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击弦机发展与演奏风格的关联性

2018-09-01 07:44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触键音量贝多芬

汪 琴

引 言

钢琴发展三百年,钢琴击弦机的设计在不断发展与变化,钢琴演奏的风格总是随着各类钢琴作品的声音效果,以及演奏者主观意志的想象追求而对钢琴击弦机提出新要求。下文将从钢琴击弦机构造与音色的关联,各时期钢琴击弦机与不同音乐风格的关联两个方面来阐述钢琴击弦机与钢琴表演的关联性,论证两者之间的关联对于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作用,让演奏者“深有感触”,更有科学依据地用现代钢琴演绎各历史时期的钢琴作品。

一、 钢琴击弦机构造与音色的关联

钢琴分为立式钢琴(Upright piano)和三角钢琴(Grand piano)两种*鲁思·米德格雷等:《世界乐器》,关肇元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第240页。,它们在外观、内部击弦机构造上有较大区别。与立式钢琴相比,三角钢琴的音色、音量、手感在演奏中更胜一筹,在钢琴历史演进中,三角钢琴击弦机结构的发展伴随着钢琴研发和改良的历程。故本文阐述的钢琴击弦机均限定为三角钢琴击弦机。

(一)钢琴击弦机的构造

钢琴击弦机(Action)是安装在琴键末端到琴弦之间,用来传递力量的多个联动杠杆组合装置的总称,也是钢琴复杂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琴槌、挡托木、顶杆、复奏杆、弹簧、制音器、调节钮等多个部件。从手指触键点发力,通过杠杆力的传递,到琴槌获得几倍于手指下落的速度撞击琴弦这一过程中,琴键下沉的快慢决定琴槌击弦的速度。因此可以认为钢琴的整个击弦机系统就是多组槌击系统,钢琴的发音原理带有打击乐的特性。

琴槌的击弦动作看似简单,实际上比打鼓还要复杂。击弦机有个断连动作,如同投掷飞镖:运动的前半程是受力段,与我们指尖发力是联动的,后半程是脱离杠杆向琴弦自由飞行。因此琴槌运动在前半程蓄积能量,在后半程释放。

(二)三角钢琴击弦机的后触感

三角钢琴的琴槌在击弦后产生强烈的回弹,就像发射炮弹后的后坐力一样,这种回弹力量在快速音型节奏上会在指尖上有微弱的反应,称为后触感(After touch)。后触感会对演奏者产生手感的差异,由于琴槌在碰弦后的反作用力被挡托木和复奏杠杆承接住,用轻巧力度弹奏时,感觉尤其明显。但在用大臂力量或者指尖触键比较深的情况下,后触感就不太明显,也因不同风格作品处理,以及运用不同力量和方法而产生较大差异。

(三)现代钢琴击弦机与音色的关系

音色是用视觉感知来描述声音变化的用词。我们先以钢琴单音来进行实验,发现音色变化是和音量有关的。在现代钢琴击弦机构造中,琴槌的形状、硬度决定了音色:琴槌越软,碰弦时间长,音色则越柔;琴槌越硬,碰弦时间短,音色则越亮。音色变化与槌头的软硬和碰弦接触面有关。*槌头的毛毡会通过撞弦力量造成变形,撞击琴弦力量越大碰弦点面积越大。槌头的包毡材料既能缓冲槌头对琴弦的撞击,又能通过瞬间的击弦动作快慢,变换不同的音色。现代钢琴制作中琴槌的大小、重量和硬度有一定规格,可以通过整音技术*整音师会用扎针、打磨槌头、加灌药水来调整。进行小幅度调整来改变音色。击弦点位置也是影响音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钢琴琴弦的声学振动原理,击弦点位置通常在琴弦的1/7到1/9之间,越靠近琴码越亮。通常在钢琴设计中会通过整个结构有一定的数据指标,这也是各个型号钢琴有不同音色的原因。

