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明 陈昌伦
[摘 要]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知识分类的理论,对于学科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运用条理化、通俗化、清晰化策略,对知识的类型、内涵、表征、内容进行了校本化再造,提出了知识分类的基本观点,建立了知识分类的理论框架,这对于现代经典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知识分类;条理化;通俗化;清晰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09-02
20世纪,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识的分类、性质、表征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知识分类理论。将知识分类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认识学科知识的本质。但是,这种理论针对的是广义的知识,运用于学科教学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加之大多数教师从未学习过这种理论。因此,要将知识分类理论运用于学科教学实践,必须进行校本化再造。
一、条理化策略,让知识分类理论有了可理解的头绪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同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识的分类标准不同,语言描述也不同。
一是分出的种类不同。布卢姆将知识分为四类;奥苏伯尔、加涅、梅耶将知识分为三类;安德森把知识分为两类。
二是使用的标准不同。奥苏伯尔将“概念、命题”与“概念和命题的运用”分为两类,而加涅则将“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等纳入“智慧技能”一类。
三是对知识的分类描述也不同。对于第一类知识,有的描述为“符号、概念、命题”,有的描述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而有的描述为“陈述性知识”或“语义知识”。
面对这些纷繁的知识分类,不要说运用于教学实践,就连读通都成问题。
我们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发现了更具有概括性的标准,即行为与认知可以分别对应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而行为和认知的优化又可以对应策略性知识。
因此,我们采用板块式条理化策略,将知识直接分为三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并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建构了如表2所示的知识框架。
这样分类,一是符合认知心理学家的分类标准。将“符号、概念、命题”“言语信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语义知识”统称为陈述性知识,它的特点是容易表征与言传;将“概念与命题的运用”“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的智慧技能,以及具有动态生成性的动作技能统称为程序性知识,它的特点是运用观察、思考与操作。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优化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反省认知知识等带有方法论研究的知识统称为策略性知识,它的特点是选择、调控与创造。二是符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要义。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里的基础知识,即陈述性知识,是狭义的认识性与符号化知识;这里的基本技能,即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活动性与行为性知识;这里的基本思想,是指经过反复验证的带普遍规律性高级认知、熟练技能与普适策略;这里的基本活动经验,主要指内化为个体认知的陈述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即结论性认知与反思性认知,又体现为程序性知识的观察、思考与操作的经验。三是符合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学习,一是要习得关于“符号、概念、命题”的陈述性知识,即学科结论性知识;二是要习得“观察、思考、操作”的程序性知识,即过程性知识;三是要习得“模仿、选择、创造”的策略性知识,即学习的内部监控系统。
这样的分类,构建了知识分类的三级指标,条理清楚,框架完整,内容明确,教师在教学中就容易把握了。
例如,对于“找最小公倍数”(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81页),教材中的内容为:在表中圈出4的倍数和6的倍数;找到哪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揭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未进行知识分类时,教师梳理的知识有:理解最小公倍数的含义,能用列举法找最小公倍数。
在进行知识分类后,教师梳理的知识为:(1)陈述性知识:两个数公有的倍数,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2)程序性知识:A.列举出4的倍数→列举出6的倍数→找4和6公有的倍数→找4和6公倍数中最小的数。B.列举4的倍数(4,8,12,16……)→从小到大依次判断哪个是6的倍数(4:不是;8:不是;12:是)→则12就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C.列举出6的倍数(6,12,18……)→依次判断哪些是4的倍数(6:不是;12:是)→则12是4和6的最小公倍数)。C.策略性知识:找最小公倍数,可以用列举法,可以用小数翻倍法,可以用大数翻倍法,其中大数翻倍法最为快捷和简便。
这样对知识进行分类,教师更能明确学生要习得的知识内容,教学时条理更清晰。
二、通俗化策略,让你一句话说清知识分类理论
这些绕口令式的译文,不顺口,晦涩,难懂。
我们大刀阔斧,采用通俗化策略,简明直叙:陈述性知识是能够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能够执行“做什么”与“怎么做”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能够掌控“做得好”与“做得快”的知识。
反观其能力指向,陈述性知识主要是解决“知不知”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主要是解决“会不会”的问题,策略性知识主要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这样一来,叙述三类知识的本质内涵就容易多了。一是简明扼要。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结果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方法与步骤的过程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做得好”与“做得快”的管理、控制、调节等偏重于智力活动的元认知知识。二是通俗易懂,很容易与学科知识相关联。三是揭示三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陈述性知识是程序性知识的依据,也是程序性知识作用的结果;程序性知识是某项策略性知识的具体步骤,策略性知识统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要回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什么等于底乘高”等“是什么”“为什么”,即陈述性知识;要执行“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等“做什么”“怎么做”,即程序性知识;要解决“面积公式推导中的等积变形策略”属“做得好”“做得快”,即策略性知识。
三、清晰化策略,让分类理论的本质特征一览无余
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为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为表征,大的知识单元以图式为表征,空间信息以表象为表征。
这样模糊的描述,难免让本来就不愿意学习理论的教师晕头转向:无法理解“产生式”“图式”的含义;不知道“大的知识单元”“空间信息”等用哪一种方式来表征;不清楚策略性知识是否需要表征。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反复琢磨,对分类后的知识特征进了清晰地表述。
这样的描述,明确了各种类型知识的外显特征。陈述性知识,着重体现陈述事物与信息,分别用“人工符号”“词语和描述性句子”“判定型和关系型句子”来表述。程序性知识,着重体现“有序”,分别为观察的顺序、思考的顺序和操作的顺序。策略性知识的外显特征,着重体现三个阶段,先是模仿,再有选择,后是创造。
例如,“乘法分配律”(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56页)中陈述性知识表征如右图所示:
这是符号化陈述;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的一种,本身就是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化陈述;“乘法分配律有时可以使计算简便”,便是命题化陈述。
又如,“1+3+5+7+…+19=?”
观察性程序:3比1多2,5比3多2,7比5多2……得出结论: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2。思考性程序:再添一个19+17+15+13+…+1,就有10个(1+19)的和,然后用10×(1+19)÷2=100。操作性程序:如果获得了这个操作性程序表征,便可以得出“有多少个数相加,点子总数便是这个数的平方”。
综上所述,对于知识分类理论,我们采用“三化”——条理化、通俗化、清晰化策略,完成了校本化再造,从而使教师不但能够理解知识分类理论,还能将其应用于学科教学,加深对知识本质的认识。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