:“遇到问题,锲而不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真好!”学生补充说明:“后来我想,这多麻烦,会不会有更简洁的方法?于是我就在纸上画图,先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接着表示出它的五分之四。这五分之四又该如何分成三等份呢?我就横着分,一看,每一份正好是这张纸的十五分之四。”教师竖起了大拇指,说:“大胆猜想,主动探索,能运用各种策略去寻找算法,向你学习。”巧妙评价,自然而深刻。

点拨评议,彰显心路之历程。教师要明确学习内容中的思想方法,捕捉探索进程中的情感体验,及时点拨,适时评议,使得问及“你收获了什么?”时学生能够有感而发。若成常态,关注过程与方法、重视情感体验会成为学生的自觉,这便能丰满学生的学习之翼。

四、回顾适时安排了吗?

一些课上,教师总是只肯留下两三分钟的时间,匆匆忙忙地问学生“你收获了什么?”于是,两三个学生说上一两句或深或浅的话,其他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教师也尚未点评,下课的铃声就已响起。却不知,课中学生一直处于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探究之中,情绪随之起伏,或是不得其解的怅然,或是豁然开朗的欣喜,或是犹豫难决的纠结,所得也因此零散,難有整体印象。反思时若是慢下来、静下来,回望探索的来路,纵观建构的全程,便能线清心明,虽无声却胜数言。

比如“复式统计表”一课,在课将结束的五分钟,教师指引学生将目光聚于屏幕,“我们一起来回顾!”一行清晰的文字开启一次难忘的“回望之旅”,三张幻灯片动态展现:

一分半钟的“回望之旅”,时间不长,却展现了探究的全程:从两张单式统计表的出现,到因为实际需求尝试将其合二为一。合并时的百转千回也一览无遗:从简单的上下拼接,到发现共同部分并精简,直至思考表头如何完善以显现表格中的三项内容“活动、性别和人数”。静静的回放,过程简明清晰,节奏恰到好处。之前学生关注的只是一个个散落的点,经此之后,脑海中形成的已是一条完整的线。此时,交流“收获了什么”,学生自然轻松而就。

回顾反思,再现建构之全程。教师若能梳理认知的进程,选择关键的环节,预留充分的时间,便可让学生在心平气和中回想一课所学,此时被问及“收获了什么?”,学生自然有话可说。若成常态,整体反思、整理所学会渐成习惯,这便是更有价值的学习之能的提升了。

聚焦一课,若能以问题现其本源,借板书显其要点,用回顾展其脉络,再至“你收获了什么?”,无言以对或不着边际表达的状况必不复在。“学会了什么?”将言之有物;“怎么学的?”则言中有序;“学得怎么样?”更是言而有据。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回顾收获核心问题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教学应做到“五让”
挖掘文本教学价值,搞好语言实践活动设计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