可以说,钢琴击弦机的性能决定了一台钢琴的客观物理音色。同时,钢琴的音色还带有其他复杂性。由于钢琴是和声乐器,音的数量和共鸣会影响音色,它常常体现为“复合音”。音色变化与共鸣体、音高频率、和弦音数量、音量大小形成相对的关联,在制音器的作用下使整个音响富有层次。钢琴击弦机在历史发展中代表了钢琴制造业的进步。

二、不同时代钢琴击弦机构造与演奏风格的关联

在讨论其关联性之前,笔者先梳理一下古钢琴、近代钢琴和现代钢琴击弦机的发展特点。

古钢琴分为击弦古钢琴、拨弦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其中击弦古钢琴击弦机的发声原理,在后来的钢琴击弦机创新改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709年意大利钢琴制造家克里斯托弗里(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1)在击弦古钢琴基础上创造了“顶上式”的击弦机结构,从此开始了近代钢琴(pianoforte)的发展历史。后来在此结构上又有了“英国式击弦机”,同时期还有“维也纳式击弦机”。两种击弦机在原理上有很大不同,共存过很长一段时间。所以那个时代既有克莱门蒂声音相对厚重的钢琴风格,也有莫扎特、海顿触键轻快、灵活的维也纳古典乐派风格。1821年,德国人艾哈尔(Erard)在“英国式击弦机”基础上发明了击弦机复奏杠杆装置,有效增加了重复击键的速度和灵活性,其便捷的触键感大大增加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段。

1825年,铸铁金属框架结构代替了木质框架,确立了现代钢琴(Piano)。自此,各个地区在击弦机的材质、键感灵敏度、琴槌的硬度和重量、击弦点位置上进行革新,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声音特点。

钢琴音乐风格的演绎包含音色、手指技巧、作品织体、装饰音、乐句线条表达、音域变化、力度变化、多声部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虽然都是由作曲家创作出来,却和钢琴击弦机的发展密不可分。作曲家创作时用的钢琴击弦机与21世纪我们使用的钢琴击弦机相去甚远,如何保证在原有音乐风格基础上演绎并发挥出现代钢琴的魅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巴洛克晚期

巴赫(1685—1750)是巴洛克晚期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许多作品为羽管键琴而作。羽管键琴的击弦机特点是不能改变音量(没有力度变化),音色为“尖细、透亮”。因此非连奏(Non legato)和断奏(Staccato)用得比较多,即便线条感再强,在听觉上还达不到纯粹的连奏(Legato)。

用现代钢琴演绎为羽管键琴而作的作品,需要模仿和想象。如要完全“复原”声音与触键特点几乎不可能。比如用现代钢琴演奏巴赫作品,我们要注意以下五点:

1.装饰音的奏法。由于羽管键琴弦长短,振动时间不足,要想保持长音,往往需要用持续的颤音表达。用现代钢琴演奏时,必须用均匀稳定的频率,恰当的力度来表现。声音不能“飘忽”,绝对不应人为加入渐强渐弱。

2.触键轻快。因为羽管键琴击弦机的音色为“尖细、透亮”,在现代钢琴上演奏触键不必过于“深厚”,当遇到快速跑动音型演奏时,只需让手指有敏捷的触键和回弹的反应就能达到效果。

3.断连奏法。不同的连断奏法在当时是存在的。当时羽管键琴每个音的制音器已经被发明,连断奏法控制琴弦震动的时间。而在现代钢琴演奏中只要根据音型结构以及速度来确定相应奏法就行。

4.声部的处理。从羽管键琴多层键盘、音栓控制音色的特殊构造可以看出,羽管键琴易于演奏多层次线条。而多线条层次在现代钢琴控制击弦机上演绎是相对困难的。因此如何清晰地做好多声部线条,如何突出个别声部线条成为用现代钢琴演奏巴赫作品的重要课题。

5.强弱问题。既然羽管键琴没有力度变化,所以用现代钢琴的音量变化来表达旋律线条起伏是错误的。同样在某些长音上增加节拍重音或切分重音,都会失去“复古”的原貌。

6.演奏的模仿与想象。现代钢琴的琴槌绒毡有缓冲作用,可控制较多层次的音色。这一点与羽管键琴音色大相径庭,演奏者需要根据古钢琴与现代钢琴不同击弦机特征,通过想象和触键尽力还原当时的演奏风格。

(二)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

18世纪中期的钢琴与我们现在的钢琴相比有很大区别。当时钢琴体积都不大,由于木质外框和音板承受琴弦的拉力不够,限制了弦长,音域也无法扩大。

1.音量变化小。由于琴槌小,并且重量较轻,击弦力量受限,槌杆长度也相对短,触键发力与发音效果并不对等。演奏使用后背、腰的力量并不能获得很强的音量。因此在现代钢琴演奏中,只能适度控制音量幅度,并注意音乐的细腻表现。

2.均衡自然的风格。由于音域以及音色音量变化的局限,海顿、莫扎特时代的作品风格往往带有淳朴、自然的特点。演奏需要触键的灵动感,这样会增加一些音乐的连贯性,绝对不需要矫揉造作的个性化处理,踏板使用非常有节制,不能使声音含混不清。

3.织体的意义。古典时期的作曲家们在当时的钢琴上用分解和弦和震音等方式表达声音的延留与饱满的和声。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古典风格的作品,要注意分解和弦变化带来的和声进行。莫扎特的很多作品中,左手分解和弦织体是为了延留和声效果。

谱例1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K545)第一乐章第24—25小节

4.指尖的技巧。在现代钢琴上演绎古典风格的作品,必须要求指尖的敏感度,快速音型跑动要均匀,而且句法处理要有明显的起句收句控制,需要追求音质的精致、华丽、高贵。

5.演奏中多乐器的想象。面对相同的键盘,演奏者必须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路,甚至想象、模仿各类乐器演奏的效果来提示钢琴演奏。如下例中小连线乐句和左手的分解和弦具有模仿弦乐器的特点。

谱例2 莫扎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K333)第二乐章第59—64小节

(三)古典音乐主义后期

贝多芬在19世纪初的创作对钢琴研发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钢琴奏鸣曲“黎明”》创作于1804年,被认为是贝多芬创作的分水岭。之后的中晚期作品中,音强对比幅度、技术难度越来越高,甚至会让钢琴模仿整个乐队。

在对钢琴性能进行挑战的过程中,钢琴制造商也不断尝试改良击弦机的性能,这也体现在贝多芬晚期的一些作品中。例如,降B大调第29钢琴奏鸣曲被命名“槌子键钢琴”奏鸣曲,正是在1818年,英国伦敦制造商布罗德伍德(Broadwood,1732—1812)送给他一台钢琴后创作的。这台使用“英国式击弦机”的钢琴,槌头质量增大并使用了低音缠弦工艺,音量有很大提升,音域从C1-c4达到6个八度,按当时条件来说,钢琴的构造已经有质的飞跃。演奏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晚期作品时需注意:

1.音乐情绪与音响效果。贝多芬的音乐充满低音的深邃,高音的华丽音色,对立面的紧张、田园式的融和。对贝多芬来说,当时的钢琴不能尽意,毫无疑问,用现代钢琴更能体现贝多芬的音乐理念。

2.手指技术。这个时期的钢琴作品出现了大量的和弦连接,钢琴演奏法逐渐开始运用手前端、手臂甚至肩膀的力量。这些变化都是源自于近代钢琴的改良击弦机。

3.复古音乐风格。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会有小步舞曲、赋格、变奏曲等体裁,需要体现巴洛克音乐和维也纳古典音乐相互融合的特点。用现代钢琴演奏这个时期的作品,更要分析音乐,恰当的模仿和揣摩作曲家的意图。

4.演奏中多乐器的想象。贝多芬中晚期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几乎等同于微缩版的交响乐。

谱例3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31-3)第一乐章第3—6小节

上例中小连奏类似于提琴的弓法。

在创作最后四部晚期作品时,作曲家已经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只能靠想象,这一点使他对所有钢琴都不满意,认为达不到交响性的要求。直至他去世不久,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钢琴各项指标有了彻底的提升,贝多芬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四)浪漫音乐主义之后

在贝多芬之后,浪漫主义进入了鼎盛时期,在1825年以后钢琴击弦机改良一直在持续,音量变化幅度、音域的扩展、和声共鸣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现代钢琴击弦机成型,演奏风格也在不断发展。

1.长乐句与装饰音线条。现代击弦机中琴槌的碰弦时间长短会造成音色变化,在现代钢琴上可以做出不同层次的音色,这使得浪漫派及后来的作品中旋律和声更有张力。巴洛克时期的装饰音主要是为了弥补无法延留的缺陷,而这时的装饰音已经被融入到乐句主线条内容中了。下例中右手的装饰音已经成为旋律主线条。

谱例4 肖邦《夜曲》(Op.32)第60—62小节

2.踏板技巧。随着脚踩踏板系统的改进,让制音器变得容易断合,踏板已经成为音乐表现的重要内容,演奏者更多考虑在哪里踩,该踩多长时间,用什么层次,什么分寸去踩。踏板技巧尤其是印象派钢琴作品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这使得印象派音乐风格独树一帜。

3.手指技术。现代钢琴的音量幅度增大的同时,触键时的动态阻力会变大,演奏力度的层次变化不得不运用多种演奏技术来解决。因而从古典音乐中指、臂发力转到结合腿、腰、臂、指的全身发力动作,技术和音乐更为丰满更为融合。

4.演奏中多乐器的想象。浪漫主义时期以后的人文环境较之以前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各种对声音的想象、追求、探索都体现在不同民族、不同情感、不同历史背景的钢琴作品中。肖邦在演奏和创作钢琴乐曲时增加了新的音色效果。李斯特的技巧空前地拓展了钢琴的手指技术表现能力,指引了德彪西及拉威尔新的和声实验的道路,启发了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的打击乐效果的用法*[英]迈克·肯尼迪、布尔恩编:《牛津简明音乐词典》,唐其竞等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第740页。。下例中双手整齐划一的四分音符音程跳音,是在模仿军人行军的场景。

谱例5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第1—3小节

谱例6 拉威尔《水之嬉戏》第13—16小节(下例中模仿水的声音)

通过四个时期的钢琴作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正是钢琴击弦机的改良指出了钢琴音乐风格发展。正是贝多芬这样追求极致音响效果的巨人,其创作促进了以当时布罗德伍德(Broadwood)为代表的钢琴击弦机的革新。由于不同时代作曲家、演奏家对创作技法、演奏法的不懈追求,才推动了钢琴击弦机以及其他部件的改良,逐步发展到今天我们看到的现代钢琴。

结 语

钢琴发展到今天,结构上愈发完美,这都是作曲家及听众对音乐音响效果的追求促成的。钢琴演奏风格的演绎从来都不是从单一渠道获得,毋庸置疑的是,钢琴击弦机的发展特点给钢琴演奏风格提供了最客观而有例可循的基础。用现代钢琴演绎各历史时期的钢琴作品,既要演奏出不同时期钢琴的效果,又要融入演奏者个人的艺术表现,同时顾及现代人的审美倾向。几方面结合,才能有“原汁原味”。了解钢琴击弦机发展史,便能更深入理解作品的要求,从而使演奏更得心应手。

用不同的钢琴演奏同一作品,对手指技巧也有不同的要求,尤其是用以前的钢琴击弦机易于弹奏,而现代钢琴演奏困难段落更容易使演奏者“迷失方向”,靠着“本能”演奏。只有深入了解乐器的构造及发展历程,才能更好地演绎作品中的时代风貌。如何用现代钢琴演绎巴洛克或古典风格的作品,始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发音需要“再现”还是“革新”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猜你喜欢
触键音量贝多芬
测测你的“音量值”
亦远亦近贝多芬
钢琴触键技术对于音乐表现的意义探究
解放手机的音量键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请放心地扭大音量看电影听音乐吧!Mclntosh Sonus Faber家庭影院套装
钢琴演奏中触键与音色的关系研究
细火慢炖增加音量调节级数